重走井陉古驿道(31)地都村

标签:
旅游河北省博客圈重走秦皇古驿道一介书生 |
分类: 古村·名镇 |
这里是井陉古驿道的最西边的一个村子。跨过村西边的古阁不到一公里就到了山西的娘子关。
这里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因为偏远这里的古迹保护的最好。民风。村风都令人钦佩。看锅台擦得多干净。
不宽的街道整洁,干净。看村里的垃圾收集地。这是我进村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也是唯一一次看到小山村的垃圾收集系统。
绵河是井陉人民的母亲河,绵右渠从村边流过
古阁石刻上写着康熙丙子年新建
古街诉说着这里的历史,阐述着古驿道带来的文明和进步
古商铺,现在还在经营
古建筑,古宅遍布古驿道的两边
真武阁
古树
段家大院
晋阳分?谁也不认识?
和地都的朋友们合影
春秋 | 晋国 |
战国三家分晋后 | 赵国 |
秦 | 太原郡 |
西汉 |
太原郡上艾县 |
三国、西晋、北魏 | 并州上艾县(曾称石艾县) |
隋初 | 辽州 |
隋开皇16年(596年) | 苇泽县 |
隋大业3年 (607年) | 井陉 |
隋大业13年(617年) | 井陉郡苇泽县 |
唐贞观元年 (627年) | 废苇泽县入井陉 |
唐天宝八年 (749年) | 广阳县 |
唐乾元初年 (758年) | 隶属河东节度使 |
五代 | 北汉 |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 真定府(今正定) |
金代 | 太原支郡平定州 |
元代 | 冀宁路太原府平定州 |
明代 | 冀宁道太原府平定州 |
清初 | 太原府平定州 |
雍正二年(1724年) | 直隶平定州安平乡承天都 |
民国时期 | 平定县第五区 |
公元1958年 | 井陉县南峪乡 |
地都长城
地都长城全长1.5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底宽4米,顶宽1.6米,高3.5米,内填乱石,泥土封顶。此处地势极其险要,西接娘子关,西南与山西故关相呼应,是晋冀交通的锁钥重地。因此修筑时备受重视,不仅设计奇巧,还有重兵监守。在城墙的内侧,还筑有一道高1.8米、厚0.2米的青石白灰勾砌的护墙,遇有敌人入侵时可作为第二道防线。东南端360米城墙的设计很特别,墙体比其它处窄矮,但外面为直面,内侧为斜面,使墙体更加坚固,易守难攻,在古代军事史上极具价值。整个工程采用青石错缝叠压垒砌,白灰勾缝填隙,精细坚固,科学适用,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使之成为一道可攻可守的钢铁防线。
封建统治者将地都长城修得如此牢固,是因为由此西行3公里便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口之一,素有三晋门户、京畿屏藩之称的娘子关。娘子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都长城也便成了与之唇齿相依的最后防线。参观了地都长城,再游览娘子关,你才会体验到“京畿屏藩”、“三晋咽喉”的真正含义。明代娘子关在军事上归真保镇管辖,因此,在娘子关砖砌的东门拱形门洞上方镌刻着“直隶娘子关”的题额。
由于地都长城担负着和娘子关一样重要的守护职责,在地都长城内外到处流传着历代守关名将的种种传说和故事。虽然岁月流逝,却久传不衰,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