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2013-07-04 20:12:36)
标签:

河北省博客圈

井陉

重走秦皇古驿道

一介书生

旅游

分类: 古村·名镇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7月2日,号称一级天,在我的印象里很少有这样的天气。我没有浪费这可贵的机会。骑自行车,从石家庄出发,到鹿泉抱犊寨,到土门关,沿着秦皇古驿道前行。过白鹿泉、胡申铺、到谷家峪,也可以说围着抱犊寨转了大半圈。一边走,一边拍片。享受了一次蓝天白云,挑战了一次酷暑烈日。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东土门的阁楼,在抱犊寨的南边,图上可以看到山头。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从东土门出来,过一条干枯的河到西土门。这里没有桥,但是雨大的时候河里还是有水的。历史上是不是应该有一座桥呢?土门关巍然屹立在西土门的村口。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承载。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阁是古驿道上最典型的特征,出西土门又有一座阁。阁上写着“山陕通衢”。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远望“山陕通衢”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东土门,西土门都归白鹿泉乡管辖。过乡政府进入新修的乡级公路,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白鹿泉了。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这是白鹿泉的亭子。白鹿泉泉水常年不断。一股泊泊的泉水养育着这里的人们。也延续着白鹿泉的传说。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从抱犊寨背后拍抱犊寨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再换一个角度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过了白鹿泉继续向西不一会儿就到达胡申铺。老乡告诉我这座阁修建于明万历年间。胡申铺曾叫胡神铺。阁楼上有碑刻为证。我拍摄了局部特写。不错。

我的装备,儿子的山地车。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村北的山坡上,一颗2000多年的古柏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树上有鹿泉发的证书。国家一级古柏。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曾经的发展,把河山搞得支离破碎。山被砍掉了,变成了城里的水泥森林。留在山里的伤疤是不是能够给人们一点警示呢?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沿着不太好的山路向谷家峪前进,一路上没有一个人,一辆车。天空浓浓的白云笼罩在抱犊寨上方。我已经辨别不清楚方向。我觉得我可以绕着抱犊寨回到鹿泉。我默默的行走在山路上。这时已经快一点了。好不容易碰到一个骑摩托的人,我问他往前走能不能到鹿泉。他告诉我不能。拍下这张照片返回了。

 

 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转贴:

      中国书法界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里两次提到土门关(王之的兰亭序号称中国第一行书,故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因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侄子颜季明、在平息唐朝“安史之乱中”,在土门关被安禄山抓捕后杀害。但“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颜杲卿父子迟迟得不到皇上褒奖,颜真卿在朝廷之上向皇上哭诉才得旌表。得到皇上恩准后,颜真卿满怀悲愤和恼怒,奋笔疾书,含泪写下了《祭侄文稿》(即现在的悼词)。因为他在写这篇悼文时充满了对亲人的怀念,所以字里行间写得非常激愤,潇洒而充满真情,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精品。土门关的名字写在这篇书法里,也是历史对土门关地位的又一次肯定。

      唐朝时土门村曾出过一位文化名人——崔行功,他文才博学,贞观初年因文采出众受到唐太宗的重视,参与魏征编辑的《四部群书》;贞观15年撰《文思博要》;贞观20年编写《晋书》,著有《文思博要》12卷、《崔行功集》60卷、医学著作《崔氏纂要方》10卷、《千金秘要备极方》1卷。因其擅长综合上报各类奏章并善于辞令,很受高宗赏识,专为皇帝起草诏书等重要文件。曾任兰台侍郎、秘书少监、吏部郎中等职,一生著述颇多。曾因株连被贬,后平反昭雪被召回京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卒。

 

    《唐书·地理志》载:“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而井陉关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井陉关是就地域而言,指的是井陉全境,它包括东边的土门关和西边故关、娘子关之间的整条峡谷。而列于峡谷之间的井陉古道,即史载的“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驿道。而狭义的井陉关,指的就是东边的土门关。

从秦开始,土门关就已经筑有关城,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名人苏轼在《题雪浪石》中有“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的诗句。土门关是井陉口的门户,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历史上的咽喉要地。自唐朝起,都由五品提督领兵把守土门关,并在获鹿古城建有提督府。翻阅历史,有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与土门关有联系: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229年)秦使王翦伐赵,下井陉口灭之(井陉口即指土门关)。“秦始皇病死后置尸车中,密丧不发,经石邑土门关返咸阳”。

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与张耳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袭之,聚兵井陉口。

唐天宝15年郭子仪曾出土门关定河北。

晋奉军阀混战时,晋军也曾在土门关修筑工事,今遗迹尚存。

历史记录的发生在土门关的战争有17次之多。尽管众多的历史事件与土门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背水之战”。

公元前204年冬十月,一支由数万人马组成的队伍,自南而来。这是一支远道向井陉奔袭而来的汉军。这支汉军是乘胜而来,此前汉军主力在刘邦统帅下,与项羽率领的楚军激战于荥阳,双方呈胶着状态,战场形势一时难以明朗。这种情形之下,刘邦决定分出一支人马,由大将韩信指挥,向北边扯起反汉旗帜的魏国和赵国发动攻击……韩信破赵的“背水之战”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向西到今井陉岩峰村、微水镇,东至鹿泉以西的东土门,其间约三十华里范围之内,抱犊寨也是其屯兵之处,韩信一生兴兵打仗,惟出土门关之仗最为精彩。

史料载,当时赵国之李左车教陈余集重兵于土门关,坚壁勿战,而以奇兵间道截其后,既可以放韩信西入故关(娘子关),而又不使其东出土门关,如投虎于柙,所以制其死命。而陈余却固执己见,不在土门关设防,却在现获鹿县城东北旷地驻兵。结果,使韩信有机可乘,背水设阵,用奇计一战灭赵。

《井陉县志》载:井陉层峦叠嶂,地势险要。东之土门,西之固关,史称井陉口,又称井陉关。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陉”之第五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