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井陉古驿道(12)土门关和抱犊寨

标签:
河北省博客圈井陉重走秦皇古驿道一介书生旅游 |
分类: 古村·名镇 |
从东土门出来,过一条干枯的河到西土门。这里没有桥,但是雨大的时候河里还是有水的。历史上是不是应该有一座桥呢?土门关巍然屹立在西土门的村口。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承载。
阁是古驿道上最典型的特征,出西土门又有一座阁。阁上写着“山陕通衢”。
东土门,西土门都归白鹿泉乡管辖。过乡政府进入新修的乡级公路,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白鹿泉了。
这是白鹿泉的亭子。白鹿泉泉水常年不断。一股泊泊的泉水养育着这里的人们。也延续着白鹿泉的传说。
从抱犊寨背后拍抱犊寨
再换一个角度
过了白鹿泉继续向西不一会儿就到达胡申铺。老乡告诉我这座阁修建于明万历年间。胡申铺曾叫胡神铺。阁楼上有碑刻为证。我拍摄了局部特写。不错。
我的装备,儿子的山地车。
村北的山坡上,一颗2000多年的古柏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树上有鹿泉发的证书。国家一级古柏。
曾经的发展,把河山搞得支离破碎。山被砍掉了,变成了城里的水泥森林。留在山里的伤疤是不是能够给人们一点警示呢?
转贴:
从秦开始,土门关就已经筑有关城,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名人苏轼在《题雪浪石》中有“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的诗句。土门关是井陉口的门户,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历史上的咽喉要地。自唐朝起,都由五品提督领兵把守土门关,并在获鹿古城建有提督府。翻阅历史,有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与土门关有联系: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229年)秦使王翦伐赵,下井陉口灭之(井陉口即指土门关)。“秦始皇病死后置尸车中,密丧不发,经石邑土门关返咸阳”。
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与张耳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袭之,聚兵井陉口。
唐天宝15年郭子仪曾出土门关定河北。
晋奉军阀混战时,晋军也曾在土门关修筑工事,今遗迹尚存。
历史记录的发生在土门关的战争有17次之多。尽管众多的历史事件与土门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背水之战”。
公元前204年冬十月,一支由数万人马组成的队伍,自南而来。这是一支远道向井陉奔袭而来的汉军。这支汉军是乘胜而来,此前汉军主力在刘邦统帅下,与项羽率领的楚军激战于荥阳,双方呈胶着状态,战场形势一时难以明朗。这种情形之下,刘邦决定分出一支人马,由大将韩信指挥,向北边扯起反汉旗帜的魏国和赵国发动攻击……韩信破赵的“背水之战”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向西到今井陉岩峰村、微水镇,东至鹿泉以西的东土门,其间约三十华里范围之内,抱犊寨也是其屯兵之处,韩信一生兴兵打仗,惟出土门关之仗最为精彩。
史料载,当时赵国之李左车教陈余集重兵于土门关,坚壁勿战,而以奇兵间道截其后,既可以放韩信西入故关(娘子关),而又不使其东出土门关,如投虎于柙,所以制其死命。而陈余却固执己见,不在土门关设防,却在现获鹿县城东北旷地驻兵。结果,使韩信有机可乘,背水设阵,用奇计一战灭赵。
《井陉县志》载:井陉层峦叠嶂,地势险要。东之土门,西之固关,史称井陉口,又称井陉关。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陉”之第五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