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值得一看,创意十足,诚意十足,但力度稍差,感觉有点没有搔到痒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男女有别,还是我看CSI看的太血腥太技术控了,力度不足说只是一家之言。除此之外,相比麦兜和哈波还有零零狗,这个夏天还是看窃听风云吧。
http://fmn044.xnimg.cn/fmn044/20090728/1255/b_73551j017020.jpg
一 技术力度不足
先说这个,因为这是整个片子的主打,“窃听风云”,重点在窃听上,这个技术在诸多警匪片中都有展示,最直接的,《窃》的前辈《无间道》中的刘建明就是情报
组,也曾多次利用窃听技术获取情报。(甚至片子开始的情报处的所在,贴人物的板,色调,都和无间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如何推陈出新,把窃听的技术和功能
发挥到极致,是很多男性观众所期待的。

但相比窃听并不是重点的《无间道》尚且创新复古用了摩斯电码这个相对有创意的情报技巧而言
,以窃听为主打的电影却除了告诉你手机能当窃听器这个科学小常识外,几乎没有任何有创意的技巧和知识作为影片的底蕴,那些炫技般的对话不算,什么电网大气之类的都是空话,唬人有戏,但力度不足是必然的了。

这里不禁又想提两句美剧,都不说作为普及鉴证学常识的CSI了,单是越狱 就让多少人知道了多少种建筑定理,而且是让你“亲眼”看到如何操作。

俗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 。窃在最应该拿手的情报技巧上并未展现出足够的力度给予期待甚高的观众以致命一击。
http://fmn038.xnimg.cn/fmn038/20090728/1400/b_5403h017013.jpg
二 台词力度不足
台词一直是港警匪片的精髓。时至今日,多少经典对白已成为记忆。不是要求每一部港片都有传颂诗句,只是《窃听风云》的台词未免有点太多拖沓,把原本精炼的谍战变成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
开场几分钟都毫无对白,非常精彩,音乐也很棒,至此都很成功。把我的胃口吊的很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电影的第一句对白很重要,可以这样说,好电影,第一句台词不一定都好,但第一句台词好的电影,很多都是好电影。
“5年前,屯门大兴村,九龙城外的停车档,开张大吉...”曾志伟华丽的一个转身说完了这句台词,也把无间道推上了一个高峰。
相比《窃》,第一句台词的出现着实令前面精彩的动作黯然失色。好像是小光说了句什么什么,很平谈,很乏味,很不男人,以至于后来所有的台词都走了这个套路。
三 感情力度不足
文戏增加,是故意为之。导演想改变港片枪战频繁的状况。但很多时候,文戏多不意味着感情力度就大了。如果电影都像做饭一样,想吃咸就放盐,想吃甜就放糖,也就没有足够的魔力吸引人了。
现在观众的承受能力都强了,动作片,男主角或者男配角的老婆只要是刚结婚的刚离婚的刚吵架的刚和好的刚怀孕的刚要出国的小孩过生日的小孩有病的一般都会出事(区别就是男主角的通常被救了男配角的通常就光荣了)。。。这种骗人眼泪的套路多了,难免就有点失灵了。

所以这样的简单表现(台词“我老婆怀孕了”+镜头“护着老婆过马路”)这样的组合已经没法令观众投入感情了。自然力度就弱了。
令无数人动容的黄警官坠楼那个段落(不好意思,又是无间道了),除了音乐用的好之外,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他和梁的沟通,交流,照顾,担当。很多很多细节,
台词并不多,但观众确信他是主角的朋友,和主角有深切的交流。从而因为移情作用,当他出事时,我们感受到很多,甚至体验到真实失去一个好兄长的感觉。
移情作用并不会因为主角一个介绍,“这是我爱人”,观众就会充满爱心的喜爱她,为她落泪。
而是让观众感受到她对主角的影响,让人感到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情感,当这个情感被扼杀或释放的时候,才会产生力度。

老实说窃听在背景的铺垫上已经下足功夫了,三个人,三种家庭,动机和影响基本都无懈可击,方向对了,但力度欠奉。
古天乐四次和家庭交流(除一次吵架外),一次给小孩打针,一次看几个孩子,一次看老婆,一次和小孩看医生。

吴彦祖和老婆聊过一次天。和岳父打过两次高尔夫。
他们两个和家庭的交流中,台词占到很少的比重
,而唯一台词较多的刘青云张静初也是过于局限的爱情拌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都不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主要原因,但几个家庭的交流都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化的细节,应该是情感力度不足的一个因素吧。

四 思考力度不足
股市,金融,财团,慈善,都是敏感的词汇,都是时代的缩影,最后却变成了私人恩怨,一个王敏德落水了,别人呢?一个电影不能展现更多,但可以让人想到很
多,如果就此在晚宴结尾,是个给人深思的结尾。指的是整个时代。但最后一段很香港的草草处理,变成了私人恩怨,又回市井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