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电影《爱德华大夫》看精神分析治疗

(2009-04-30 15:58:12)
标签:

精神分析

分类: 心理世界

    由大名鼎鼎的悬念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s)导演的心理悬念电影《爱德华大夫》,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走马上任的年轻英俊的爱德华大夫(格利高里·派克饰演)很快与同样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特森(英格丽·褒曼饰演)一见钟情,然而不久彼特森发现自己的情人并非简单的是一个心理医生,在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敏感而多疑且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特森坚信自己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这大概只能归结为爱与直觉吧。彼特森以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在恩师的帮助下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境,最终解开了他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影片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使观众无不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故事情节离奇、悬念徒生,是一部经典的心理分析影片。

    再一次观看《爱德华大夫》,同样被悬疑丛生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从情节到细节,影片中心理学的图解和术语,达利式的梦境图景,以及抽丝拨茧般的心理分析过程。

  影片开始的那段很著名的开场,预示了该片精神分析治疗的心理学理论的背景,寒风中凋零的树枝,冰冷无语的石碑,沉重的配乐,娓娓道来以下的文字:“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莎士比亚。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心理分析是现代科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影片所涉及的精神分析治疗理论,是著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Freud),于1900年创立精神分析学派,其影响在本片之前仅限于学术界和病理学界,而该片正是繁琐的理论与通俗的平民化的结合。影片一经推出,迅速出现了一大批类似的影片。时至今日,精神分析片已经成为独立的电影类型片,如近期的《心灵捕手》、《异度空间》等,对此《爱德华大夫》功不可没。

   精神分析治疗学说创立至今,历经一世纪有余,世人评说,毁誉参半。精神分析治疗学说究竟是置身于云端之上,还是来自尘土之中,难有定论。

   下面是几个令人记忆深刻的影片片断,以此让我们管中窥豹般一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过程。

谁之过

  情节回放一:当英俊潇洒的爱德华大夫出现在医院餐厅的时候,彼特森不禁为他那迷人的魅力所吸引。他们在餐桌上愉快地交谈着,彼特森还引用爱德华大夫在他著作中所论述的观点,即户外活动对精神病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她兴奋地向爱德华介绍疗养院附近的游泳池,随手用餐叉在桌布上划出那些弯曲的泳道。爱德华对她的这种举动表现出非常不安,面部神经抽搐起来,他说,这些东西看起来简直令人感到厌烦。

  情节回放二:被爱德华大夫的异常反应所触动,彼特森心里不由地产生了疑问。但与此同时,爱德华大夫对彼特森也萌发了爱慕之情,他约彼特森下午一起到外面散步,两人在彼此了解中建立了感情,他们很快遍坠入了爱河。晚上,彼特森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她寻找借口走进爱德华大夫的房间。两人热烈地拥抱着,突然,爱德华大夫看见彼特森睡衣上那些带条纹的图案,他惊恐地推开了恋人,似乎在强烈地躲避着什么......

  情节回放三:在医院的手术室里,爱德华大夫的精神又一次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晕倒在手术台旁。彼特森对爱德华的种种异常的行为,产生了戒备之心。她仔细对比了爱德华大夫在著作上的签名和他写给自己的字条的笔迹,发现两者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眼前的这个爱德华大夫是个冒名顶替的人。

  以上的三个场景在影片中反映出男主人公“爱德华大夫”一系列矛盾而变态的人格。他害怕条形的图案,害怕白色。这在后来彼得森的老师艾利克斯老爹为“爱德华大夫”作精神分析治疗时,得到了答案。原来爱德华大夫是一名潜意识中有着精神创伤的患者,在他童年时所经历的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和弟弟在滑梯上玩耍,一次恶作剧导致弟弟的死成为爱德华大夫心中永远的痛,那两条平行线条(代表着门前的两个滑台及滑雪场雪道)仍然起着某种作用,使他产生恐惧紧张……,继而泛化,每当看到生活中条形的物品、图形,爱德华大夫都会产生一种莫以名状的紧张、烦躁、昏厥甚至有攻击他人的冲动。弗洛伊德认为许多神经症(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等)的发病原因,主要根源于压抑在潜意识内的某些本能欲望、意念、情感、矛盾情绪与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祟。这些被压抑的东西,虽然人们自己不能觉察,但在潜意识内并不安分守己,而是不断兴风作浪;从而引起患者本人也不理解的焦虑、紧张、恐惧、抑郁与烦躁不安,并产生各种精神障碍表现。

“我来给你解梦,那样你就知道你是谁了”

  情节回放:爱德华大夫”终于对彼特森吐露了实情,这令她大吃一惊。原来,真正的爱德华大夫已经被杀死了,但是他的真实身份却不得而知,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对过去的记忆。彼特森凭她做医生的直觉判断,眼前的“爱德华大夫”并不是杀人凶手,他仅是在幻觉中把自己当成了杀人犯。“爱德华大夫”不想让彼特森为他担心并且受到连累,他独自一人离开疗养院,来到纽约帝国饭店暂时住下来。彼特森见到留下的便条,随后立即赶到帝国饭店寻找自己的恋人。她发现“爱德华大夫”在饭店登记的姓名是约翰·布朗。布朗对她的真诚和善良感到无比激动,他们彼此拥抱着,发誓永远不再分离。彼特森尝试帮爱人找回失去的记忆,但是经过多次努力都没有结果。新闻界披露了他们在一起的消息,两人被迫前往彼特森的老师艾利克斯老爹家。彼特森一到那里,就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新婚丈夫”约翰·布朗。但是经验丰富的艾利克斯老爹从布朗的眼神里看出他的精神病倾向,深夜,他一个人坐在书桌旁看书,果然见到发病的布朗手里拿着一把剃刀,走下楼来。艾利克斯老爹不动声色地给布朗一杯放有镇静剂的牛奶,巧妙的化解了这种危险的局面。彼特森请求老师给布朗治病,他们一起分析布朗的梦境。

  这一段是电影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彼特森发现问题所在而不能解决时,艾利克斯老爹伸出了有力的大手,别小看这位其貌不扬,爱喝咖啡的小老头,在我看来,他是弗洛伊德的化身。

  艾利克斯老爹:

  我来给你解梦,这样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谁。这秘密在你的潜意识之中呈现无疑,但你不愿看见他们。人们经常不愿知道关于他本人的事实,因为他知道这些事实会致命的,于是就成为病患者,懂了吗?现在我们从梦开始入手,梦可以告诉你想隐藏什么和隐藏这些事情的机制是什么,分析梦的人要检查这些杂乱无章的梦,并把这些梦的残片拼接起来找出邪恶之源。

  布朗躺倒在长沙发上,说出了自己的梦境:

  我无法描述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地方,大概是一个赌场,没有面目的人自己玩着纸牌,只有巨大的帘子,上面印着很多眼睛,一个人拿着一把大剪子把那些帘子剪成两半……,长胡子的人站在斜塔边,我远远看去,听到一声巨响,就见他慢慢的翻下去了,脚上穿着滑雪板。那个赌场的主人戴着面具,手拿着一把变形的小轮子,我看到他把轮子扔到屋顶上,突然我在奔跑,一只巨大的翅膀几乎遮盖了我。

  艾利克斯老爹和彼特森分析:赌场可能是布朗和真正的爱德华大夫一起到过的场所,玩纸牌,代表着欺骗和阴谋。巨大的幕布和眼睛及锋利的剪子代表企图掩盖真相,一个长胡子的人站在斜塔边,斜塔边可以代表雪山,那个长着胡子的人可能就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一声巨响可能代表枪声,慢慢的翻下去了代表爱德华大夫被谋杀,没有面目的赌场的主人手拿着变形的轮子,代表左轮手枪,奔跑可能代表受到刺激而逃避,巨大的翅膀可能与雪崩或事发地点有关。

  为了让这个饱受痛苦的冒牌爱德华大夫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布朗来到滑雪场,就在两人滑雪失控,眼看出事的危急关头,布朗终于回忆起小时的情形,摆脱了认为自己是杀死弟弟的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真正的爱德华大夫出事的情形并分析出谋杀案发生在真正的爱德华大夫与他滑雪的时候,当他听到砰的一声,看到爱德华大夫倒下去,即看到了犯罪现场,就认为自己是凶手,这就是布朗的犯罪情结的所在,认为自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为了逃避现实,就扮成爱德华大夫,以为这样一来,就不再是杀人凶手了。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特殊心理治疗技术,属于长期的心理治疗。它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理论。既可适用于某些精神疾病,也可帮助人们解决某些心理行为问题。它是建立在潜意识理论基础上的。影片《爱德华大夫》中的“爱德华大夫”就是一位基于童年的痛苦经历,潜意识里有犯罪情结的心理患者,在彼特森和艾利克斯老爹的既有普通人能给予的爱心又有专业精神分析的双重治疗下,重获新生。在爱中,自我让位于博大的利他,思索让位于感受与直觉。这种可以区分正义与邪恶的直达感觉,能深入温良的内心;能促成关联的思绪;能捕捉狐狸的尾巴;能避开多次的险境,正是这种爱的直觉配合精神分析治疗,移情化解了阻抗,使“爱德华大夫”解除掉环环紧扣的精神防御,抚平了儿时烙在心头的犯罪情结,能够直面一生多次遭遇的惨烈情景,找回了真实的自我。

  然而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远非电影中说得那样简单,影片中艾利克斯老爹,施展的高超的洞察、情境把控、以及分析梦的能力,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几乎为零。影片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过分理想化,试图通过它来缓解人们的焦虑,将二战遗留下来的精神焦虑彻底根除。时间证明《爱德华大夫》、希区柯克和格利高里·派克都无法完成这个使命。

  弗洛伊德最初与布洛伊尔(BIeuerJ)合作时,主要采用催眠术与精神疏导方法来治疗癔症或神经症患者。后来,他认为催眠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能根本解决病人潜意识中的症结,容易复发;以后他就放弃了催眠治疗而使用“自由联想”与“梦的解析”作为他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两种主要技术方法,该理论认为神经症症状产生的根源与早年形成的症结有关,即被潜抑到无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通过宣泄或自由联想等方式,让患者能真正意识到并从感情上体验到这是幼年期形成的病根,如今已毫无意义了。洞察到“原来如此”便达到“领悟”,症状也随之消失。

  心理治疗应回归它本来的社会认知轨道。这样看来,精神分析治疗学说既非云端,亦非尘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