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三男邺城戍”中“戍”的解释质疑
(2011-10-26 19:47:48)
标签:
唐军邺城石壕吏老妇人宋体教育 |
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本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其中第三首是《石壕吏》,《石壕吏》中第三小节有一句是“三男邺城戍”,课下对“戍”的注释是“防守”,对于在这里的意思没有做其任何的其他解释,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题,我感觉这个解释是不妥的,最起码是不完整、不清楚的。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军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如果把“戍”解释为“防守”的意思,那么,该句的意思就是说“三个儿子参加防守邺城的战斗”,也就是说,这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参加的不是唐军,而是安庆绪的叛军,保卫的是邺城,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诗中“吏”的凶横态度、咄咄逼问、不依不饶的做法似乎都是顺理成章,都是可以理解的。推想当时的形势,为了平叛,家家都得出人,你家虽然出了三个人,但都参加了叛军,没有参加唐军,所以还得出一个人,而且是必须出一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并且因为老妇人一家是叛军家属,所以执法时很不文明。
如果结合作者的表达的主题,结合教参及不少资料对本诗的赏析,老妇人一家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家庭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的话,那么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加入的应该是唐军,这样的话,“戍”的注释应该引申为“战斗”,我们一般的理解也是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攻打邺城的战斗,可是教材及教参都没有对此给予明确的说明,如果深入探讨的话,这个注释就让人费解了,这些“吏”如此对待于国有功,需要政府照顾的烈属、现役军属家庭,那么唐政府真是到了一种大厦将倾,什么都不顾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