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有的孩子做应用题列对式子却写错答案

(2008-03-20 18:19:21)
标签:

杂谈

 

为什么有的孩子做应用题列对式子却写错答案

    在学习上,许多令父母头疼的孩子并不是不会解题,而是一些看上去属于粗心大意而导致的错误。例如明明式子列对了,答案也得出来了,却在抄写得数的时候把个位十位弄颠倒了,如把“39”抄成“93”;再比如说经常把汉字的左右偏旁部首完全抄反了,把“郑”写成“朕”等等……有些家长只要一遇到这类问题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不专心,而没有从根本上去仔细考虑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结果把孩子弄得整日惊惶失措,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到最后对会做的题也变得万分厌恶。
    对待这类问题的孩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首先,要看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是不是达到了他实际年龄的水平。特别是在做大量的作业或抄写中,如果孩子视觉分辨能力不佳,视觉广度又跟不上任务的要求,就容易忙中生乱,错误百出。数学计算中各种近似的符号,看上去简单,对初学者来说却是难于记忆的,所以常常被看串、看漏、看错位等;而语文中汉字的抄写与辨认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因为汉字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角度的关系、线条的长度和数量都决定着字写得是否正确,汉字笔划的复杂性也困扰着视知觉能力较差的孩子,稍微有一点疏忽都有可能看得不正确。其次,要注意到抄写时错误也可能是由于儿童还没有发展出很好的左右观念的缘故。有些孩子虽然能分清自己的左右边,但问到他别人的右边时,他又会思考半天拿不准主意,而在数学计算和生字辨认时,都存在区分左右的问题。如果大脑中的单边优势尚未建立,传入大脑的信息很可能不能在头脑中正确反应,或于传导过程中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的外部信息对这样的儿童来说是混乱的,个位和十位,左偏旁与右偏旁也许正确地投射到大脑中、但被认知到的却与实际相反,这是因为儿童没有可靠的经验来决定哪边是左哪边是右。还有些孩子列式中上下稍微有点对不齐,就会看错,把十位与个位相加。这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垂直感的缘故,而方向感、垂直感都需要在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得。这种孩子一般还会伴随着其他学习问题的出现,如把“b"写成“d",把“p”写成“q”等等。
    根据问题的类型,选择适当的方法补救儿童的学习能力才是明智可靠的。对于运动功能落后的儿童,重点是在大量的运动过程中训练他建立空间观念;而提升视知觉落后儿童的能力,则可以利用剪纸、着色、走迷津、拼图等方法,练习眼睛对各种图形、线条和空间的体认,如果不断地给以练习或视觉刺激,就能由简而难地提升视觉记忆和辨别功能,奠定以后识字、写字与阅读的基础。

 

 

儿童感统失调的主要表现

    *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多动不安,走路易摔倒,原地打圈晕眩,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粘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

  * 视觉感不良: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的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顺利的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是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把数或字写颠倒,例如:把9写成6,把79写成97,把“朋友”写成“友朋”,常抄错题或抄漏题等。

  * 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拉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 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表现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过分依赖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过分碰触各种东西;有强迫性的行为(一再的重复某个动作),个人表现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和行为表现笨嘴笨舌笨手笨脚、惹事生非、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 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者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

  * 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失调,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像,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

  * 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 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钮扣、用筷子、
 
     如果您的孩子占了以上其中的一种表现就存在感统失调了,经大量科学研究发现,几乎100%的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其中剖腹产儿童尤其严重。

 

 

计算困难的两种可能原因及教育对策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和数学障碍,其中数学障碍中的主要表现就是计算问题。小明数学成绩不好,计算速度特别慢,而且经常不准确,不是计算错误,就是抄写时错误,经过测验发现他的智力分数115分,为良好,爱学习,应用题审题也不错,可就是一涉及计算就学不好了,连着几次口算不达标。
    而一般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既然不笨,那就是对数学不感兴趣,于是要求孩子多做题,培养兴趣。事实上,兴趣不仅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得好,产生信心,才能生出兴趣来。所以计算学不好,问题不在自信,而是孩子的能力不足所致。
    如果孩子计算学不好,家长不妨从两个方面寻找一下原因:第一是阅读和语音方面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逻辑思维并不差,数学概念掌握也不错,但就是口算特别差,有可能是对声音的记忆和加工存在缺陷,智力能力不差的孩子在计算时的主要问题不是出在了对计算规则不理解,或者对数量关系的混乱,而是在计算过程中,不能连续地保持数字的声音表象,口算时,我们不仅在计算,而且是对数字的声音进行加工,如34-29=?我们首先要记住32和29这两个声音,形成数字的心理表象,然后再对其进行计算加工。如果这两数字的声音刚在头脑中呈现就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再有天大的运算本事,也只对空白的心灵。有个别孩子出于种种原因,对声音的记忆不敏感,如果我们给他们念一串数字,他们复述不下来,尤其是涉及倒背数字的任务,表现更差。一般而言,这种孩子在记字和阅读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不爱朗读,学过的字就易忘记。通过在这种人身上,伴随着计算落后的是语文成绩的低下。这种因语音保持和记忆有缺陷而导致的口算困难的人是最多见的。这也说明,智力高的人不必然是学习数学好的人,因为数学还与声音的记忆这一特殊学习能力有关。对于这种类型的落后者,矫正的思路是加强语音记忆与朗读的训练,要求他们利用声音来学习。如口算时可以要求他们大声音地计算,将内部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对自己说出来,这有助于对声音的保持与记忆。正如别人对你说一个电话号码,你大声地重复几遍就比只在心里默默记住效果更好一样。让他们的学习充满声音,效果就会提升。
    第二种计算落后是由于对数量关系和运算规则不理解导致的,这种人一般在逻辑和空间推理方面的成绩不尽人意,抽象思维不好,更多地发生在较小年龄儿童身上。这种人数学理解力差,应用题成绩也不好,他们的计算困难是在算的方面,而不是声音方面。这种人一般语文的成绩比数学好,记字不困难,形象思维不差。他们计算时,总爱用手指头辅助,虽然年龄已经超过了该用手指头计算的年代,但还是离不开手。对于这种落后,应当鼓励他们用手指头计算,帮助的重点是培养抽象思维和计算的规则。可以进行数字分解训练,将数学的量的关系变成直观的图形的关系,给他们辅导数学关系时,尽量将抽象的概念还原成为具体一些形象的语言,宁可让他们做一些简单题,而不要选择难度大的题,务必要防止他们计算时用记忆代替理解。不要注重一时的成绩,而是要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动脑筋来解决计算问题。
    家长要善于把握孩子的个别差异,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克服孩子的阅读障碍

点击:1789

本文Tag标签: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一种,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发现有些孩子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错行,还以为是孩子看书不认真造成的,就经常训斥或讥讽孩子。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态度问题,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足造成的。

  孩子常见的阅读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为阅读习惯不良,例如,朗读时,摇头晃脑、情绪不安或读着读着不知读到何处,或用手指着字读,或捧书太近或太远,或头部歪斜、书本歪斜。二、表现为朗读声音过高或过低、音色单调、声调过高或过低、不能清晰地发音。三、表现朗读错误,朗读时添加字词、遗漏字词、重复字词、某些字词用其它字词代替、经常自己错了又纠正等。

  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例如,视觉功能障碍,眼球振动不平衡,就造成读书时跳字、串行等;听觉功能障碍,造成读而不闻,读而不懂;另外如失语症、大脑麻痹、智力迟钝和运动失调等大脑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阅读困难。

  其次是情绪因素造成的,例如有的孩子有严重的胆小、自卑情绪,不敢在课堂上朗读,结果越不练就越有障碍。还有的孩子非常敏感,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意,生怕读错了引起同学笑话,所以,朗读时忧心忡忡,不能够轻松流畅地阅读。

  第三是教育方法问题,对于那些智力或能力低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一味地逼着孩子练习阅读,而不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特殊训练,长时间不见成效,孩子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对阅读更加有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而对于智力和能力高的孩子,如果仍然让他们重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变得敷衍了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