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2017-11-26 00:51:01)
标签:

道拉吉里

喜马拉雅

尼泊尔

分类: 旅行

手动置顶:因新浪博客开始有单篇1万字限制,故只能重开一贴


本博于2017/12/07累计访问量超过10万次,在此感谢各位博友的关注和支持


2017/11/30:补发南迦巴瓦山脉主地图一张,由于初期制作时地图比较简单,之后会陆续重新制作


2018/3/27:新增色林吉、贡当、马纳斯鲁山脉合并地图一张,作公众号图片外链用


http://s9/mw690/001r1p0Rzy7je6KBnZu38&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http://s16/mw690/001r1p0Rzy7gdG2bBGDaf&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道拉吉里山脉 Dhaulagiri Himal



本段主峰:道拉吉里一峰(Dhaulagiri I)

海拔高度:8167m/26795ft

独立山峰排名:7th

地形突出:3357m/55th

特殊属性:八千级众(Eight Thousander)、超高地形突出(Ultra)


首登:1960年5月,科特.戴姆博格(Kurt Diemberger)、A.舒伯特(Schelbert)、E.弗雷尔(E.Forrer)、纳旺多吉(Nawang Dorje)、尼玛多吉(Nyima Dorje),国际联队


冬季首登:1985年,杰西.库库切卡(Jerzy Kukuczka)、安德烈.乔克(Andrzej Czok),波兰队


http://s8/mw690/001r1p0Rzy7g5LBJzxle7&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从卡利甘达基河谷看道拉吉里东北)

http://s14/mw690/001r1p0Rzy7g5LEhI9D5d&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从穆克提那看道拉吉里东北)


http://s3/mw690/001r1p0Rzy7g5LGIYb842&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从锡卡村Shikha看道拉吉里南壁)

http://s4/mw690/001r1p0Rzy7g5LNhL7d63&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道拉吉里山脉及周边环境示意图)

综述


在梵语中,喜马拉雅的意思是冰雪故乡,可实际上,冷酷到底并不是她的全部。大部分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直面海拔低矮的印度次大陆,并无太多遮拦,每到仲夏季风季节(Monsoon),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暖流在科里奥利效应作用下源源北上,为这片耸立在亚洲腹地的屋脊水塔,送来了从未缺席的水源补给


这些温暖湿润的空气,除了少数能够突破喜马拉雅山脉重重屏障,从亚东、陈塘、樟木、吉隆等山谷深入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农业区外,大部分都被阻挡在了喜山南侧,并变成了丰沛的降雪降水


因此,与常年在西风带的摧残下气候干燥严苛、大型冰川遍布的喀喇昆仑不同,季风活动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始终处于干湿相间、交替主导的态势,冰川运动过度活跃,在数千万年间大都消融退化,如今,除了泽姆(Zemu Glacier)、格重巴(Ngozumpa Glacier)、康雄(Kangshung)、昆布(Khumbu Glacier)、根戈特里(Gangotri Glacier)等少数大佬外,超过20公里长的大型冰川已经屈指可数


从皑皑冰峰上汹涌而下的冰川融水为喜马拉雅南坡带来了勃勃生机,她们在数千万年的孜孜不倦中切开了一条条山高堑深、纵横交错的河谷,为人类、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元素,也为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商贸、文化交流,留出了相对便捷的通道


得益于喜马拉雅温婉柔情的这一面,人类得以在此繁衍生息,只要有河谷,哪怕再偏僻再遥远,都有升起袅袅炊烟的村庄、都会有人居住,千百年来,他们在山坡上开垦梯田,驯化家畜,与南来北往的商队交换物品、提供人力,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如今,也为络绎不绝的旅行者们提供补给和歇息之地。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跨喜马拉雅地区(Trans Himalaya)


http://s15/mw690/001r1p0Rzy7g5Ms6XRc9e&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道拉吉里脚下的锡卡村Shikha)


http://s16/mw690/001r1p0Rzy7g5ML8W2H7f&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正在打扫道路的齐特雷村Chitre村民)


然而,这些纷繁复杂的河流形成的水系,也为我们了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理状况带来了困难。了解喜马拉雅,如果说有两件事是必须了如指掌的,那么一肯定是山峰,另一个则会是水系


前者自不必说,关于后者,上述做了那么多铺垫,目的在于说明,喜马拉雅的很多次级分段的界线,皆是由这些四散奔流的天然水系形成,若不了解水系,就无法对山脉形成连续、整体的概念,也无法理解这些次级分段划分的依据,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


因此在本系列中,笔者分析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山岳,其实也在一直介绍水系,或许是由于这些山峰的光环太过耀眼,水系长期隐藏在幕后。而本节的道拉吉里山脉,正好位于一个新的水系区域,借此机会希望专门介绍一下尼泊尔的三大水系


http://s1/mw690/001r1p0Rzy7g5MPsxz290&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尼泊尔三大水系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笔者曾不止一次介绍过,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发源的众多河流,最终会形成三大水系,通俗地说,就是会汇聚成三条大河,由东向西分别是科西水系(Kosi System)、甘达基水系(Gandaki System)和卡尔纳利水系(Karnali System),她们皆为恒河左侧支流(Left Tributaries)


前两者所涵盖的区域我们已经讲完,在此简单回顾


东部的科西水系,她最长的源头是发源于希夏邦马北坡、野博康加勒冰川(Yebokangal Glacier)的朋曲,她由西向东一路穿过定日县境,在定结县北侧与岗巴县流过来的叶如藏布合流,转而向南切开陈塘沟后出境,至尼泊尔称为阿润河(Arun River),这是科西水系的干流


除了阿润河,科西水系还有其他六条主要支流,合称七大科西(Saptakoshi)。这些支流皆与本系列介绍的Level 3级别分段有关,比如干城章嘉山脉的塔穆尔河(Tamur Khola)、昆布分段的杜德科西河(Dudh Kosi)、拉布吉山脉/洛尔沃林山脉的绒辖藏布-塔玛科西河(Tamar Kosi)、以及樟木沟的缔造者波曲-孙科西河(Sun Kosi)


基本沿着G318中尼公路的波曲-孙科西河,不仅是希夏邦马-竺嘉尔山脉(Shishapangma Jugal Himal)的东侧界线,同时是科西水系的西侧界线,在这条界线以东,基本上可以称为尼泊尔东部地区


http://s2/mw690/001r1p0Rzy7g5MZ5hiVc1&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叶如藏布)

http://s6/mw690/001r1p0Rzy7g5N4iybj15&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朋曲,左上;叶如藏布,右下)


http://s13/mw690/001r1p0Rzy7g5NdlfTCfc&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聂拉木境内的朋曲上游)


位于中央的甘达基水系,她的正源有两处,其一是发源于吉隆县西部的吉隆藏布-特里苏里河(Kyirong Zangpo Trisuli),另一处是发源于上木斯塘西北部的卡利甘达基河(Kali Gandaki),这两者在介绍键尼萨山脉和安纳布尔纳山脉时,都已经具体呈现过了


其他重要支流,马纳斯鲁方面提供了一条,即布里甘达基河(Budhi Gandaki),这条河谷是徒步马纳斯鲁大环的天然通道;安纳布尔纳方面则是上一节重点介绍过的马斯扬迪河(Marsyangdi Khola),以及山脉南坡发源的莫迪河(Modi Khoal)、赛提河(Seti Khola)、马迪河(Madi Khola),这些概念笔者曾经都穿插在游记或本系列中进行过介绍


作为一条河龄高达2亿年、造就世界最深峡谷的古老河流,卡利甘达基河是甘达基水系的西侧边界,在这条界线以东,直至波曲-孙科西河一线,可以视为尼泊尔中部


http://s14/mw690/001r1p0Rzy7g5Nysxdz2d&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继续向西,便进入喜马拉雅山脉至为复杂的尼泊尔西部,原因在于控制该地区的水系——卡尔纳利水系的复杂性,她将地形切割得极为破碎,要找到规律并非像之前那些分段那么容易,在研究本节道拉吉里山脉的时候,就给了笔者一个下马威


卡尔纳利水系,流入印度后称为加格拉河(Ghagara River),所以也叫加格拉水系。由于牵涉到一系列尚未介绍的分段,在此先按下不表,可以透露一个细节,即神山圣湖区周边发源的四大圣河之一、南侧流经普兰县的孔雀河,即是卡尔纳利水系的正源之一


界限范围


本段与安纳布尔纳山脉一样,也是完全坐落在尼泊尔境内的Level 3级别分段,涵盖面积十分巨大,涉及下木斯塘(Lower Mustang)、极少部分米亚迪县(Myagdi District)、多尔波(Dolpo Dsitrict)三个县,界限范围也基本都由河流界定


其中东侧、东南侧的界线相对明确,即与安纳布尔纳山脉之间的卡利甘达基河谷,河谷北端的卡格贝尼(Kagbeni 2800)可视为本段的东北支点;河谷南端出山口的贝尼(Beni 800)为东南支点


在贝尼,有一条从西面流入的河流,即米亚迪县(Myagdi District)名字的出处米亚迪河(Myagdi Khola),她有两个主要源头,其一发源于道拉吉里一峰背面(北侧)琼巴丹冰川(Chonbardan Glacier),这是米亚迪河正源,也是走道拉吉里大环线(Dhaulagiri Circuit Trek DCT)的唯一路径


另一处发源于本段高峰楚伦峰群(Churen Himal)南侧,称为迪拉河(Dhila Khola),她与米亚迪正源会在穆里(Muri)附近合流,形成米亚迪河干流,直至在贝尼汇入卡利甘达基河


那么位于本段南侧、大致东西向的迪拉河-米亚迪河一线,就形成了本段的东南边界


http://s1/mw690/001r1p0Rzy7g5NF7C0w30&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道峰东北方向日照)


http://s5/mw690/001r1p0Rzy7g5NOIGBSb4&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道峰南壁日照)


言归正传,继续介绍本段的北界、西界、西南界,由于这些界线的形状并不规整,因此笔者将依据沿途的地理标的进行顺序勾勒


从东北支点卡格贝尼(Kagbeni)向西北方向,沿着大喜马拉雅小径(GHT)继续前进,能深入到小村落桑塔(Santa 3765),在此,前方的道路会受到道拉吉里东山脊分水岭(Dhaulagiri East Ridge)的阻挡


若想前进,就要翻越海拔5120米的尼瓦尔拉(Niwar La 5120)或更高的琼本拉(Jungben La 5540),才能离开卡利甘达基河流域,进入西部卡尔纳利水系中一大重要河流——贝里河(Bheri Khola)源头地带


贝里河有南北两条源头河。翻越尼瓦尔拉后进入的,是贝里河的北源上游——塔桑河(Thasan Khola)、巴尔崩河(Barbung Khola),她们在本段北侧的走位是一个河套型,这个显而易见的上游河套,就是本段天然的北界,这一路环境十分闭塞,交通只能靠徒步,故而鲜有人迹,沿途仅有一些数百人的村落


拐过河套后,河流走向基本正西,继续勾勒本段北界一段时间后,终于迎来一个比较大的村落塔拉科特(Tarakot 2770),在此巴尔崩河接纳从后续Level 3分段多尔波山脉(Dolpo Himal)发源的塔拉普河(Tarap Khola)


继续往西不久,随着海拔的降低,植被开始茂盛起来,大规模的村落群随之出现,其中包括多尔帕县(Dolpa District)的首府杜奈(Dunai 2080)、以及看上去根本没法降落的朱法尔.多尔帕机场(Juphal Dolpa Airport 2500),利用这条航路是快捷进入多尔波地区徒步的唯一方法


巴尔崩河在此接纳从北侧后续Level 3分段坎吉罗巴山脉(Kanjiroba Himal)的弗克松多湖(Phuksumdo Lake 3700)发源的弗克松多河(Phuksumdo Khola)后实力大增,正式称为贝里河北源干流——徒利贝里河(Thuli Bheri Khola)


之后的徒利贝里河会向西偏南方向流去,渐渐走出高海拔区域,直至大型村镇嘉加尔科特(Jajarkot 1200),在此静候南源的到来。这个嘉加尔科特,即可视为本段的西侧支点


至此,本段北侧界线已勾勒完毕

即卡格贝尼、桑塔村、尼瓦尔拉垭口、塔桑河、巴尔崩河、徒利贝里河、嘉加尔科特的连线


http://s15/mw690/001r1p0Rzy7g5O1h3qK0e&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远处两条积雪山脊之间的山谷,就是通往桑塔村的方向)


南源的形成比北源更复杂,但是笔者希望各位朋友掌握一个规律,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河流的形成和命名,基本都按照同一种模式,即按源头冰川——源头河——吸收支流、更名——再吸收支流、更名——逐渐形成干流,这样的顺序逐步变化


以我们都很熟悉的长江为例,她的官方源头,是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峰群(Gelaindong Massif)发源的岗嘉珠布冰川(Gangjajubu Glacier,境内称作姜根迪如冰川),源头河是耳熟能详的沱沱河,吸收北源楚玛尔河、南源当曲后称为通天河,在玉树吸收扎曲后为金沙江,在宜宾吸纳岷江后,才正式化身狭义的长江(Yangtze River),而广义的长江,就是上述这些变化形成的水系


那么换到贝里河的南源也是如此,她的源头与前述米亚迪河一样,也是本段高峰楚伦峰群的冰川,只不过米亚迪河向南,她是向西,一山之隔而已。其源头河的名字是岗嘎河(Ganga Khola),是三条源头河中最长的中路河


其他两条源头河,北路的佩尔玛河(Pelma Khola)、南路的鲁库姆河(Lukum Khola),这三者完成合力后,才是南源干流——萨诺贝里河(Sano Bheri Khola)


北源干流徒利贝里河、与南源干流萨诺贝里河,会在前述嘉加尔科特(Jajarkot 1200)再次合体,形成贝里河最终形态之外,也完成了对本段的合围,即上述这些支流、干流所包围起来的区域


山脊走向与山峰形态


总体而言,本段被米亚迪河、道峰大本营、隐秘之谷这一线,分割为明显的东西两翼,我们暂且称之为东翼和西翼


东翼的规模和长度皆较短,呈南北走向,基本与卡利甘达基河谷并行而立,位置属于整个峰群的一排一座,由于紧贴着佐姆索姆(Jomsom)至贝尼(Beni)这条交通要道,故而成为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中为数不多的、极其容易看到的高海拔山脊之一


该山脊的另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尽管坐拥本段最高峰道拉吉里一峰(Dhaulagiri I 8167 7th),可除此之外的最高峰,竟要大幅下降到6920米的图库切峰(Tukuche Peak 6920),整个7000米级区域是一片空白


不仅如此,道拉吉里一峰与34公里外的安纳布尔纳一峰,使得在她们之间的卡利甘达基河谷,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条两侧近距离内均有8000米级山峰的河谷,而道一峰东南方向仅仅30公里以外的塔托帕尼(Tatopani 1190),海拔就已暴降了7000米之多


正是因为比身边地势高出太多的鹤立鸡群,使得道拉吉里一峰的视觉效果极为突出,可能是所有独立八千级众里除了珠峰之外观看要求最低、看到几率最高、并能够看得一清二楚的一座,在整个卡利甘达基河谷沿线的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这座世界第七高峰的硕大山体


http://s15/mw690/001r1p0Rzy7g5O8HCBoce&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从穆克提那看东山脊)


http://s1/mw690/001r1p0Rzy7g5Oje2AMb0&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卡洛帕尼就在东山脊下)


http://s9/mw690/001r1p0Rzy7g5Ou0nO058&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东山脊中的白峰5261)


不过容易看到并不等于容易登顶,更何况道一属于八千级众里难度较高的一座,但是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她之所以难度高,并不在于其本身的技术难度,而是难在几乎无法开辟新线路这一点上


如前所述,道拉吉里一峰本体,是个地形突出相当大的金字塔型角峰,形状十分规整,四面皆为几近无路可走的峭壁,唯一一条坡度较小、可供步步为营而上的路线,就是北侧的琼巴丹冰川(Chonbardan Glacier),冰川上部尽头是有一块大约2平方公里的平地,是道拉吉里东冰川(Dhalagiri Eastern Glacier)的顶部,从此处可以沿东北山脊直接登顶


这便是传统的东北山脊路线(NE Ridge Route),目前的其他登顶线路,无论怎么去绕,大部分最终还是会绕回这条路,而很难有其他方向的突破。尤其是几乎如铜墙铁壁一般的南壁,这是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冰雪混合岩壁之一,几与安纳布尔纳南壁、洛子南壁相当(喜马拉雅的南壁由于是暖湿气流的迎风坡,没有哪个是容易的),据笔者所知,目前还没有人挑战成功过


http://s4/mw690/001r1p0Rzy7g5OBX7Xlf3&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道一主峰的大金字塔)


http://s8/mw690/001r1p0Rzy7g5OFyWtp87&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道拉吉里东冰川的大冰瀑布)


道一峰实际是1950年、毛里斯.赫尔佐格(Maurice Herzog)带领的法国登山队最初的目标。在二战中颜面丢尽的法国人希望用登山方面的胜利来挽回颓势,登山队由此也得到了一些金主的有力支持。然而缺乏准确地理情报的法国队在卡利甘达基河谷沿线徘徊许久,始终找不到正确的登山路径


尽管赫尔佐格找到了当普斯垭口并进入了隐秘之谷,可由于对地形的误判致使他没有继续前进,仅仅到达了法国坳(French Col 5360)便原路返回,实际当时他距离后来的大本营仅有半天的路程


而负责探索道拉吉里东冰川、以及东南山脊方面的是赫尔佐格的搭档、之后一同登顶安纳布尔纳一峰的路易斯.拉切纳尔(Louis Lachenal)。时年29岁的拉切纳尔曾两次挑战著名的艾格北壁(North Face of the Eiger)成功,实力自然很强


用他的原话,他探索到了大致与勃朗峰(Mont Blanc,4808)持平的高度,大约是冰瀑布底部的位置,就发现无数的冰裂缝挡住了去路。拉切纳尔认为大冰瀑布是不可逾越的死路,而至少至今这个判断依然有效


法国队对于实际是死路的东南山脊的执着,带来了两个阴差阳错的后果,其一是本应成为首座被登顶八千级众的道拉吉里、却几乎成为了最后一座,其二是登山死亡率最高的安纳布尔纳一峰, 却成为了八千级众中被首登者,这些看上去并不合理的结局实际也只不过是种巧合,正如1960年的首登成功,很大程度上只是归功于那天完全没有风


http://s9/mw690/001r1p0Rzy7g5OIUDPy18&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登顶路径)


http://s11/mw690/001r1p0Rzy7g5OLDcKu2a&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令人望而生畏的东南山脊)


西翼山脊世人则对其知之甚少,相比于毗邻外围的东翼,西翼山脊坐落在本段的中心位置,并不容易看到,然而实际上,她是一堵长达100公里的雪墙,几乎横贯了本段的中央,其中的核心区——东起道拉吉里二峰(Dhaulagiri II 7751)直至西侧的普塔.希恩楚里(Phuta Hiunchuli 7246),这平均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区域,更是有骇人的将近30公里,一字排开包括道拉吉里二三四五六峰在内的一大堆7000级,跟隔壁的安纳布尔纳主山脊实力几在伯仲之间


然而,由于位置的相对尴尬,常规线路上并没有特别理想的位置,能够看清楚这条超级山脊的全貌,无论是从穆克提那、还是从布恩山看,西翼都会被道拉吉里一峰所在的东翼遮挡掉大半,只是露出一些看上去并不那么高大的山体上部,并没有太多观赏价值


从方位上判断,只有在米亚迪河沿线两侧寻找一个超过3500米的山顶,才有可能把西翼的核心段看得比较清楚。但是无论如何,从地面观测的遮挡始终存在,以后若有机会,笔者或许会去尝试博卡拉-佐姆索姆、或者飞往洛尔帕机场的航班,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http://s7/mw690/001r1p0Rzy7g5OO0N3ob6&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从布恩山方面能看到混杂在一起的东西两翼)


http://s5/mw690/001r1p0Rzy7g5OQaPek34&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相当完整的东翼,西翼则隐藏在其背后)


生态和人文环境


本段情况特殊,尽管在地理上,由米亚迪河、琼巴丹冰川、法国坳、隐秘之谷一线隔开的东西两翼皆为本段,可在其他方面她们就再无交集


其中主峰所在的东翼,归属于安纳布尔纳山脉所在的ACAP保护区,在行政上则如上一节介绍的,大部隶属于木斯塘县(Mustang District)中的下木斯塘区域(Lower Mustang),既佐姆索姆(Jomsom)至卡洛帕尼(Kalopani)这一海拔在2500米左右的中海拔区


该区域的主要居民我们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是尼泊尔人数最少的一支少数民族塔卡利族(Thakali),他们千百年来占据着跨喜马拉雅贸易的要道卡利甘达基河谷,致富只是一种顺理成章的逻辑,如今开设的客栈,也是整个安纳布尔纳大环线沿途设施最好的


而在卡洛帕尼往南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地,则是尼国最大的少数民族——马嘉族(Magars)的村落,最近有基因分析指出他们属于C系蒙古人,总人数将近190万,占尼国总人口的7%多。他们主要在河谷低地从事农业活动,世俗化和混血程度与达芒族差不多高,内部旁系分支、宗教信仰也比较繁杂,从密宗、本教、萨满、印度教、万物有灵论、先祖崇拜等不尽相同,趋向实用主义


http://s3/mw690/001r1p0Rzy7g5OT81tE62&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马嘉族的妇女是传统的持家女性)

http://s15/mw690/001r1p0Rzy7g5OVzWqyce&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男人则主外,从事体力劳动)


西翼的情况与东翼差别巨大,北侧的贝里河北源——徒利贝里河流域的多尔波(Dolpo),属于跨喜马拉雅藏文化区,居住着1500年前就从西藏移居而来的菩提亚人(Bhotia),他们与很多向南迁徙的跨喜马拉雅藏族一样,皆是受吐蕃王朝势力扩张的影响而被迫迁徙


多尔波其实是个很值得一谈的区域,她是尼泊尔面积最大的一个县(7889平方公里)、人口却不到37000人(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她与木斯塘非常相似,皆为相对独立的藏文化领地分支,甚至更为闭塞,这个县不通公路,与外界通行,若是从嘉加尔科特方向进入,需要步行10天以上,若从卡利甘达基河谷方向进入则更难,必须走大喜马拉雅小径、并连续翻越一系列5000级垭口,直到2012年全县也才只有一辆汽车,几近与世隔绝


喜马拉雅山脉绵延到尼泊尔西部,海拔已是大大降低,再也不会出现7500米级以上的山峰直至普兰的纳木那尼,雪山风光固然比之之前的精华段要逊色不少, 可相对应的是,由于风景的相对逊色,使该区域养在深闺乏人问津,受时代价值观的影响极小,保留了相当原汁原味的早期藏传佛教、本教的传承


不仅如此,该地区还诞生过一位藏传佛教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大学者——多尔波巴.辛饶坚赞(Dolpopa Sherab Gyaltsen 境内译作笃布巴),他是藏传佛教中曾活跃一时的觉囊派(Jonang)最重要的传承法王之一,同时也是一位精通哲学理论的大成就者


觉囊派,是游离于红、黄、花、白这四大主流教派之外的一脉教派,曾活跃于12-16世纪的卫藏地区,如今已传承至第47代吉美多吉法王。当时时值藏传佛教复兴的后弘期、各种教派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大时代,而觉囊派以其特有的“他空见”主张,在当时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在多尔波巴.辛饶坚赞执掌法王期间获得全盛


所谓他空见(Shentong),是对立于主流佛教哲学、例如黄教主张的“自空性”而存在。自空性(Rangtong)笔者在其他系列的文章中其实曾多次提到,是佛教中观学派的基本世界观,即世间万物皆为相互依存,并不存在恒常独立的本质或实体,是多种元素在特定条件(因缘)下综合体现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缘起性空


而他空见,则基本否定这一说法,承认恒常本质的存在,同时空性也存在,但空的对象并不是本质,而是污染本质、蒙蔽五明的烦恼(无明),只要人们认识到这些无明烦恼的空性,就能将之从本质(天然佛性)上剥离,从而顿悟成佛,因此觉囊派从根本上说,与萨迦、噶举、宁玛一样,属于顿悟派


所以,当属于渐悟派的格鲁派渐渐得势之后,与其主张唱反调的觉囊派就迅速被边缘化了,只能成为西藏宗教史上的昙花一现,直至其势力彻底退出卫藏地区。作为觉囊派最著名学者的故乡,或许在多尔波地区,还能在类似谢寺(Shey Gompa)之类的地方探访到关于这个传奇教派的些许踪迹


由于多尔波地区牵涉到数个尚未介绍的喜马拉雅Level 3分段,笔者在前往实地调查之前,只能做上述这些简单的轮廓勾勒。至于宗教历史方面的详细情况,将会在《远古的回声》后续篇章里进行介绍


http://s1/mw690/001r1p0Rzy7g5OYNTZmf0&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漫漫征途,其修远兮)


http://s7/mw690/001r1p0Rzy7g5P1dLqSc6&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坐落在尼日吉里北峰、道拉吉里一峰脚下的穆克提那寺)


http://s2/mw690/001r1p0Rzy7g5P5d52p71&690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TITLE="喜马拉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malaya(18)道拉吉里山脉" />
(雪后的穆克提那村落群)


(本节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