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一、提出课题
选择一个Webquest研究主题是一个耗时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想使这个研究课程令学生和自己满意和成功,必须尽力做好选题工作。
研究性课程的选题不能是漫无边际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并且能让学生有研究、发挥的空间。不经意间发现一些学生对拿破仑这样的历史名人颇感兴趣,翻阅历史课本,看到课本上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章节,但书本的知识毕竟有限,于是我在想能否提出一个结合课本知识,稍微超过现在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颇具争议的伟人和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基于这点,我们提出了《拿破仑·波拿巴与法兰西第一帝国》这一研究性课题。
二、设计Webquest
提出了课题,接着根据webquest的基本模式,着手webquest设计,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
1.引言:在Webquest中,引言的提出,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一个好的webquest,首先有相对明确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太过于笼统,但又不能太细,我首先提了几个方向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问题,挖掘问题。
3.过程:过程的设计要对学生的活动起很好的指导作用,与一般的教案相比更增加了一些复杂性。我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调查前”“调查中”“调查结束”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在每个步骤理提出了短小清晰的建议,促使学生以此为基础,小组讨论确定完成时间,并提交计划方案。
4.资源:网络提供了相当大的信息,但因其信息量大,层面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所以,我在“资源”栏目里为学生整合了一些对课题研究有帮助的站点和页面,同时在里面插入搜索引擎,提醒他们完全可以打破这个限制,自己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甚至还可以采用其他如读书看报、调查访问、收看电视录像等方式来获得相关资料。
5.评价:研究性课程采用“重过程、轻结论”的评价方式,我设计了一份评估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包括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
6.交流讨论:交流与探讨是我在webquest基础上新增的一个板块,鉴于研究性学习需要开放的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畅通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三、开展活动
如我想象,这个课题的提出确实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目光,于是,我们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了这个课题的学习。
1.提出子主题
《拿破仑·波拿巴与法兰西第一帝国》包含拿破仑军事、生平等多个分支,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研究。在对这个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基于整个方向提出自己感兴趣、想研究的方面,将有类似意向的同学组成小组,最后商量确定一个子课题,从而做到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对他们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参考和建议,完善课题,保证学生的课题都是能够细细探究并能在探究中得出一定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选题。例如,有一组学生提出了“拿破仑时期战役的研究”,我认为范围过于宽泛,拿破仑曾领兵进行过大大小小上百个战役,学生不可能对每个战例都进行分析、研究,而且,这么大的目标往往让学生无从下手,我跟学生提出了这个想法,大家进行探讨,最后决定集中对其中的一些经典战例进行分析。另外,其中的一些课题也涉及了其他学科领域,例如“拿破仑时期的版图扩张”涉及地理方面的知识,这类综合性的课题对于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但我认为更值得去探究,他更有利于学生获取多样化的观点,然后对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以整合更高层次的观点,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
这种方式一改传统的教师布置任务的方式,学生热情很高,讨论也很热烈,纷纷确定了《最后的战役》、《拿破仑军事思想的研究》等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为了让学生们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我建议四个课题小组可以参考我设计的webquest的“过程”板块,分别组织召开了一个课题活动方案讨论会,要求各小组写出课题研究活动计划,并按照活动计划合理有序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他们的过程计划中,我提醒学生不仅在研究中要弄清拿破仑的生平、历史,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研究性学习过程还要学会剪报、做读书笔记、上网查找资料、网上交流、信息分析整理等技能。
3.分工安排
所以我建议小组成员分角色合作,在相关的任务领域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再跟任务组的其他成员会合,共同分享、整合所发现的资料。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特长,有的学生爱好地理,自告奋勇的从地理方面剖析战役,有的同学习在电脑制作方面有所专长,提议可以带动整个小组以flash、网页等多样化的形式完成成果。
4.实施过程
5.积极讨论
在我的webquest网站的探讨区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请求帮助,学生及教师都可以对问题进行解答,任课教师课随时随地的对学生加以指导,较好的解决了开展研究过程中的交流障碍,大家对话题的回复可能会对小组成功完成任务大有帮助。另外,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探讨都代表了学生思考、研究的过程,所以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很好的记录下了学生的研究过程,为以后进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可以说,交流探讨区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6.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教师则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这个课题的实施还刚刚在起步阶段,对于学生探究要做进一步的指导,对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思考,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探讨和分析,研究性课程会达到真正的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的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