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话的小男孩儿
(2013-12-12 07:36:04)
标签:
分享教育家庭教育社交礼貌生活杂感教育 |
分类: 与朋友们问答 |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聚会(三)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这次家长聚会中,有一个小男孩儿很有意思,他五岁多,比同龄的孩子要矮些,一个跟着妈妈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同龄女孩儿跟他站在一起,他比人家矮半头。个头虽矮可很结实,虎头虎脑、动作灵活、爱跑爱跳,独立性极强,胆子也大,一会儿就没影儿了,一会儿又从我们身边冒出来,好不开心。当我们坐定聊天儿时,这个小家伙自娱自乐,玩得很high……
只是小男孩儿好像不怎么说话,别人跟他说话,他也不太用语言回应,只是看看说话者便跑开了。他不只跟外人这样,跟自己的妈妈之间也是如此。跟同龄的那个小姑娘一起玩儿时,也只能听到小女孩儿在说话,听不到小男孩儿互动的声音。最多,玩得入戏时,男孩子嘴里会发出“啪、啪”、“哒哒”之声。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肢体型孩子。果不其然,孩子们没玩儿多一会儿,大家就听到小女孩儿的哭声,她说:“他打我。”问来问去,不过是小男孩儿不是用语言与小伙伴传达意思,而是用肢体动作推拉女孩子表意,不习惯这种交流方式的小姑娘恼了。大家把他们哄好没多久,小女孩儿又因同样的原因哭了起来。男孩子的妈妈有些担心,说她家孩子总是不太讲话,喜欢动手,别的小朋友就会认定她家孩子打人,因此她很苦恼……
确实有这样的孩子,什么事喜欢用动作而不是语言与别人交流。在我看来这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父母教育得不到位,而是这类孩子的特点,他们更需要父母朋友的理解。在当今教育中,这类孩子很吃亏。他们太好动,与别人的交流方式多是动作,老师总认他们不好管,他们很顽皮,他们喜欢打架,他们是麻烦精,他们需要更多的约束。小伙伴们与伙伴的父母们会认为,这样的孩子太粗鲁,不友好,性格不好……等等,在这些想法的指导下,给这样孩子当父母更加为难:被老师耳提面命;被别的小朋友的父母批评、指责;被别的小朋友找到家里告孩子的状;……;等等;这种事是家常便饭。即便这样,我也要说,那是孩子的特点,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能接受这个孩子,我也应该接受,因为那是我的孩子,孩子有这些行为并非我教育不到位。孩子需要理解,有这样的行为他也是好孩子!
记得多年前我就接触过一个有同样特质的男孩子,他那时也是五岁多……他的妈妈真的很棒,一直很接纳孩子的这种行为特质,一路走来,这位妈妈支持着孩子,给他信任理解,无论是老师找家长、还是小伙伴们找上门去告状,再或是面对邻居、同事谈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冲突……她都与孩子一起面对,一方面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同时也接纳孩子、理解孩子这样的行为特质。很多年之后,我接到这位妈妈打来的电话,她家儿子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四中,她陪孩子进京读高中……特向我报喜!我为这个孩子感到幸运,他有一位能与自己共同面对风雨的母亲!
我一边与身边的家长朋友们交流,一边观察着这对母子的互动……时不时回忆着过去我接触过的同质型母子间的生活片段……
“你吃茶叶蛋吗?”我拿起自己带来的食品问眼前这个小男孩儿,他看看我,什么都没说,只顾吃自己的。我已明白,他不要吃。便开始与别人交换食物,边吃边聊天儿……一会儿,我又拿起茶叶蛋,伸到小家伙的眼前:“你吃鸡蛋吗?”小男孩儿还是没理我,转头看向妈妈,这位母亲微笑着替孩子说:“猫妈,谢谢,他不吃。”我回应着笑笑,接着跟大家聊天儿吃东西,又过了一会儿,我又“很没脑子”地问小男孩儿:“你要不要来点儿茶叶蛋?”这次孩子可能有点儿烦了,对我摇了摇头算是回答……可是我还是不满足,跟别人吃呀、聊呀,没过多会儿又把头转向小男孩儿:“你来个茶叶蛋吧。”这次小家伙嘴里边嚼着食物边摇头,边清楚地回应我:“谢谢!不要!”这下我开心了,马上说:“多谢你告诉我!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需要你亲自告诉我,要不我总是打扰你。这下我明白了,你不要茶叶蛋。我不会再问你这个问题了。”……
我之所以一遍遍问这个孩子同样的问题有自己的动意。在我看来这对母子以熟悉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语言在他们之的作用并不大。我们吃中饭时,孩子想吃什么,只需一个眼神,母亲就把东西拿给孩子;孩子身体一扭,妈妈已明白孩子不需要什么……这种家人内部的交流默契一直下去,小男孩儿与别人交流出现问题也就正常了。妈妈如果想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上有所改变,接纳孩子的同时,还要进行新的交流模式的尝试。我那段固执的问话,不过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促使小男孩儿多用语言的目的。生活是由习惯与模式构成的,当父母朋友发现孩子的行为上有问题时;为某件事担心时,不防先从自己的生活习惯与模式上找找原因,看看孩子身上那些所谓的问题依赖的生活习惯与模式是什么,当父母朋友自身从这些点上下手,改变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也会因父母朋友的行为改变而改变,那时,大家担心的孩子身上的问题也就减弱许多,或是烟消云散,都不再是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