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有效”教育之后
(2011-09-02 07:44:31)
标签:
家庭教育教育杂谈亲子教育新浪亲子新浪少儿快速有效教育 |
分类: 教育杂感 |
前段时间听了个老笑话,说是中国某奶厂从法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牛奶灌装设备。可不久,法方这边使用同样设备的企业接到了消费者的投诉,说是所购买的盒装奶中没有牛奶。检查发现,这套灌装设备的电脑程序有问题,由于误差率过高,每灌装一千盒牛奶就会出现一盒不被灌奶的空盒。发现这个问题后,法方赶紧重新编写程序……
三年时间过去了,问题彻底得以解决,法方把自己所使用的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消费者投诉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让法方感到庆幸的是,三年间,中方竟然没有向法方提出过任何有关这一问题的询问,更别说索赔了。大放其心之后,法方产生了新的贪念,认为应该让中方知道前套设备的问题,以便用新程序为中方的设备升级,从而拿到一笔增值费。为了吃到这块肉,又不引火烧身,他们想先搞清中方这边的情况,便以牛奶灌装考察名义来到中国。
法方人员拐弯儿抹儿角儿地向中方工作人员询问:我们这套设备用起来感觉如何?中方人员很高兴地回答:真的很棒,感觉好极了。法方人员大惑不解,可又不能明挑,便想到奶厂的灌装车间察看一番。中方人员不知其故,以为法方人员工作热情甚高,便一起来到灌装车间。
生产车间里一切正常,只是在盒奶灌装完毕,通过传送带运往集装工序的这段流水线旁边集中摆放着三个大功率的电风扇,它们统一向一个角度猛吹。这让法方人员很是奇怪,连忙询问:这为何物?我们买给你们生产线时没有这东西呀?此时,中方工作人员面有不满之色,道:你们法国人真是太喜欢烂漫了,工作态度一点儿也不严谨!买给我们的灌装设备,每装一千盒牛奶就会出现一个不装奶的空盒,害得我们被消费者投诉。领导急了,限期让我们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想出来的办法。你们站在这儿等着,一会儿就可以看到结果了……
正说着,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只见一排盒装奶被传送带运到电风扇前,突然其中一个奶盒被风吹飞了,落到了外面的地上,没过多会儿,这一景象再次上演,没有装奶的“滥竽盒”就这样快速地现了原形!法方人员看得是目瞪口呆!问道:“你们什么时候发现的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用了多少时间?”“设备刚装上,产品一出来就发现这个问题了,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一个半小时!”中方人员回答,他们接着说:领导很生气,限两个小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电工组三位工人,用一个半小时就把电扇的角度调试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听了这个笑话,除哑然一笑以外,真的给我许多感触!
三年与一个半小时的对比,真是太过强烈了。有人可能在为中方人员的聪明而自喜,我想到的却绝非聪明这么简单。当问题出现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态度是要求快速;着急的是找到办法;追求的是解决效果。却不认真思考出问题的原因,也不追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许多事情上,我们都有这种行为特质,在家庭教育上也不例外!
当家长朋友发现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后,他们关心的就是: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办法,帮我把孩子身上的问题快速解决掉?可孩子是活的,他们身上的问题,不是一下子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成长过程中与环境磨合而成的。不从根本上找出出问题的环境,不对环境进行调整,孩子身上的问题不会得到根本解决。我所讲的对孩子有高度影响的环境,就是家长自己。当我跟家长朋友们表明这一思路时,他们并不在意,就如中方对待灌装牛奶设备的态度一样,他们想的办法不是找出设备出问题的原因,重新调试或是重写程序,再不就是向法方请教,要求法方帮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是想把问题快点儿压下去,只要自己可以解脱就好。
如果出问题的地方只是像笑话里讲的,就一点,装个电扇吹一下也就真的解决了。可家庭教育问题绝非这么简单。当家长朋友们从孩子一出生,遇到问题就用这种短平快的思路,想个办法把问题压下去,再遇到问题再来个短平快,再把问题压下去……这样久而久之,快来快去,想想看,几年、十几年下来,这个生产线上装配的电扇之类的“小妙儿招儿”应该比正常设备多几倍几十倍吧,干净整洁的流水线到那时会臃肿到什么情况,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象出来!许多孩子在这种“小妙招儿”的高效教育下,被训练成金刚不坏之身,万难不怕的滚刀筋,让家长头痛不已无技可施!
家长朋友为自己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苦苦寻找各种好办法,各类奇招儿妙法时,还不如停下脚步,回头看看,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这样做就如法国人的办法似的,既花时间又花钱,见效还很慢,但它治本!只有家长朋友愿意慢下来,不怕慢下来,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身上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知道,有些问题表面上出现在孩子身上,家长朋友只不过是为孩子着急,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去四处求法,但问题的背后前非这样简单,许多情况是,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同时也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孩子身上的问题会原此勾到家长,使家长以担心、焦虑、愤怒、无奈、自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与孩子的问题产生不良共振。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成人的力量远远大于孩子,共振一但产生,孩子身上的问题会以更为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走入一个恶性循环!
家长朋友只有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先回头检索自己身的感受与行为,从中看看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已经成长,当确认自己不会与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产生共振时,再去解决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这才从根本上有效。让我们还是放弃常常让大家感到沾沾自喜的中国人式的小聪明,放弃以各种小妙招儿出胜的不良思维方式吧,多多思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笨招儿,与孩子一起慢慢成长。我想这样的成长更为牢靠!
前一篇:带着心理伤痕同样拥有美好的人生
后一篇:孩子需要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