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被欺负父母怎么办?

(2011-08-02 09:56:26)
标签:

亲子教育

新浪亲子

新浪少儿

教育杂谈

打架

孩子被欺负

自我保护

教育

分类: 与朋友们问答
猫妈:
您好!
……
关于我女儿的问题,我发现都发生在男孩子身上。两次都是被男孩子推倒在地受伤,然后回家跟我说起这事,当时她并没有为他们的这种行为为自己做个“申诉”!在幼儿园是一个小男孩老抓她,也是回家来告诉我,说她不开心。我问过她,当同学打她的时候的感受,她说很害怕,不敢还手。我想孩子这么胆怯,我是有责任的, 但我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要如何去解决?(我女儿今年九月份上小学一年级)。望指点迷津为盼!!!谢谢! 

这是六月份我收到的,一位朋友发来的邮件。当时我已给她回复,因为这种事在幼儿园以及小学的生活中很常见,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以此为例谈谈自己对这类事件的看法。有幸的是,这位朋友同意了我想公开她邮件的请求,在这里我向这位朋友表示感谢!

许多家长朋友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这样的问题摆在自己面前时,家长自身的感受多会是:愤怒、担心、心痛、无助与不知所措等等。这些不同的感受其实来自于每人不同的观点。例如:我的孩子不能被别人欺负,被别人欺负的孩子没本事,没出息……怀有这种想法的朋友,会产生愤怒!如果自己的观点是:被别人欺负的孩子会很受伤,一次被别人欺负就会常常被别人欺负……,有这样想法的家长朋友对孩子就会很担心、很心痛!那些自身有力量的家长就会在愤怒之后马上行动,要么是急于把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教给孩子,或是逼着孩子勇向前。要么就是痛骂孩子、指责孩子,用此办法激发孩子,让其感耻而后勇!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使孩子主动拿起“武器”保护自己!那些自身力量不足或是不善于发力的朋友,在“愤怒、担心、心痛”这些感受的后面,就会表现为:无助、不知所措,纠结以及焦虑。我想这位给我写邮件的妈妈应该属于后者。

其实这些反应的背后,更多体现为家长对自己的担心。为人父母之人,会从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这件事上想到,自己的孩子不会或是不能对自己进行自我保护,这说明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做到位,连这种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教会孩子,说明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自己连个合格的父母都不是,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在为人父母这个层面上还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一个有了孩子却不会为人父母之人、一个没有价值与意义的父母,还会得到孩子与家人的爱吗?如果在自己的家庭里,既得不到自己孩子的爱也得不到自己家人的爱,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样一层层地深入,最终都会体现在自我价值感这个层面上。谁都很难自我价值感下降的局面,因为这是一种自我攻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一般都会很自然地进行自我保护,会化愤怒、担心、焦虑、心痛为力量,用这种力量回应外界,当这种突发出来的力量不能被自己有效地驾驭时,就会使之处于失控的局面。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么会出现不当地使用,要么会出现伤害到孩子的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虽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忙到自己的孩子,但主动出手为孩子出谋划策,或是出面指责自己孩子的无能,会让家长因为自己在第一时间就有了行动,而马上有一种摆脱无助感的体验,所以这种办法会被家长朋友第一时间里拿出来使用。

可是这位妈妈没有这样做,她做的是:“我问过她,当同学打她的时候的感受,她说很害怕,不敢还手。”我想,不只是内心软弱的母亲会这样做,其实内心强大而稳定的母亲,面对孩子数次被打的情况下,也会这样冷静地面对。这种妈妈,无论自己多么担心、自责,都会先放下,而是问一下孩子自己的感受!

这种行为是遇到此类事件时,最为重要的一步!父母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到,大家尊重他们的感受,在家里自己是一个可以被家人重视的个体。如果家长对孩子表示出来的“很害怕,不敢还手”给予认同与理解,甚至告诉孩子,当自己面对同样的景状时,也曾“很害怕,不敢还手”时,孩子得到的不太会是无助,而是从中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感受与行为并不丢人,并不可耻,这是一种自然状态,连自己的父母都曾有过这种情况。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那个最傻、最笨的唯一,自己还有同伴,而且是自己最为亲近,最为信赖的父母。此时,一份安心,安全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这时是培养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那些急于帮孩子想办法,逼孩子向前的做法,反而达不到前面所说的这些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进一步掉入孤独与绝望的谷底,这样会让孩子在受到外界伤害的同时,再受到来自于家人、父母的伤害,这种来自亲人的伤害会让孩子更加无助与伤痛。所以我说,虽然这位妈妈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任何具体的帮助,可这份对孩子内心感受的探索与交流,顶得过父母们急猴猴想出来的千计万策。这是真正帮到孩子的最重要的一步!

也许有朋友会问,做到同理孩子,接受TA的感受之后,我们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了吗?如果这样,是不是也太被动了?有没有更为主动些的办法呢?

办法应该有许多,只是我不会为朋友们支招儿,当然也就不会说什么过于具体的办法,但原则我会谈谈,那就是: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清楚,自己不可能过滤孩子的外部成长环境。在生活环境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孩子都必须学会面对。前面谈到的理解孩子感受的部分,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可以理解TA,知道TA的感受,让TA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并不是孤独面对痛苦。这一做法,可以让孩子在心理承受力上有所增强。积极的引导,不是替孩子们想法办,让他们成为家长办法的执行者,而是让孩子学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自己想出办法来,在想办法的过程中,孩子可能还会多次体会被别人欺负的情况,因为办法不可能一用就灵,也不太可能一次就能想到位。只有在不断体验与等待的过程,孩子才会真的得到成长经验,这种经验是孩子自身产生的,是TA可以真实把握的办法。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TA就会有主动出击的意识,有主动保护自己的能力。

等待的过程对家长朋友们而言有一定的痛苦,在没有得到确切的良性答案前,如何保护孩子?如何帮到孩子?如何让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再积极点儿?……这样的问题会一直萦绕在家长朋友的心头。不过家长朋友们也必须清楚地知道,这是你自己需要处理与面对的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

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她也确实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我自己的做法是,除了询问孩子的感受,同理她之外,还会向孩子设问:“如果以后再有这种事发生,你会怎么办?”如果孩子说“不知道”,我会说:“妈妈相信你会想出好办法!无论你怎么做,用什么办法,妈妈都会支持你!”或是用启发的办法多说几种答案让孩子自己思考与选择,但我不要求孩子马上就回答,还会让她学会观察别的小朋友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的处理办法。与孩子在有意无意之间慢慢讨论这样的话题。其重点是引发孩子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与关注,而非求全责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类情况在我女儿身上基本上未再出现。

希望我的这个回答可以让有这方面问题困扰的朋友们感到有所帮助。再次感谢向我提问的这位朋友愿意把自己的这个问题展示给大家,谢谢,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