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脱网瘾先要电击家长

(2009-09-03 10:22:37)
标签:

草根名博

草根新锐

教育杂谈

新浪亲子

新浪少儿

家长

家庭教育

教育

网瘾

分类: 时事时评、时节热点

  最近看了央视的《新闻调查——网瘾之戒》,感触颇多。在节目中,主持人柴静对山东临沂网瘾治疗中心进行了探访。而其中几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它们是:

 

  场景A:当记者向该中心的家长们询问:那么你们为什么就直接把孩子送过来,而且是允许和同意这种要强制治疗四个多月的方式呢?


  一位孩子的父亲无奈地说:让孩子逼得我们确实是走投无路,就是痛苦着,就是没办法。我说孩子,你小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接着另一位孩子的母亲哽咽着说:当时在我们的心里感觉就是,有这个孩子不如没有这个孩子,我们连死的心都有,真的就是想死了,死了就是一种解脱,当时我们想了这里可能有打手。

  记者又问:就算有暴力存在你可以接受?

  那位母亲说:接受……接受。

  此后,又有一位孩子父亲用坚定的语气补充道:通过暴力就可以救了他一命,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思想准备。但是来了之后不是这样的。

 

  场景B:在家长们提到的心理大课堂里,所有家长与孩子被分为两个阵营,面对面地坐在一个大大的礼堂模样的教室里,两个阵营中间是一个宽宽的过道,该治疗中心的杨主任站在这个过道中,他先请一个叫王睿的孩子现身说法,把自己成功戒网的经验与感受告诉给其他孩子与家长,之后,杨主任引导着对一个女孩子说:你要不要对你爸爸表达一下你这种愧疚的心理?

 

  女孩子顺从地说:爸爸,对不起!


  杨主任再次引导:这么远他听不见。

  女孩子再次顺从着大声地向站在另一个阵营里的父母说:爸爸,对不起!这时镜头转到了女孩儿父亲的身上,他激动地低下了头……

  杨主任继续引导:你要不要走近他面对面地对他说。……(由于这里用了画外音的解说,后面杨主任与女孩子之间又说了什么没有听清,但从画面上看,那个女孩子并没有走向她的父亲。)

  这时杨主任对女孩子说:你看你眼泪都流了这么多了,我认为你是很真诚的,就这么一点点距离,你觉得那么难吗?盟友们(在这里受训的孩子都被称为盟友)给她点勇气!

  在杨主任的号召下,全场的孩子们机械而顺从地给了女孩子掌声,在掌声中女孩子静静地走向了父母,并与自己的父亲拥抱……

 

  场景C:还是柴静在采访该中心的家长们,那位前面曾发过言的母亲说:所有的父母现在看到我们来跟你们这样交流,他们肯定觉得我们非常不正常,肯定不能理解。要是换位思考,要他们家里有这么一个孩子的话,他们就不会这么想。说心里话,我们家里有这么一个网瘾孩子,我们家无宁日,真是这样的。日子都没法过,我们只能有病乱投医了,只能这样说。她还说:咱们国家有哪个地方能让我们去呢?你说对不对?
  当记者问道:我们也听说一种议论,认为父母这样让孩子去接受治疗的话是不人道的,你们怎么看?
另一位母亲说道:不是,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那位前面发过言的父亲依然坚定地说:我觉得这才是人道,把孩子救好了,变好了,变精神了。这不是人道,这是什么?

  当记者接着问:可能有人觉得目的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手段?

  态度坚定的父亲语气坚决地问:谁有什么好手段?谁有什么好手段?拿来!

 

  场景D:在柴静要结束这次探访之前,她对所有的家长与孩子进行了一个调查,她先问家长:

  有些问题想请教一下,想知道在座的家庭当中,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基本上所有的家长都举起了自己的手臂;

  对孩子有过过度溺爱的,也请举一下手!画面里只有几位没有举手,其他家长都举起了手;

  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一下手!几乎五分之三的家长举起了手;

  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一下手!大约五分之一的家长举起了手;

  在以往有过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一下手!几乎四分之三的家长举起了手;

 

  作为父母不懂得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的,请举一下手!画面里只有几位没有举手,其他家长都举起了手;

  在曾经的观念当中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一下手!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家长举起了手;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上述所有的问题当中你们认为家庭里面有问题,跟孩子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关系的,请举一下手!绝大多数家长举起了手;

 

  记者向孩子问道:在你们以往的想法当中认为父母不爱你们的,请举一下手!大多数孩子举起了手;

 

  认为自己的家庭关系当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请举一下手!还是许许多多的手臂举了起来;

 

  认为父母只顾着自己的事情而不管自己的,请举一下手!又是许许多多的手臂高高举起;

 

  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跟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伤害,并且比较严重的,请举一下手!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孩子举起了手;

 

  曾经在家庭当中遇到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孩子们基本上都举起了手;

 

  认为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的,请举一下手!画面里只有几位没有举手,其他孩子都举起了手;

 

  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一下手!几乎三分之二的孩子举起了手;

 

  认为自己非常想跟父母沟通,非常需要爱的,请举一下手!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请举一下手!又是许多孩子们高举起的手臂……


  以上就是我从“央视《新闻调查》——网瘾之戒”中看到的四个场景,之所以要花这么多时间把它一点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那是因为,我从这四个场景中看到了一些奇怪的内容,把它们呈现出来,让各位家长朋友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可能从来没有看到的重要细节:

 

  从场景A到场景C,我们不难看出,好像家长们都是网瘾孩子的受害者,他们痛苦,无奈,气愤,失望,或者说是绝望……。用这些家长自己的话说:我们家里有这么一个网瘾孩子,我们家无宁日,真是这样的。日子都没法过,我们只能有病乱投医了,只能这样说。看看,好像有这样一个孩子把他们已逼到了悬崖绝地,面对家长们一张张苦痛的脸,我想每位观众都不能不为之动容。

 

  可在大家动容,同情与感伤之前,请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这些孩子从一出生就是让父母痛狠、让大家操碎心的孩子吗?不,不是!我在讲家长课或是作讲座时问到这个问题,答案从来都是否定的。家长们都说,孩子出生时可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宝贝。那么我要问第二个问题:家长朋友们经过了十几年之后,你又是用怎样的手段,如何让一个出生时那么可爱的小宝贝变成了现在站在你眼前的“小混蛋”呢?当然,我这个问题在画面里的家长朋友们是听不到的,但答案却在场景D中被呈现出来,看看家长们那高高举起的一条条手臂,再看看孩子们同样高举起的手臂,答案通过我们的眼睛留在了大家的心里:孩子是在家长手中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真正的受害者是孩子,而不是家长,家长是孩子以及自己家庭悲剧的始作俑者!

 

  既然是这样,我就更感到奇怪了,家长因自己的行为失当、教育失当,把孩子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又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在那个治疗中心,他们向那里的工作人员陈述着自己受害的痛,并以坚定而绝决的态度要改变孩子、改造孩子。当发现孩子在治疗中不配合时便十分积极地“点现钱”(在这个网瘾治疗中心里,电击孩子,现在已改为一种相对模糊的说法:“行为治疗”被称为“点现钱”。)这不是很无天理,也很奇怪么?要知道这一切可都是家长自己亲手造成的呀!

 

  既然问题是从家长开始的,家长首先要为此负责。再说,按要求,家长也要在这个治疗中心陪伴孩子渡过四个月的时间,我想家长就不应该只是孩子们被“点现钱”时的大钱包吧,他们也应该同样是被治疗的主体才对。比如在场景B中所出现过的让孩子向父亲道歉的情况,应该也是相互的,父亲也要向孩子道歉才对,而且首先道歉之人就是父亲。而不应该是现在所展现的这种一边倒吧!再就是,当孩子出了各种问题被记圈,当记圈到一定数后就会被拉去“点现钱”时,家长在这个治疗过程中也应该有与孩子们相同严格的规定,如果出错也应被记圈,圈满后也应该被“点现钱”。

 

  如果如那些家长所说,他们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这个治疗中心,也都同意那里工作人员的作法,并那么坚持与拥护“点现钱”,那么就应该跟孩子们一起经历这一切,请别忘了,这一切都是家长自己亲手造成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我说:要想让孩子用电击的方式来戒除网瘾,第一个要被电击的就应该是家长……

 

  坚持这种作法的家长朋友们,请每天为自己“点现钱”,去电击自己吧!

 

  也请杨主任先电击家长吧!作为一位合格的医生治病总不能只治一半呀,应该统统地,全体都治才对呢!如不这样可有损于你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身份呀!

 

  对了,在你电击家长时,请别忘了家长是成人,其耐受力远远高于孩子,所以电击他们时请加大毫安量,既然100毫安以内的量都是安全的,就可以在这个标准下使用。当然喽,20下一组对成人也远远不够,来它个50下一组为起点,如不能改正再继续加。如果家长不服或是矫情,可别忘了如对孩子一般,也要对他们反复“循循善诱”直到其服从并改正为止哟!

 

  如果杨主任可以做到这一切,坚持的家长们也可以身体历行去感受这一切,我猜那治疗效果应该提高一倍或几倍,全国应该没有几个家庭会出现网瘾孩子了!那时大家就可以一劳永逸。为了能达到这种治疗效果,为了在全国消灭网瘾少年,为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请快快电击家长吧!

 

  如果家长自己不敢面对这种“点现钱”,自己做不到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那我只能说,这不是治疗,而是上刑!上电刑!

 

  用片子里医疗法学专家卓小勤先生的话作为我这篇博文的结尾: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是爱孩子的,但是也会带来这种所谓爱的伤害,由于你爱得不当可能就造成一些伤害,现在的这种家庭教育的一些失败的案例其实就说明了这种爱的伤害。

 

  (后面几篇博文我还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谈,当然所谈问题不止停留在网瘾这个层面上,还会涉及到惩罚,打孩子,说谎、沟通,如何面对网络大潮等等方面的内容,敬请朋友们关注与支持!)

 

  别忘了到这里给猫猫投上一票哟,谢谢了!

 

  欲了解我原创的,更多更好的博文的朋友请点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