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阳吴宁一中教师:要对补习说声“不”

(2008-01-05 20:22:19)
标签:

教育

要对补习说声“不”

东阳市吴宁一中   王一航  陈国正

 

课外补习,素来褒贬不一。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折中者有之。笔者认为,要敢对课外补习说个“不”字!

课外补习,就某些人而言,或许存有一定的“功效”,然而,细细想来,它却弊病多多。

其一,违背教育规律,损坏教育系统。

教育,是一门科学,它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如若一味追求超前学习,将会得不偿失。根基没夯实,“高层建筑”岂能“延伸”?如若重复学习,无异于“炒剩饭”,味同嚼蜡,毫无新鲜之感。(硬逼学生吃剩饭与品味回锅肉是两码事)也许,有人会搬出孔老夫子“温故而知新”的格言来抗辩,究其实,只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罢了!试问,不断“温故”,能推知出多少“新”味?“故”,尚不落实,何来“新”味可言?况且,补课的多是学习的“困难户”,陈味都无法辨别,又怎样去品尝新味?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注重的是各系统的连贯性和层递性。课外补课,势必会损坏这个教育系统。如果说正规教育是主餐,课外辅导充其量只是零食而已。若以零食代主餐,抑或两者并重,则必将失之大矣。课堂45分钟内所学的知识,是无数代教育精英的结晶。素有“春蚕”和“蜡烛”美誉的人民教师,决不可能私藏“精华”而“移情别恋”于课外。

其二,增强依赖性,泯灭创造性。

实践证明,许多参加辅导或补课的学生,对学习知识都或强或弱地存有依赖性。课堂上,昏昏欲睡;作业中,漏洞百出。原本活跃的思维能力和灵动的创造能力,都随着这种依赖性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何时方能真正构建起来?而梁先生“少年智则中国智”的呐喊,何时方能深入人心?课外补课,犹如天狗食月一般,将一点点地侵蚀月亮,以至于彻底销蚀月的光亮。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其三,滋生不平等现象,导致不和谐状况。

那些“困难户”,多半是到自己任课教师那里去“进修”的,与老师的接触时间相对而言,比起其他学生自然要多得多。故而,这些学生虽在成绩上难及他人,可在情感上,与老师的关系却要比其他同学亲密得多。这样,在教室里就势必会得到老师更多的“优待”。(座位、提问、辅导以及作业的批改等等)种种不平等现象,应该说是补课滋生出来的。不平等现象也意味着不平等的竞争。从另一层面而言,由于辅导人数的局限,权势和金钱,也会成为两个重要的砝码。这就可能给未成年的学生心灵笼上一层厚厚的阴霾,而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环境,则极有可能受到消极的影响。

其四,污染教育环境,损害教师形象。

毋庸置疑,公平而开放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然而,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能让子女挤进老师的家占得一席之位,真可谓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托关系,找人情,更有甚者,竟向老师“行贿”,使得“天底下最崇高”的老师脸上无光,也严重污染了原本纯洁的教育环境。另外,辅导费的多寡不一(物价局不可能统一标准),也会造成老师心理的不平衡(情有可原!老师不是圣人,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如此,老师人格魅力的缺损,也就在所难免了。再者,辅导结果一出台,多数家长是叫苦连天,后悔不迭。

其五,拖垮师生身体,影响教学效益。

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永动机”,自然也需调整和“保修”。连续作战,除了劳心劳力外,还能图得什么?以精疲力竭的身体,怎样去获得补课的效益?况且,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的,往往是学校的骨干,教学的能手。连休息时间都都无法保障,怎么能制止学校教学质量的下滑呢?到头来,真可谓是:既害人,又害己,更害集体。更深层次地想,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又怎能问心无愧地完成?学生“德、智、体、美、劳” 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课外补习,弊端不少。未来人才,不是“小灶”开出来的;素质教育,不是补习补出来的。倘若大家都能对课外补习说声“不”,那么,现代教育的环境,必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净化,“灵魂工程师”的美誉,也必将物归原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