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千年前北京人是如何喝酒的

(2010-04-03 08:10:06)
标签:

铭文

酒器

礼器

蟠螭

首都博物馆

北京

杂谈

分类: 京城游梦

          http://s15/middle/4e6740a7t831a0f42d1de&690&690
最近去了首都博物馆,收获颇多。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作为一个俗人,咱最关心的就是吃喝。转了多半天别的没记住,倒是了解了点三千年前北京人是如何喝酒的。可能是那时还没吃饭,肚子饿的缘故吧。

还有就是通过这次参观认识了一些生僻字,要不是在这里也许我一辈子都见不到的字。

古人喝酒也要上菜吧,所以就先看看老祖宗盛菜的器皿。
http://s8/middle/4e6740a7t831a0ef671d7&690&690
                         三犀鼎与匕(战国早期,前475—前376,北京通州出土)

                    也就是古人做饭的锅,连盛饭的青铜铲子都给准备好了,真周到。
http://s13/middle/4e6740a7t831a103ff00c&690&690
                   象首纹簠(fu),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前8世纪

            这是我国周朝时期特有的礼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会时时盛放做熟的谷物。
                  http://s3/middle/4e6740a7t831a156f5f02&690&690
                       三角云雷纹高足豆,战国中期,前375—前276,北京怀柔出土

为此我专门百度了“豆”,第一条解释就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状像带高座的盘”。按照解释,此物反过来就成了高足盘。在古代此物是盛放黍稷的,后来专门用于腌菜和肉酱等调味品,但是俺宁愿相信里面放的是大块的肉。
http://s10/middle/4e6740a7t831a168226d9&690&690
                          虎纹鼎,前475—前376,北京顺义南彩出土。

鼎是礼器,但是俺分析最早这玩意是用来放食物的,后来才专门作为礼器的。现在去寺院道观,里面盛供品一般都是我们平时用的磁盘子。

 

上完食物,该上酒了。
              http://s5/middle/4e6740a7t831a10e7cf64&690&690
             圉卣(yuyou),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能读出来这两个字我就很服您。卣: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此卣盖内及器内底铸有相同的铭文"王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彝",意思是周王赐贵族“圉”贝币,圉做了这个“卣”来纪念。
             http://s10/middle/4e6740a7t831a11529859&690&690

             单子工父戊卣,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http://s3/middle/4e6740a7t831a11bd5592&690&690
                  作保尊,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尊,古代高级盛酒器。那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酒瓶子,必须是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有的,再怎么地也得省长部长以上吧。此尊纹饰极尽褥繁,工艺精湛,铜尊中的精品,其内底铸有“作保彝”字样。要是普通人估计也没酒可喝,能吃饱独自就阿弥陀佛了。
http://s7/middle/4e6740a7t831a14013366&690&690
    单耳云纹鉌,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671年)北京延庆玉皇庙出土。东周时期出现的饮酒器
              http://s10/middle/4e6740a7t831a146c1799&690&690
蟠虺(hui)纹壶,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其实就是绘有蛇纹的酒壶,只是我要是面对蛇纹,那酒估计很难喝下去了。不过也有专门用蛇泡药酒的,咱真不善此道。
              http://s12/middle/4e6740a7t831a14d6e6bb&690&690
              贯耳壶,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http://s12/middle/4e6740a7t831a12c0d25b&690&690

子方罍(lei),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罍是大型盛酒、酿酒器。此罍器盖模仿房屋屋顶,器形庄重,纹饰精致,是铜罍中的精品。器口内壁铸有铭文“子”。
             http://s4/middle/4e6740a7t831a12748753&690&690
             父乙盉(he),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铜盉即是调酒温酒的酒器,也是浇水洗手的水器。此盉盖内及腹外壁鋬间均铸有铭文"亚□父乙"。

那时贵族喝酒估计会有美女伴舞,调酒师也应该有,不过不应该像现在酒吧里那些调酒师,玩儿的跟杂技一样,我都怕他们把那酒瓶子掉地上,蹦迪时再把脚扎了。
http://s10/middle/4e6740a7t831a130d0729&690&690
鸠杖杖首饰,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6年) 高12厘米长18.3厘米  鸠鸟在古代是吉祥、长寿的化身,因此古代政府给70岁以上的有功德老人颁发鸠杖以示奖慰。此杖首饰便是鸠杖的杖首装饰物,造型模仿鸠鸟,做工精美考究。

在此,我认为是老人家来参与酒会时柱的拐杖。
http://s10/middle/4e6740a7t831a1377de59&690&690
三角云纹匜(yi),春秋早期通高15.6cm 长28cm 宽15cm,1986年北京延庆玉皇庙墓地出土。匜用于沃盥之礼,以匜浇水为客人洗手。周代沃盥之礼所用的青铜水器先后经历了盘、盉,与盘、匜两种组合。

看到这儿,谁还能说咱中国人不讲卫生呢?咱开始讲卫生时,欧洲人还在撒尿和泥呢。

http://s11/middle/4e6740a7t831a13d382ca&690&690
蟠螭(chi)纹兽耳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螭”是无角的小龙,蟠螭纹即卷曲、盘绕的小龙纹,是东周时期对商、西周龙纹的变形、简化形式。鉴是大型盛水器,用来盛水或盛冰、沐浴、照容,“鉴”一名就是根据盛水后照容的功能而来。此鉴口沿处有四个形态各异的兽耳,一对为兽首衔环,一对为爬兽探首伏耳,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在古代喝酒也是大事,毕竟要消耗很多粮食的,所以在举杯之前总要给上天,老祖宗上点供品,以感谢上天好生之德,前辈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要保佑自己万古长青的继续贵族下去。
http://s14/middle/4e6740a7t831a162684cd&690&690
父丙分裆鼎,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分裆鼎的三足膨大呈袋状,以增大受热面积、提高炊煮效率。此鼎巧妙地利用三个袋状足作为三个兽面的面部,腹内壁铸有铭文“××父丙”,意思是贵族××(两字已无法识读)铸此鼎祭祀父亲“丙”。
http://s2/middle/4e6740a7t831a1218e271&690&690
伯簋,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簋双耳作鸟形,以四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四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又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作。盖内与腹内底有相同铭文:“伯作乙公僔簋”
http://s15/middle/4e6740a7t831a15caf29e&690&690
兽面纹簋(gui)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簋用来盛放已做熟的谷物,看来那时也没别的可吃。簋是商周时期重要礼器,一般以偶数的铜簋和奇数的铜鼎组合使用,如三鼎二簋、五鼎四簋等。

 

三分钟默哀毕,大家举杯畅饮呐。
            http://s9/middle/4e6740a7t831a108c4418&690&690
         未爵,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鋬内腹壁有铭文“未”。

这玩意非常面熟,在古装电视剧经常看到。我记得小时候在小人书里看到三国时期曹操刘备青梅煮酒也是用的它,但是我想要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回来时,这么厚的酒杯还能感觉到温度吗?要是把酒杯搁在火炉边烤着倒是不怕坏。
http://s14/middle/4e6740a7t831a162684cd&690&690
圉甗(yuyan),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腹内壁铸有铭文“王芔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僔彝”。“芔”(hu)是某种祈福、祈祷丰收的宗教仪式。此甗的铭文意思是周王在成周(今洛阳)举行的宗教仪式中赐贵族“圉”贝币,圉铸甗为念。
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后展示是因为在古代陪王喝顿酒那是了不得的大事,要是周王在随手送个小礼物更是无上光荣,这不这个叫“圉”的贵族为此还专门制作了好几件青铜器来纪念。也的确是,那时候有没有照相机,没有照片拿去显摆,把这玩意放在客厅里肯定光彩照人。

要是胡哥也接见我一次再给我送点礼我肯定也显摆,首先多洗几张照片,印到名片上,见谁送谁。

 

 

因为都是国宝,不能用闪光灯,也不允许用三角架,拍出来的效果很差,还有很多更精美的老玩意儿,但是因为效果更差,就不往上放了,大家就凑合看,随便拍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