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筷乐
十三亿肯定都会十二亿肯定不懂(上)圣诞节筷乐 十三亿肯定都会十二亿肯定…

东方麒霸
圣诞节很热闹,网上更火爆,新浪博客也要全球博友记录圣诞狂欢,对于热议中张放的《圣诞节怎么成了国人的伪狂欢节?》不置可否,更喜欢马未都先生《中国改变圣诞》,不是矫情伪狂欢之说有点过了,不知道中国人以外的过圣诞的时候,是不是一家人都猫在家里‘好好琢磨一番为什么“衪”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尤其要悉心感受一下“衪”是如何离开这个世界的。’,看新浪全球博友记录全球过圣诞也是张灯结彩‘“狂欢”、“shopping”、“凑热闹”等世俗得要命的方式’啊,如果改成‘圣诞节怎么成了地球人的伪狂欢节?’还说得过去,尤其‘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国人来说,似乎显得更珍贵些。’一句,简直就是槑了,很有点霹雳的感觉,中国的宗教信仰太多了,不用说地球人都知道,只是每个人不同罢了。单说对于炎黄子孙华夏一族的骄傲,也应当算吧,只是尊崇的人不同尊崇人的数量不同而已。
马未都先生的第一句话“今天是西方人的除夕,华灯初上时就算是平安夜了。”就有了一份超然和胸襟,最后“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积累中大量吸取外来文化,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轮流执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大量吸收、改良外来文化,让一切可能为自己所用文化融进古老的中华文明之中,正是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让中国人享受自己文化的同时还能享受外来文化。”真的是在享受了。马先生应该算是很‘中国老人儿’,一口北京腔,一脸炎黄的沧桑,听马先生讲课,老想起刘保瑞的单口相声,而且中国的越老的越旧的马先生越喜欢,按说中国人对洋节凑热闹,马先生不该这样反应。仔细想来马先生因为收藏,可能对中国的历史,掌故,文化等等国学,自比大多数的人理解精通,也许中国悠久博大的文化底蕴就自然使然了。不禁对国学的渴望又深了些,更觉得现在的孩子如果能多一些国学的认识,再加上‘享受自己文化的同时还能享受外来文化。’,那就不是伪狂欢而真狂欢了。
学点什么呢?学历史是最好的,可惜太长了,上下伍千年!单单‘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都写了不知多少本了,都是厚厚的,还是先从身边开始吧,手边的就更快了。‘民以食为天,食以筷为先’就筷子了,本来还发愁又是圣诞又是国学的,标题咋整啊,《圣诞节筷乐》,虽没马未都‘西方人的除夕’超然,也凑合了,再说过节吃吃喝喝本来就是筷子最乐嘛。
筷子也曾让我们很感动

筷子:十三亿肯定都会十二亿肯定不懂(非官方也非民间统计)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唐代「筋」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筷子还有快得贵子的寓意。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起源民间传说有好几种,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筷子还含易理:易道含弘无所不包,太极阴阳无限可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易理又是人性的,就在我们身边,只“百姓日用而不知”。以筷子小谈或有所益。易卦解民以食为天: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
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
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pǐ)》卦,否,闭塞不通,如此用法岂不可笑?
用筷子时筷子很自然的把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这样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
无名指、小指在下象征着地道。无名指、小指较弱,其位又在下,须相互依倚,象征着广大民众,无职无权,须互敬互爱,彼此扶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象征着为人处世,孤木难支,人无辅助难以成功。
拇指、食指在上象征着天道。五指之中食指为要,曲伸开合属它最巧,把握方向属它最妙。其象征着官、长,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然肆意妄为,终招大祸,须拇指管之方可成事。拇指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监管、象征着法律、象征着民心、象征着自然规律……这是从不同层面讲的,不可执之一理。食指灵巧,拇指粗笨,灵巧为用,粗笨制约。故天道尚变,但不可乱变。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
五指之中中指最长,其在人位,象征着人为主体,为万物之灵长。然居于两筷之间其位尴尬,象征着中层领导,下有民怨,上有官威;象征着人在中年,上有高堂应尽孝,下有弱子要奶吃……总归一句话:做人难!但只有做人才最长。中年虽不易,中年最辉煌。
筷子很简单,就是两根棍,随处可见,这就是简易。筷子亦多样,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银,筷子的种类多样就是变易。尽管筷子多变化,但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的情况始终未变,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易。简易、变易、不易这就是《易经》的三易之理。比如一个人,只用一个名字来代表,简易嘛;但他的容颜、命运、情绪……是始终变化的,这就是变易;可他呢,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不易。推而广之靡不如此。
每日里都司空见惯的小小一双筷子,就有这么多的文化和玄妙,不能不令人对中华的博大惊叹,再往下细细品味,竟还有和人的爱情,家庭,地下的祖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和政治外交文化差异等等脱不了干系,还有好多奇闻八卦也令人瞠目,再拿起筷子竟有些肃然起敬不知道怎么用了,还别说,用筷子还真有不少的禁忌,如果知道了保证你都不敢用了。
这也是筷子,很美!还可以多次的使用圣诞节筷乐 十三亿肯定都会十二亿肯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