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大学》感悟之一——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018-08-31 03:56:00)
标签:

转载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0315EN00SIGT.gif
       绪言:自从去年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之后,现在每天不读书感觉就少了一点东西。前些天给自己说好将《大学》和《中庸》背诵完成,然后写出两本书背诵之后的感受;可是现实太残酷,推迟到现在才有时间,而且按照自己的年龄和阅历,文章的含义不能参透,也没有能力用一篇文章写出来我想要说的话,所以退而求其次,《大学》按照三纲和八目分开来写,而《中庸》则按照朱熹所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分成三个层次来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依照现在的阅历理解儒家经典,显得有点不自量力;希望“如今识尽愁滋味”之时,重读经典能有新的领悟。
      《大学》按照文章结构分成“三纲”和“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八目”代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纲”和“八目”的关系类似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之道”就是一门关于修身与治国的哲学,“八目”每个阶段都围绕着“三纲”的核心概念。何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如何达到这些标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给出答案。
      《大学》在开始的时候就明言“三纲”乃打开“大学之道”的钥匙。如同解答数学题目一样,完全掌握数学理论之后,就能够把握解题过程,得出最终的结果。做到“三纲”的人会心平气和地思考实现“大学之道”的方法,“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而后开始走向“大学之道”。何谓“终始”和“先后”呢?就是“八目”的过程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格物到平天下依次递进,不可跨越,而其核心过程是“修身”。修身都做不到,更别提治国了,从来没有尊敬别人反而被别人轻视的君子,也从来没有鄙视别人而被别人尊敬的小人。只有通过修身获得别人的尊敬,君子才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景。
       既然“三纲”是“大学之道”的基石,那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先说说“明明德”。《康诰》《太甲》《帝典》里面都提到“明德”,美好的德行是上天的恩赐,追求“大学之道”的人要经常提醒自己践行“明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才能的君子更要弘扬这份美好的德行。而这种光明正大的品德,我认为是人性中美好一面的统称。
       其次谈到“亲民”,按照文章含义理解,也就是“新民”。商朝的汤王在自己的镜子上刻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告诫自己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德行;《康诰》和《诗经》中都提到“新民”的说法,倡导君子不仅自己要不断自省革新,还要鼓励和引导普通民众去认识自己和外界,不断革新。君子了解并践行“明德”,不能停滞不前,只有不断革新,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
       最后说到“止于至善”,给出了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和不断革新的最终目标,即“至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美好的品德需要君子一生去弘扬和不断提高。黄鸟追求的极限是高大的桑隅,而普通民众追求的极限是“邦畿千里”,连黄鸟都明白自己的追求,那么君子所追求的是什么呢?拥有美好品德和让人充满敬意的文王那样的人可以作为君子追求的极限。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不同的追求。君王追求仁之极致,大臣时刻对君王保持敬意,子辈时刻对长辈履行孝道,父辈对子辈时刻保持慈爱,而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要时刻保持诚信。贤良美好的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不断砥砺自身,保持谨慎,不断提高自己的修行和品德,达到“道盛德至善”的境地,这样就是寻道之人追求的极致。文王这样的先代君王们就是这样的君子,他们以以前贤良之人为榜样尊重贤人,亲爱自己的亲族,让百姓安居乐业,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这样的人才不会辈百姓忘记。“止于至善”是“明明德”和“亲民”的终点,一个永不止息的追求或者理想。
      从了解“明德”,“明明德”,到“止于至善”,追求“大学之道”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就是“八目”,所以说每个阶段都不可跨越,相互承接递进。不断追求,不断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由量变到质变,每个阶段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到达下个阶段,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终极理想。
      “大学之道”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倡导寻道之人认识自己和世界,了解光明正大的美德,不断革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渝追寻道之“至善”。第一次接触思路这么清晰,逻辑性强的古代文章,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都让人非常舒服,这可能也是我喜欢《大学》的原因之一。对于“三纲”,我偏向于”亲民“,”明明德“和”止于至善“都不太感冒,因为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独善其身,自己践行”明德“,更别提道之”至善“,太过遥远,摸不到,够不着,想想就没有那种动力。所以我永远都是一个小人,做不到君子。我不想成为“有匪君子”,只希望自己能够不断革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做一个能够走在”大学之道“上永远达不到“至善”的”伪君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