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PICC 操作规范
(2012-04-05 17:38:02)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贴 |
lPICC的全称:Peripherally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定义:
l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1年)
PICC导管的特点:
l导管的材料为硅胶,柔软,弹性好。
l是一种放射显影的导管,使用时,可通
l导管的总长度通常为65厘米,可根据个体及治疗需要预先进行剪裁。
l导管上以厘米做的刻度标记使得修剪导管时既精确又容易。
PICC的应用指征
l须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
l化疗
l胃肠外营养(PN)
l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
l缺乏外周静脉通路
l家庭病床的病人
l早产儿
PICC的应用禁忌症
l肘部静脉血管条件差
l穿刺部位有感染或创伤
l乳腺癌术后患侧臂静脉
PICC的优势
l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
l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
l保留外周静脉,作为远期治疗的血管通路
l特别有助于高危和免疫抑制人群
l感染发生率<3%
l可由护士操作
l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
PICC与CVC比较
l感染率
l操作者
l穿刺难易
l穿刺并发症
l留置时间
l导管尖端位置
l流速
l选择血管要求
l穿刺时病人体位
l适应症
PICC穿刺静脉的选择
l贵要静脉
l肘正中静脉
l头静脉
lPICC插管的首选。90%的PICC放置于此。
l直、粗,静脉瓣少。
l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
肘正中静脉:
lPICC的次选
l粗、直,但个体差异大,静脉瓣较多。故应于静脉穿刺前确认定位。
l理想情况下,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头静脉:
lPICC的第三选择。
l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在锁骨下方汇入腋静脉。
l进入腋静脉处有较大角度,可能有分支与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相连,引起推进导管困难,使病人的手臂与躯干垂直将有助于导管推入。
l注:既往有锁骨下静脉穿刺史的一侧手臂不作首选。
导管尖端位置确定
导管尖端位置建议有两个可供选择:
l上腔静脉:从穿刺点沿静脉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
l锁骨下静脉:从穿刺点沿静脉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cm。
穿刺点的选择
l在肘下两横指处进针。
l如果进针位置偏下,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而引起并发症。
l如果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此外上臂静脉瓣较多,不宜做穿刺点。
PICC的操作步骤
l有医生的医嘱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另备肝素帽,无菌手套2副,无菌生理盐水,无菌肝素盐水
l选择合适的静脉
l病人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度
l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
l评估病人的血管状况,并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
l松开止血带
测量定位
l上腔静脉测量法:(同前)
l锁骨下静脉测量法:(同前)
l测量上臂中段周径,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渗漏和栓塞。
建立无菌区
l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l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
l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病人手臂下。
穿刺点的消毒
l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10×10CM(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让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
l更换手套
l铺孔巾及第二块治疗巾,扩大无菌区
预冲导管
l用注满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T型管并冲洗导管,润滑亲水性导丝。
l撤出导丝至比预计长度短0.5—1CM处。
按预计导管长度修剪导管
l在预计长度处,剪去多余部分并剥开导管护套10CM左右以便应用方便。
扎上止血带
l让助手在上臂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
去掉保护套
l将保护套从穿刺针上去掉,活动套管。
实施静脉穿刺
l静脉穿刺
l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丝3~6CM,确保导引套管的尖端也处在静脉内。
l送外套管
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l左手食指固定导引套管避免移位
l中指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
l让助手松开止血带
l从导管套管中抽出穿刺针
置入PICC
l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开始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
l当导管进到肩部时,让病人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
退出引导套管
l置入导管余10~15CM之后退出引导套管
l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
l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
劈开并移去导引套管
l劈开套管并从置入导管上剥下
l在移去导引套管时要注意保持导管的位置
l完全将导管置入预计深度,并达到皮肤参考线。
移去导引钢丝
l一手固定导管的圆盘,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要轻柔,缓慢,若导管呈串珠样皱折改变,表明有阻力,应立即停止抽取导丝,并使导管恢复原状,然后连同导管、导丝一起退出约1英寸,再试着抽出导丝。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导丝较容易的移去,一旦导丝撤离,再将导丝推进到预计的位置。
抽吸与封管
l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
l连接肝素帽
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如立即输液可直接输液
清理穿刺点
l撕开孔巾上方充分暴露肘部
l用酒精棉棒清理穿刺点周围皮肤
l必要时涂以皮肤保护剂
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
l注意导管的体外部分必须有效的固定,任何的移动都意味导管尖端位置的改变。
l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在圆盘上帖胶带
l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
l覆盖一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贴膜下缘与圆盘下缘平齐。
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穿刺后记录
l记录导管名称、编号
l导管型号、置入长度
l所穿刺静脉名称
l穿刺过程是否顺利
l固定状况
lX线检查结果
l臂围
l穿刺者姓名
l穿刺日期
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l穿刺前了解静脉走向及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l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松,以确保穿刺时静脉的最佳状态
l穿刺进针角度约为20~30度,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少许,再送套管
l注意穿刺过深而损伤神经
l注意避免穿刺入动脉,尤其18个月的幼儿
l穿刺是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外膜,以免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或渗漏
l退出针芯之前,务必先松开止血带,套管尖端加压后再撤出针芯
l有出血倾向的病人要小心,注意加压止血
l对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严密观察
更换敷料
l必须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lPICC穿刺时建议使用透明贴膜固定,这样便于观察导管及穿刺点,防止导管移动,透明贴膜应在置入后的第一个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1——2次,发现污染时随时更换
l所有透明贴膜上应注明更换敷料的时间
l更换透明贴膜时固定胶带也应更换
l测量并记录上臂周长。如周长增加2CM以上,这是发生血栓的早期表现,医生应特别注意
冲管与封管
l小于10ML的注射器可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推荐使用10ML注射器
lS——生理盐水
lA——药物注射
lS——生理盐水
lH——肝素溶液
lSASH就是在给与肝素不相容的药物/液体前后均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药物配伍禁忌的问题,而最后用肝素溶液封管。
封管液量
l 通常成人为1~2ML,小儿为0.5~1ML。
作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