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面皮的来历
(2015-04-20 22:39:32)
标签:
面皮曹操汉中米面大米 |
分类: 生活百科 |
关于面皮的来历,现流传大多以秦汉说和三国说:四个版
秦汉说一(秦始皇版):(公元前231~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时期
秦始皇在位时,南郑(今汉中)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用专门用来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他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皮子。并且,将制作方法传到了秦镇!这就是传到今天,在陕西,只有汉中各地和秦镇有米面皮。尽管叫法、称为不同,但是,作法却是同工异曲!后来在朱氏逝世后的汉中地区农民家家户户都有蒸面皮的水磨碾子器具,以便天天蒸面皮吃!
秦汉说二(汉高祖版):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三国版二(张琦瑛版):张鲁有五儿一女。建安十四(公元209)年,马超兵败曹操前来投靠,张鲁见英雄归附,十分高兴。不久女儿张琦瑛与马超萌生爱意,于是便欣然许诺嫁女于马超,二人也愈加情深意浓。可后张鲁见曹操势力日大,于是爽约托媒嫁曹丕。张琦瑛死活不从,她痛恨父亲的无信和势利;然而更令她心碎的是,马超因不忍父亲的猜疑而投奔刘备去了。建安二十年,曹操亲领十万大军压境,张鲁见寡不敌众率众投降,曹操封张鲁父子皆为候,但恐日后反叛,令其迁洛阳。张琦瑛作为一介女子,曹操并没强求,于是她怀着对汉中的热爱独自留下了。
婚姻的不幸,战争的纷扰,家庭的离散,已使她看破了尘世,她决定终身不嫁,用毕生精力传播五斗米道教,广行善事,造福众生。
一日,她来到一义舍,见几个饿狼般的人正吞咽着夹生饭,问其故方知他们疲于赶路已多日未见粒米,根本等不到熟后再吃。于是她想,能将汉中盛产的大米做成米面馒头该多好,赶路的人一到义舍便能吃上熟食。
第二天,她便到义舍蒸米面馒头。她用温水浸酥大米后,捞出用石磨研磨,然后加水和面捏馒头。她一边劳作,一边吟诵着道家经典《参同契三相类》:“皮革煮成胶兮,曲蘖化为酒。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由于平素养尊处优,所以一动手就加水过多,根本无法捏成馒头。倒掉吧,太可惜,这都是教徒们省吃俭用捐的;猛然间她想起了刚才背诵的经文,皮革能煮成胶,曲蘖能化为酒,难道这米面浆就不能做成其它食品吗?于是她决定将这米面浆煮熟吃掉,免得浪费。
她用小瓢舀了米面浆,轻轻地倒在平展展的笼布上,米面浆如水银坠地一样慢慢地漫延开来,形成薄薄一层,如法将几层笼布都倒上米面浆后,盖好笼盖蒸了起来。不久,他闻到一股奇异的饭香,估计熟了,于是挪开蒸笼打开笼盖凉了片刻,然后将笼布上的“馒头”撤到碗里,用筷子品尝着,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味,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点调味品,正好义舍内有一些油炸辣椒,于是她就加了一些调上,然后一尝,果然美味可口。恰在这时,有几个关中人来到义舍,她让他们一起食用,他们吃着皮革一样的东西赞不绝口,误以为是面粉所做,就称为“面皮”,她也就随众叫它面皮了。
从此,她便经常到义舍里去蒸面皮,供过路行人食用。在制作过程中,她不断改进,开始切成块、条、丝,并瀹煮鲜嫩蔬菜盛入,佐以葱姜大蒜陈醋花椒芥末作调料。由于它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色鲜香浓、冷热即食、四季咸宜、爽口耐饿,所以很快便在各义舍中推广开来,不久民间纷纷效仿,于是便在汉中普及开了,盛行至今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