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十分濒危的物种
标签:
林麝存活率重点保护动物杂谈 |
分类: 生态讨论 |
麝还有一个特征是尾巴短,雄麝幼小时的尾巴正常,成体时却变成“秃尾”
,裸露无毛。这是因为麝尾富有腺体,能分泌乳白色液体,麝将分泌物擦于树干、树桩等处,以作领域标识。
国内分布:北抵宁夏六盘山、陕西秦岭山脉;东至安徽大别山、湖南西部;西至四川、西藏波密、察隅、云南北部;南至贵州、广东及广西北部山区。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见于坡西、弄八、西舍等片区。
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栖息高度可达2000~3800米,但低海拔环境也能生存。
麝的后肢长度远超前肢,站立时后高前低。后腿发达,蹄尖坚实,能于山崖峭壁之间蹦跳自如,碰上食肉兽追捕,可逃之夭夭。在多岩高山栖息的森林动物,就是要靠这种本领求生存。
林麝属于典型的山地动物,不栖息深山老林,多分布于松栎阳坡山地和疏林草坡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觅食。它性情怯懦孤独,很少成群结伙;还喜凉爽,怕曝晒,避暑热;行动敏捷,善爬悬岩陡壁;喜食苔藓、苔草、竹叶、蕨草及芳香性树叶嫩枝。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白天多卧于舍内墙角,或僻净处反刍打盹。
一岁雄麝开始泌香,三至十岁时泌香量最高。麝香其实是胆小懦怯、性情孤独的雄麝麝腺的分泌物。麝香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早已闻名于世。既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多年来,有人为了获取麝香,任意捕猎,致使麝的数量明显下降。为保护这项
资源,除采取保护措施外,还开展了驯化饲养的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饲养在上海崇明岛东平林场的林麝存活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
(1)林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麝时期,从不同年龄段性比变化来看,由于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进入亚成体以后雄性比例逐渐下降,显示幼麝时期存在偏雄性死亡。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晚出生幼麝,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
(2)研究发现圈养林麝的哺乳行为全部在白天。
(3)哺乳期雌麝对雌幼麝比对雄幼麝有较多的投入(哺乳时间长),即雌幼麝比雄幼麝获得更多的营养(母乳),是造成雌幼麝比雄幼麝存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营养不良不仅直接导致幼麝死亡,更重要的是造成幼麝对外界不利条件的抵抗力下降,进而感染疾病死亡。
(4)幼麝出生时间的早晚,是由繁殖群体中雌麝的社会等级序位所决定的,社会等级序位高的雌麝,营养状况较好,其后代出生时间早,存活率高;社会等级序位低的雌麝,营养状况较差,其后代出生时间晚,存活率低。早出生的幼麝比晚出生幼麝存活率高的原因,一方面受到雌麝营养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受到幼麝出生后天气条件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