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的王子释迦,在夜里骑了一匹白马,离开了王宫,开始了学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真正的白马王子。
在开始的岁月中,他学尽了各种外道,各种派别,这些外道的实证法,释迦统统学会了。这位重实行的王子,并不是像一般人一样,在未学之前就下一个结论,而是等到自己学会了,才来一个明智的判断,这也是古今圣贤学问的一个态度。
释迦曾学过“无想定”,三年学成了,当他学成后,自觉其非道而弃之。为什么认为无想定不是道呢?因为他觉得,能做到无想定的是“我”,但究竟什么是“我”则不得而知,故知其非道。
后来,释迦又找到一个教师,去学“非想非非想”,大意就是无思想,也不是不知道的意思。他又学成了,一定就是三年,学会了仍丢弃,认为非道。
释迦没有老师可投,一人感觉忧闷,就走到印度北部雪山,去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打坐入定,参究生命的真谛。释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髪如乱草,竟然有鸟来做巢下蛋,释迦只好不动直到育出小鸟,他的慈爱恰如中国人所说,是“仁民爱物”之心。小鸟从头上巢中飞走了,释迦摸摸自己的肚子,却摸到了脊背,然后站起来说:“苦行非道”。
学遍了一切法门,“知非即舍”。修成功的不是道,因为能修的是“我”。“我”是谁?仍未得到解决。后来禅宗说,释迦寻找的是生命的真“我”,我们的身体是物质,将来总要完结,归还大地,但那不是真正的“我”。什么是真“我”?释迦学佛成功,即是“真悟”,也即“真吾”的意思。
释迦在冰天雪地的雪山,患上了风湿症,他说了“苦行非道”,即离开雪山,向南行,渡了恒河。这时,他遇见了一个牧场的少女,极同情他的饥病交迫,便用牛奶来营养他,使他渐渐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
这时的释迦已是卅二岁了,有一天,他到菩提树下打坐,按照佛经的记载,座下铺了吉祥草,在他入坐时,发了一个大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前六日中即神通具足,第七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用现在的话来形容,他是彻底大彻大悟了。
释迦找到宇宙的真谛,大悟后说道:“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是一个无比的大英雄,比英雄更伟大,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却不能征服自己。释迦征服了自己,找到了人类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