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瞬息京华》与《京华烟云》

标签:
爱在中国行瞬息京华《京华烟云》译本郁飞杂谈文化 |
分类: 心之所爱 |
“夫译事难,译《瞬息京华》尤难。
......一则本人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又京话未敢自信;二则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
三,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免我读时头疼;四,我曾把原书签注三千馀条寄交达夫参考。
如此办法,当然可望有一完善译本问世。”
——林语堂《谈郑译“瞬息京华”》
林语堂先生的大作《Moment In
Peking》,我最先看的就是郁飞版的。
书名不是时下流行的《京华烟云》,而是《瞬息京华》。
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原来郁先生的译本,现在已近乎是绝版。
心里很是高兴,翻来细看,却是感叹。
上网搜寻,看到一行行“《京华烟云》,又译《瞬息京华》”,我不禁无语。
原来,林先生完成作品的英文稿后,为了中文译本的准确和精良,特意找了好友,著名文人郁达夫(郁飞先生的父亲)来翻译。
并且,在与郁达夫先生的信函中,将作品的题目定为《瞬息京华》。
后来,郁达夫先生在苏门达腊被日军杀害。
林语堂先生在美国没有郁先生的消息,很是心焦。
此时,《瞬息京华》,在中国大陆已经有了很流行的郑应合作译本。
而林先生作为原作者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对郑应二人的合译本,指出了诸多失误,疏漏与质疑。
其中,对于将《Moment In
Peking》,译为《京华烟云》,林老先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的不认可。
并且,他将自己定好的题目《瞬息京华》直接写在评论文章的题目里,以注明。
所以,当看到现在流行的张译版本,和新拍出来的电视剧,依然用着林先生不认可的名字,我心里实在觉得悲哀。
特别是电视剧《京华烟云》,居然打着“根据林语堂同名小说改编”的旗号。
我估计林老先生要是活到现在,看到这个,非得气个跟头不可。
且不提赵薇版的剧本,将原著风貌改得面目全非。
台湾张译本因为电视剧而走红,一度在书店里铺天盖地。
精美的包装,纸张柔韧的质地,都是91年郁飞先生的版本无法相比的。
但是,从第一章第一页,罗大和车夫的谈话开始,整个书的翻译就已透着几分咬文嚼字,几分拖沓和繁琐,比郑应合译本强不了哪去。
光是每一回的题目译者自己添上的题目,就是无中生有,画蛇添足。
林老先生强调的京腔京韵,在张译本中当然无存。
清末北京车夫的言谈话语,竟比现在的学生还有书卷气,民国时的交际花张口闭口,也很是斯文得体。
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可笑和可叹,同时又为郁飞先生鸣不平。
我佩服郁飞先生宁可冒销路之险,也要将书名定为《瞬息京华》的勇气。
他说他只想告慰前人之灵,为父偿还文债,别无他求。
难道真正的上乘,要永远被放置于遗忘的角落吗?
前一篇:和平之月《翼》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