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中几个词句的翻译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清蒸文化 |
一般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的《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
可是在俺看来,天下第一行书,当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兰亭序》真迹已经见不到了,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后人摹写的。所以感觉有些做作。
《祭侄文稿》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天下第一,当之无愧。
最近临写《祭侄文稿》,查阅《祭侄文稿》的释文,发现网上只有一种释文。各大网站,基本都是转载这种译法。
仔细看看,发现不少问题。
问题一:第一句“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的句逗。“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没有什么问题。“维”是句首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乾元”,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乾元元年是公元758年。问题是下一句“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译文的断句是“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把“朔三日壬申”解释为“初三日也就是壬申日”,这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断句应当是“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问题二:“清酌庶羞”的理解。清酌庶羞是古代祭文中经常出现的语句。文中原句是“以清酌庶羞祭于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译文翻译为“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清酌,指菲薄、便宜的酒类。羞,通馐,食物(菜肴)。庶羞,指普通的食物。庶,普通,平常。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清酌,是指古代祭祀所用的清酒。《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 孔颖达疏:“言此酒甚清澈,可斟酌。”也就是说,祭祀所用的酒,不能是一般的浊酒,必须是经过过滤的好酒。庶,也不是普通的意思,而是众多、多种多样。“肴美曰羞,品多曰庶。”象杜甫 《后出塞》诗:“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清酌庶羞”最贴切的解释,应当是“清醇美酒,多样佳肴”。
问题三:“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戬谷”,福禄的意思,也有解释为至善的意思。“间”字,文稿中写作“门内加月”,
问题四:“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译文中,比,解释为亲近;比者,解释为亲人。“泉明比者”,翻译为“亲人泉明”。就是大错特错了。“比者”,应该是近来的意思。比如,《陈书·宣帝纪》:“古者反噬叛逆,尽族诛夷……比者所戮止在一身。” ——近来只杀一人。宋 李纲 《论水便宜六事奏状》:“臣比者尝献愚计,伏蒙圣慈宽假,未赐斧鉞之诛。”——我近来曾经献过错误的对策。比者就是近来的意思,不能解释为亲人。“再陷常山”的“陷”字,颜真卿写的非常清楚,可是译者却武断的说颜真卿写错了,应该是“至”字。其实陷字也可解释,应该是深入的意思。再次深入到常山。因为当时常山一带,还是唐朝军队与安史判军交互占领的地方,用“陷”字,表示深入危险地区,更显艰难。“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正确的译法应当是泉明近来再次深入到常山。
问题五:“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译文中译为“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把“远日”解释为“遥远的日子”,非常不妥。远日,是指一旬以外的日子。《仪礼·特牲馈食礼》:“若不吉,则筮远日,如初仪。” 郑玄注:“远日,旬外之日。” 贾公彦 疏:“远日,旬外之日者,谓上旬不吉,更于上旬外筮,中旬为旬之外日。”“方俟远日,卜尔幽宅。”是说等过了这旬,选择好的墓地。“嗟”,也不能解释为埋怨,应该是叹息、哀叹的意思。
其它一些句子,译的也不是很恰当。不长的一段文字,毛病还是挺多的。
http://s1/bmiddle/5805bf1a44f65023faec0
http://s15/bmiddle/5805bf1a44f650fffd5be
http://s3/bmiddle/5805bf1a44f6504e5fcf2
http://s15/bmiddle/5805bf1a44f6503eac48e
http://s2/bmiddle/5805bf1a44f6505f6a051
http://s7/bmiddle/5805bf1a44f65078f4f86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特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唯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隙,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构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顔。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