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研活动笔记系列:县级公开课评课——听黄莹老师《角的分类》、丁红燕老师《折线统计图》两课后感

(2014-04-27 10:39:27)
标签:

玻璃心态

教学感官

工作玩味

杂谈纤维

闭门胡说

育儿

    基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主题下,黄老师的《角》与丁老师的《折线统计图》做各具新意的教学尝试。
   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以为主要是围绕三个转变进行的:首先,以旧知为基础,通过复习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转变成今天要学的新知;其次,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转变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变,什么不变?”;当学生对于“线段”的折线统计图意义难以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再次,再生活应用情境中,对比,发现,运用,从生活中抽象数学模型,在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这也是一大转变。
    我以为值得注意的两个地方:1、将折线统计图中“每一条线段”作“方向性、变化程度”两个维度进行独立分拆讲解,是否有必要?2、关于“折线越陡,变化越大”这样的总结性语言,我们怎么理解?学生是否理解?
    黄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程很清晰,更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旧知基础。实际上,黄老师是在两个“区分、分类”的主线上进行“角的认识——钝角、直角、锐角”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黄老师在考察学生旧知掌握情况时,设计了一道“判断题”——那些是角,那些不是角。这个环节,主要是快速铺垫,是对“角”的一般化概念的复习。在这个一般化概念的大前提下,我们要进行在分类,才可能产生不同的分类标准,这才有了“按角的大小分——开口大小来分,分为钝角、直角、锐角”这样的新知探究必要。
    其次,黄老师放手学生自己找出特殊的角。用意在于对角进行分类。分类总是有标准的,而在学生尚未明确知道、理解标准之概念时,他们是凭感觉表象去进行分类的。所以,黄老师此处环节甚好,可否更宽阔的引导设问:请同学们自己分分类,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可能学生的分类就更加丰富了。
    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地方,我以为可以做的更好:其一,关于“这些角根据开口大小分为三类:钝角、直角、锐角”这样的依据总结性语言,我以为值得商榷。初看上去很美,但这句话其逻辑不甚严密。很显然,“开口大小”是一个具有前提相关性的表象描述,其用在概念界定判断中,必须预设一定的前提。比如,此句话可改成:对比直角,开口比它小的叫锐角,开口比它大的叫钝角。
    其二,判断题中,一道关于时钟上“三时分针与时针的夹角是钝角”判断,可否考虑在静态判断后,再让时针分针走动起来,使得夹角从直角走成钝角、锐角等等,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开口大小”引起角的变化过程。毕竟,概念也只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一种界定,应该让这种界定重新活起来,主动地联系起来。
    总的看来,两节课在教研主题下,做了很多尝试,从课堂教学看,也受到了不错的效果。更希望,我们老师加大教材研读力度,充分做好学情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合适的“引导”、真正有价值的“引导”,毕竟,我们的引导,着眼点在于学生主动探究,更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