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反思系列:《文字计算题》的文字调情

(2011-11-29 22:00:48)
标签:

玻璃心态

杂谈纤维

教学感官

工作玩味

闭门胡说

杂谈

    最近一段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文字计算题》,感觉数学之学,不仅于算式算理中多有态度方法,更在数理逻辑间充满理性与论证。

    实话说来,这样的数学学习当与生活化情境不甚紧密之联系,纯粹一种数理逻辑方面的建构。以往的学习经验,也让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基础。比如,简单的加减关系,一步算式中的乘除法,听算与口算的心理经验积累等等。

    自从学生认识基本的四则运算法则以来,他们都在内心已经形成了一步计算的文字逻辑框架了。如,3和4,合起来就是7;8可以分成1和7.再后来,就是借助生活片段情境,认“和”,“一共的结果”等运算算理及数理逻辑。不过,需要说明一种常识论调——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也是来源与生活的这样的论调,只能说是就学科的原初性目的而言,也是针对科学功能其大范畴而言的。

    所以,初学数学加减法,无疑要选定生活情境进行一定的验证,进行一定的返现过程,方才使得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知。这里,对数的理解,对数目的感知,都应该成为算式算理逻辑理解的基础与前提的。

    把话重归正题。既然学生早已有一定的数理逻辑意识,也有相当程度的算理经验做铺垫,所以,我们的《文字计算题》就不再是无源之水。也可以这么看,最近我们学的《文字计算题》就是一种知识点的拓展,就是一种知识框架的深化,就是对文字计算题这种题型的丰满完整化。总之,这样的课需要将前后的类同知识点进行有效迁移,可以温故知新,而后拓展探究,再巩固提高,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难点无疑在于依据文字叙述的逻辑算理,正确地列出综合算式。这样的文字叙述,其实就是用数学学科性的语言对某种运算顺序进行展开,作以文字方面的理解。形象地说,这样的文字题,就是一条骨干,纯粹的数量关系,纯粹的数理逻辑,纯粹的运算顺序方面的考究,可以不顾及单位名称,可以不思索生活情境。通俗地讲,一个文字计算题,就是对相应包含同样的数理逻辑、数量关系的生活应用题的简便,是一种缩减版的应用题。

    有了这样的定位,文字计算题的教学,也就可以重难点的针对性排查。从课堂教学的引导,到重难点的探究解决,再到学生练习的设计,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我都紧紧抓住对文字计算题的数理逻辑的理解这个中坚环节,紧紧扣住对文字计算题中所返现出的运算顺序理解这个中心点。我先让学生有个温故知新的准备,对之前的文字题解题经验,解题技巧进行了一个间断复习的过程。当然,这样的已有经验,也仅限于一步运算,还有两步运算。

    复习时,对一步运算的复习突出数量关系的明朗,突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表达,尤其对除法运算关系的文字理解,如“去除、除、被……除、除以”等逻辑概念的理解,应该在这个环节中予以关注与化解。因为一部计算的文字题,它本身所反映出的数理关系、运算关系比较直接简单,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掌握,所以,没有必要借助树状算图来验证运算过程。

    对两步计算文字题的教学,也大概如上。所不同的是,两步计算题中,有个运算顺序的确立问题。而运算顺序之确立,就建立在对文字题中的“关键部位”的理解基础上,如“加上、减去、乘以、除”等反应运算法则的字眼上,还有“再、去”等揭示运算先后层次的字眼上,还有表示运算结果性质的“和、差、积、商、结果”等发问方面的论述。

    两步计算文字题,关键在于确立运算顺序,搞清楚运算层次顺序与数理逻辑的相互吻合关系。只有真正能分清把握此中的联系时,才能解题有所获,做到理解题意、解题运算顺序与解题结果之间的正确一致性。

    以上的两方面准备,都是为着三步运算文字题的探究学习而设计的。只有做到了表示运算法则的概念清楚后,自觉养成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的层次性、条理性意识习惯,才能在运算步骤上增加难度。其实,三步运算文字题相比两步运算文字题而言,绝不仅仅是增加运算步骤方面的难度,更在于运算顺序的理清和数理逻辑方面的正确分明,夹杂着文字叙述与理解方面的困难,兼有对词句句读的把握难度。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层次分明与顺序合理的程度。

    为此,教材安排了“结合树状算图来理解运算顺序与算理逻辑”,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从分布式到综合算式的算式层面的形态跨越。是的,在理解运算顺序方面,树状算图有明显的优势。从空间层次方面来看,树状算图可以免去括号以别先后运算顺序的思虑,可以做到依上下运算层次而定运算先后顺序。

    而反观综合式,在遵循同层次中的四则运算顺序前提下,还需要用括号来区分运算层次,需要以括号的类型来区分运算顺序。这样的思索考虑,显然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有良好的意识习惯来保证。换个角度来看,对于经验能力有所短缺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难度的。此之故,有树状算图的结合理解,有分步算式的难度化解。

    可是,这样的过渡,还得以学生对文字计算题的正确理解为基础。试想想,如果学生对文字计算题中的计算法则方面、运算顺序方面没有个基本的分清区别,那他的树状算图也不好画,分布式也不一定能够做到“步步为营”地推出正确的结果来。

    比如“83乘以136的积加上7144除以47的商,和是多少?”要求学生掌握这样的基本思维技能,“乘以”表明两个数相乘,“加上”肯定要求做加法,“除以”揭示除法运算。最后求“和”,最后一步是做加法运算。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条理,那么文字题的正确解答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来达到解决三步运算文字题之目的,都应该保证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条理,有基本的运算概念之理解能力,然后才能谈及树状算图的层次分明,才能逻辑严密、算理真当的分步计算式,然后才有综合算式的可能达成。因此,我特别注意学生的算里表达,让他们说出想法,“我先算……,后算……,最后算……,得出(商、积、和、差)结果是……。”他们的表述要求严密完整,体现逻辑层次的分明。不能只讲出算式,更不能只说出答案结果。   

    当然,对于学生的学习,我们老师是一个引导的角色。这节课的引导,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对具体的一个文字计算题的划分理解指引,在于对关键文字的强调,在于对学生答题完整性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在于在方法层面上,从分步式、树状算图两方面去理解综合算式,在于在解答三步运算文字题时,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寻找思考问题突破口的思维习惯。

    比如看问题“和是多少,知道最后一步算加法”,比如“75加上25乘3的积,和是多少?”也可以先看条件,寻找“得出结果的第一步——的积”,说明,这一步应该先算,再结合问题,就应该明白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25乘3,得出积,再算75加上这个积,得和”。再简化地说,“先看问题,确定最后算什么;再看条件,寻找‘的和(的差、的积、的商)’”,这样可以把问题理顺,把算理明了,剩下的就是计算准确方面的要求了。

    当然,我们是否在担心那样的机械教学是不合理,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呢?其实,那样的顾虑似乎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这些业已成型的语言结构,本身就是依据一定的经验习惯来形成的,只不过用了某种论证体系来规定它的通用性罢了,也就是所谓的科学性。那么,我们去理解他们的时候,当然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思维程序去分而化之了。

    再说了,教学本身也并不是一维的科学性要求,也得讲求习惯经验性,也得讲求口语化、大众化,也得讲求庸俗化。一句话,不仅在于真理逻辑层面的科学正确,也可以在于经验习俗层面的方便易懂,这就是教学艺术之内在要求吧!

    此外,说到数学的计算,说到数理逻辑的确立,我们许多时候都可以用正反两方面的验证思维去检验结果。当然,我相信,这样的数学验证,不仅有习惯态度方面的要求,更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难的有验算的自觉性。除非验算的步骤,有得分的要求,他才可能去进行验算的过程。不过,学生难有验算的自觉性,并不能成为我们懈怠于此的借口。事实上,如果学生有能力去验算,加上有良好的验算态度,那么他们的学习是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那么学习就更为有效了。

    三步运算文字题,也可以有这种验算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我们可以在分步式与综合式之间进行正反验算,我们可以在文字题与综合式之间进行验算,我们可以在综合算式与树状算图之间建立验算关系。

     试想想,学生要是能将自己根据题意所列出的综合算式,再自觉地进行数学语言化的文字题编写,然后与原题相对照,那么其解题正确度方面,无疑有多了一种归正、矫正的自觉性途径。

    通过这样的尝试,我发现,至少在算理先后方面,学生对三步运算的文字题解答有明显的进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依据文字题,正确地列出综合算式。

    不过,毕竟学习过程之漫漫无穷,个人之学识能力有所限,我也教法难全,学生更是思维不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有的,比如括号忘带,比如计算出错,比如编题思维不清,比如验算的自觉性不够巩固等等。鉴于此,愿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趋关注以广,更趋思索而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