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丘流韵——游虎丘之文化感想

(2010-03-31 20:36:04)
标签:

精神辞赋

情感世界

风情读写

精神细理

自我乐天

心神闲散

杂谈

   那么一个青桥流云的虎丘;

   那么一方幽澈静想的神池;

   那么一座巍峨静穆的佛塔;

   ……

   来到了虎丘,感受这虎丘,随着这迷人的春色,我的心神渐渐沉醉,慢慢陶冶,慢慢地变得物我与共,不知身外的喧嚣闹市,不闻耳边的沉渣琐屑。真的是流韵其中,人也恬静许多了,世界也清净许多了。

    你看那春光沐浴中的虎丘,多有生机,多有情调啊。它山花烂漫,装饰着妩媚的容颜,它蜂蝶起舞,跳跃着快乐的音符。此时的季节,春色正当浓艳,难得遥喧的岁月里,我们慕名而来。为的是将心灵卸载轻松,为的是舒缓快节奏的生活脚步。

    我们在这里可以重温古色旧忆的酒神浪漫,可以在这里重新抚摸曾有过光辉闪现的佛儒情真,还有那道观文化的古密精深,还有那古代文人骚客的诗趣书法,真是饱足了眼福,也沉静了心灵。找回到这样的返璞归真,找回到这样的旧情依附,仿佛自己就有了强大的影子,原来,我们的世界并非如今般的浮躁,我们的个体心灵也不是没有任何的滋养。

    带着这种倾慕的情态,我们急不可带地推开了虎丘的文化大门,真正地踏上了品味虎丘的文化美的历程。出于学业修养的缘由,我即刻开始了一种浓厚史迹韵味的细细品寻,想极力捉住曾有的历史片段,以此陶醉自己,熏染自己,也充实着自己。

    你看那香山居士开凿的七里石塘,仿佛一种默默的含情,在向游人诉说着这里曾有的繁华雨露,这里曾经也是热闹非凡,如今啊,居士早已仙鹤驾西了,可留在人间的那七里石塘,却铭刻着一种文化,一种桥的文化,一种细水长流的精神,一种蜿蜒娇娆的感觉,你看那一弯渠塘,忽明忽暗,浅绿涟漪,有青砖白瓦的掩映,有翠柳杨花的轻舞,何不是那种沉默但风情万种的文化见证。它千古悠悠,慢慢地无声而来,徐徐地缓步而去,真如七星银河的倒悬,隽永清秀。它从不咆哮粗鲁,很是轻盈与幽远,很是稳重而厚德。这里,仿佛一个老者,雍容大度,洒脱不拘,宛转中流露灵气,静流下蕴藏永恒……。

    虎丘如画,倒不在地形取胜,也不再地势得先,而是沉淀此处的人文韵味,足够引人,足够让人心醉。有如我这般后辈来人,置身虎丘之中,仅能仰慕,仰慕这里的书画精品,仅能赞叹,赞叹这里的诗韵长存。在文人史家的留足后我自抒怀,在默想沉积中我自发醒,真是一种完全自我的状态。走着这样的路,访着这样的心灵,岂不是挣脱束缚的十足快感,岂不是酣畅淋漓的美感享受?

    你听那一曲曲琵琶弹奏,你赏那一段段宫廷艳舞。虽是一种古时的奢侈,但你不能不有这样的心神向往——这里曾是多么的堂而皇之,这里曾是多么的气派兴隆。那一个个身姿曼妙的舞女,那一丝丝清凉动听的凤竹,至今仍在不断地文化传说,传说着历史的遗迹,也传说出时代情趣的遥遥变迁。已然过往的情趣,我是难以追寻得了,我也不想去这样徒劳心神。毕竟,那曾经的几多美好,还是留在陈旧的回忆中,才能被经典起来。可是,每当我的耳目感官被这样的虚化刺激时,我都会如此去问怀——究竟如这表面的风光之下,有没有古时人们的阵阵悸痛呢?我想,大多数时候,应该会有的。

    可是,如今时代的淡忘近乎神速地发生效用。你看那茫茫人海,说笑着,以为古时人们的幸福生活来的很容易,古时文人是多么的情调富有,于是都愿意回到坟墓之中去,找到所谓的皇帝老儿,浸染着自己枯萎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走马观花,只满足耳目的表面享受,以为所见所闻的历史精彩就真是美好的境界,全然不问这其中的韵味到底清理态度几何,曲直黑白又怎样。

    往往是怀古之处,尽有今人后者的幻想玄思。你看高悬在上的康熙题匾,不由让人有一种皇恩浩荡的感觉。虽感荣幸,却还是有畏惧遵命的逼迫感。原来这皇帝老儿也喜欢这里,那么真是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大众福祉吗?我看未必,皇帝老儿也完全的奢侈消遣,可这样的消遣,往往要损耗多少的民生财力呢?

    从匾额之下走进去,就算走进了虎丘的中心园区。一进入这里,仿佛走进了大观园,红楼绿瓦,青街阁窗,小桥流水,松柏长廊,曲径通幽,花草云崖……。这里,有松柏莹然,有杨柳招风,有蜂鸟鸣叫,有鲜花弥香。这大自然的精灵世界,都趁着春天的温暖,竞相敞开,让游人去沉醉欣赏,让过客去驻足赞叹,让我们的心灵彻底去沉静清醇。没想到这样的花花草草也有这样的生命意识与竞争意识,那么,我们这些自称为尊者的人,就更别说了。

    我想,身逢虎丘,倒也不是来赏花弄月,也不是在游人拥挤,而是要玩味曾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故事,寻找着曾在这里留下传奇的一个个英灵足迹。你看看一口口枯井,虽是静然无声,可却让人不由自主地去寻找某些鲜活的记忆,那不是憨憨泉吗,那不是讲着一个有关僧人助人普度的感人故事吗?你看看那一块块巨石,历经千年风雨,竟然还能仰躺自在,仿佛正向着有人讲述着着千秋的历史智慧,这里曾是千人弟子拥坐一起,聆听高僧的佛学传经。你看那有关人伦情趣的传说记载,或关于“平安官运”,或以“子孙满堂”为主旨,或以“媒婆红线”为主题,大多是纯粹的中国式情感沉积。让人感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外乎关于人的现实世界的关注,不外乎关于人的情态人伦之类的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下,一切理性也都变得感性显性化,也就是说,我们惯于用情感浓烈的感官文化来操作制度,来运转逻辑器具,来实现理性的目标。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甚至是近代之西方世界。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其实说中国古代缺少理性思维,缺少逻辑习惯的培养是不公正的,因为我们习惯于在人伦情感中来操作理性,在情感实践中去追求理性,也就是所谓的实践理性精神。

    虎丘虽小,但文化历史的韵味非常之厚重。你看那“千人坐”的巨石板,想象一下,高僧讲经时,众弟子近乎千人相拥而坐,分享着佛学的智慧。他们内心富足,有信仰,相信能超度苦海,能普度众生。所以人人面带微笑,宽容大度。“千人坐”巨石板之一边,是一方有关道教文化的碑刻,其上刻着两位仙人的生平事迹。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即刻浮想着中国古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儒释道的兼容并包,相互寄生。你看看那一个个的儒家知识分子,不也都曾在佛道的信仰中,寻找体察自我、品性人生的种种途径吗?王羲之、白居易、米芾……。

    过了这里的儒释道文化碑刻区,我们寻着一弯幽暗的壑道,即刻有两个大字映入眼里,那就是“剑池”。据说,那是王羲之为换农夫一只鹅而留下的笔迹珍宝。那剑池二字,篆书体形,笔力均匀,笔画圆润,留存着书圣的别样境界。据说,此处以剑池名之,多有传奇。一是,吴王阖闾藏二宝剑“扁渚”、“鱼肠”于此,故曰剑池;一是如今此处层一剑形水池,长久不涸,似乎神力所有,固有敬称。剑池四壁,皆有文人字迹,如米芾之“风壑云泉”就很是醒目入眼。此外,还有其他的文人骚客留下的诗词题字,真是名望云集。

    此外,剑池之尖指处,是吴王墓之门口。查考古资料而知,层有考古发掘之打算,可虑于其上云岩寺塔的保全不塌,终究不敢开挖吴王大墓。然而,这样也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这神秘之下的吴王墓,倒也让人享受着一种神秘感,何必着急去揭开它呢?

    由剑池旁的石阶拾级而上,就得路过一座青石桥,青石很厚,中间还嵌下两个小镜,据说是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而置的。如今有人过往,真不知是怎样的论古心态。嘲笑夫差也好,羡慕西施也罢,都已然云烟了,留下来的,只是让我们感性论说或者理性沉思的那份谈资而已。

    走过青石桥,转过一个门槛,就来到了远远就能望见其塔顶的云岩寺塔。听导游介绍说,此塔可与雷锋塔同辈论年龄。真是如此的话,到不由得我们一种历史的感慨:雷峰塔不也在鲁迅的杂文之中淹没的毫无颜面吗,可这里的云岩寺塔到至今屹立不倒,也许他一直在护佑着我们,也就得到了广大僧人民众的护塔祈福?

    据观察,此塔塔是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塔身已有明显的毁迹,也略微西北倾斜了。(据说是历代的战火焚烧而使塔身毁损严重,地震而使得塔身倾下至今。类似这样的塔体残身,也见过别见,如西安的小雁塔。)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级,通高约四十几米,由下而上逐层收缩,轮廓微呈弧形。塔身有平座、腰檐、柱额、斗栱及门窗等结构,八面的正中都开辟有壶门。据此可初步断定,此塔大概建于唐宋稍后。与唐塔有明显的后化联系,但已然是隋代之前塔的模样了。这样的初步断定,也是得益于大学时代曾跟随我的一位师父赵老师去做过一些古塔考察的一段经历,再加上至今我仍在拜读赵老师送给我的一本学术著作《陕西古塔研究》。所以,对于塔的形体外貌特征,我还是能稍作大概轮廓之区分断定。

    当然,这次旅游也没让我们走进塔身,甚至也没让我们有多少时间去仔细阅读摘记关于此塔的塔铭介绍。所以,有关此塔的一些初步断定,也只能等我回到家才能略作考证。结果发现,原来导游所说的“建塔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之说纯属游说,不值得史学信征。至于导游兴致时,为我们出的一些小问题,倒也唤起我们的一点小情趣——佛教境界中,塔身多以单数造就,那么怎样的层级才算是最高境界呢?是七层呢,还是九层,还是十一层、十三层?大家都议论着,有些人觉得层数要多,境界就越高,有答十三层的,也有说是一层的。这样的问题属于佛学常识,但凡有些史学修养或者佛学思想的人,都应该知道“九九归一”的说法吧。所以,我只是在一旁笑,却也不作声。

    塔底下走过,就似乎无再兴趣去览胜虎丘了。别的景点,若小武当之类的,也纯粹是人去看景时,才感觉景在,人来说景时,才感觉景有。如此,怎能算是可供人人玩味的具体形象呢?于是,夺步而出,从虎丘之后山下,曲径蜿蜒,时时回眸,竟感觉虎丘云岩寺塔似乎在尽力挽留着我,舍不得我离他而去,不愿就此与我作别……。

    留恋处,终须你我各天涯。然而,从此我会把虎丘的文化留存在我的内心底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