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览历史文化遗存,释放历史文化感怀——游上海城隍庙有感

(2008-05-01 18:59:30)
标签:

社会热闹

熏染情怀

自我聊发

杂谈


    今天,我和孔祥芳一起去上海城隍庙游玩。

    由于是怀着一种先有的历史心怀,对城隍庙的历史文化寻记,多少有些掌握,所以,我们没有完全把心灵的净化放松在一种所谓的旅游观光之享受过程中!

    上海城隍庙,是一种历史文化遗存,可以让我们重新回味一种历史发展的足迹。虽然,仿古建筑,有点让人不免心生虚叹,但是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抚摸一些过去的人类智慧和创作结晶。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

    文革期间,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然而,经过风雨洗礼后的城隍庙,待为政府和民众的合力维修,如今更具有别样的气息。如今观来,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这些是道教宫观的通性布局。

    关乎历史,我们知道,城隍庙早已有之。城隍庙之中,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就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中国早在周代,有关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就已经得以形成,如方整规则的庭院,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的单体造型,屋顶在里面站的比重很大等特点(引用李少林主编《中国建筑史》之相关观点)。周代也已开始祭祀“水墉”神,水墉神被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已经为城隍神立庙供奉。(游览回家后,参阅张驭寰教授的《中国城池史》及林徽音的一些建筑学观点)。自南北朝以后,“城隍神”一词屡显官编史书。至明代,城隍信仰可谓是登峰造极,有人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在每一座中国城市中都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游览回家后,查阅相关的上海历史古迹记载而得知)。由此观之,城隍庙也如佛教寺院一般,具有某种宗教(或祭神)性的艺术内在意像与外在表现。

    难怪,城隍庙内的殿堂分别,檐梁雕刻,摆神祭拜,对联字愿等,都讲究着一种十足的人生参悟与信仰意识!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为火所焚,1926年开始重建,1927年完工,现在所存的大殿即是重建于1926年的城隍庙大殿,为全部钢精水泥结构仿古大殿。

   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慈航殿: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匾额“慈航普渡”。

    财神殿: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禄)、关圣帝君(主平安)、财神(主财运)。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殿: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红脸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县衙公堂陈设,仪仗森严。

    察观殿堂的对联,我们可以感悟出这样的一个现象:中国人摆神拜神,由乎切身近利,关乎现世报应,对来世终极的关怀,不太愿意神涉!这一点,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截然有别。(注:以上的观内殿堂介绍,据有关书籍和游览所录而写下,其间或许有出入,也可能夹有错误之观点,请指正,则深为宽慰)

    这一天的城隍庙之游,实在地说是一次历史常识的自我回顾与温习,因此,虽然行于人缝,甚感吵闹与不净,但还是有所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诗趣自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