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读《论语》已近1年,学校可能是考虑到:厚厚的200多页的《论语》读本,会让老师们产生畏难情绪,因而,采取分批分量的办法,每学期印发其中的部分内容,让我们进行背诵。自己也一直是以学校印发的校本教材为主要抓手(呵呵!校本教材就10多页,携带方便,而且不用担心保护书本,可以随便写批注。),抽空就阅读几条。
阅读中,除了对部分译注有疑问,更多的是收获。
收获之一是:在疑问中进一步去探求更加准确的译文,从而使自己对《论语》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一点,前面已经有几篇博文提及,这里不再重复。(自己的其它疑问将在以后的博文中继续提出)。
收获之二是:推动自己对《论语》的总体了解。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说不知道《论语》是不可能的,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在中华文化的地位等等,教学中都要涉及的。但,《论语》流传至今的具体情况在日常教学中一直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如果允许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的话,那就是与我们中考指挥棒有关,我们安徽中考历史学科古代史部分所占分值很少……
当自己写下今天博文的题目时,我突然有一种欲望:《论语》是什么?又是如何流传下来的?通过学习我终于对《论语》有更深刻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张禹,汉成帝老师,当时盛传“欲为《论》,念张文”)。东汉时期,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论语》之名大约在东汉逐渐固定了下来。汉章帝建初四年(79)朝廷召集诸儒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汉章帝亲临裁决,命班固整理会议记录,称《白虎通义》,其中引用《论语》中孔子语47处,都称《论语》。《论语》的名字基本上固定了下来。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注本众多,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bing)《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
《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收获之三是: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断地感受着孔子的智慧,感受着《论语》的智慧。
今天先说说自己对《论语》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感悟。这句话源自《论语·述而》: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píng)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跟颜回说,我道能行,那就在这个社会上施行我道,倘若这个社会不能允许我道推行,那就藏道于身,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了呀!
(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是:孔子对颜渊道:“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孔子为了能够实行他的政治主张,曾经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从鲁国出发,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只可惜,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的政治主张,英雄无用武之地!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周游列国,尽管最终未能如愿,自己的政治主张未能实施(准确的说:是孔子在世时未能实施,当历史的年轮驶到汉武大帝跟前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何等的有气势!何等的有气魄!)。孔子周游列国展现在我面前的,一方面是他的做事的执着和毅力;另一方面便是他处事的坦然和淡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面对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读着孔子的这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内心世界的逐步成熟。呵呵!自己虽已年过四十,但,一直是一个真诚简单率真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傻大姐一个),说话直接,经常把人得罪了,自己还不知道。不会算计,也从不算计别人……尽管如此,在读完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我坚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会逐步把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给自己一片心灵的净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