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广州《信息时报》采访

(2007-11-23 22:59:20)
标签:

文学/原创

摇滚

地下乡愁蓝调

马世芳

台湾

民歌

人文/历史

音乐

文化

广播

按:广州《信息时报》马向新小姐来信采访,内容已刊出,鍊结在这边这边。恪于篇幅所限,刊出时略有删节,以下贴出的是完整版本。


作为一位乐评人出的新书,《地下乡愁蓝调》算不算一本乐评集?

答:首先我实在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得「乐评人」。在大陆,或许「乐评人」是个斩钉截铁的标志,在台湾,情况却是完全两样——近二十年来,台湾的媒体几乎从来没有能够创造出真正对音乐市场或唱片工作者产生具体影响力的评论空间。较诸同样在报章版面上步步撤退的「影评」和「书评」,「乐评」是更萧条、更贫弱、更不知所谓的文类。除非我们放宽标准,把「引介」也算作「评论」。

近年先是网络普及,继而博客大兴,许多头角峥嵘的「个体户」不需要再靠传统媒体的版位来发挥影响力,所谓乐评写作的圈子纔总算比较有了生气。然而较诸大陆诸乐评人的成绩,影响力还是差得太远。

这些年我确实写了不少关于音乐的文字,但其中恐怕只有极少极少——严格说来恐怕不到十篇——算得上自己心目中的「乐评」,而那些文字并没有收在《地下乡愁蓝调》这个集子里。


是什么原因,会出这样一本记载台湾音乐历史的书?

答:《地下乡愁蓝调》的内容其实不只讲的是台湾音乐历史,对我自己来说,书里关于西方摇滚乐史的部份,投入的情感和工夫,或许还更多一些些。这个集子收录的是我从九十年代中期到2006年的系列文字。这十多年的时间,我累积了近百万字的音乐文章,选入这本集子的,主要是其中抒情味道重一些,「说故事」的意图多过「作论」的一小批文字。

这本集子从发想到成书,磨磨蹭蹭,前后耗掉了不只五年的时间。箇中因由,书中后记多有交代。真要说「原因」,除了逼自己完成积欠这么久的一件功课,也是想要「出清存货」,才不会老堵在这个关节上。有了第一本书,后边再想做什么,胆子或许也会大一点儿。


写乐评是否有一种标准(包括文章体裁、长度、对于具体音乐的分析等),今天应该怎样写乐评?

答:我也很希望有人可以告诉我「今天应该怎样写乐评」,我再想想是否乐于从命。


在内地或者香港,某些独立乐评人(不依附任何大众媒体),似乎都要寂寞而艰辛地坚持自己的事业,袁智聪的《音乐殖民地》办了十年又停止,搬到网络上做现在继续想做纸媒杂志,你觉得在台湾的乐评人情况如何?

答:我倒觉得未必非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寂寞而艰辛」的状态,弄得一张悲壮的臭脸,唯恐旁人闻不出你的革命纯度。各人为各自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付出代价,如此而已。闽南语有谚云:「欢喜做、甘愿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是觉得,当事情变得不好玩了,或者搞到必须为了「实践理想」而不断「自我剥削」,可能就是不妨歇一歇脚的时刻。

我非常敬佩袁智聪先生,《音乐殖民地》曾经隔海启蒙了我们一整代人,我们欠他很多个谢谢。然而我相信他也不会时时提醒自己是多么「寂寞艰辛」,而宁愿开开心心地做著这些的。


音乐、唱片行业被很多人说每况愈下,和娱乐市场不同的是,现在似乎越来越少人买唱片和有耐心听完一张专辑,作为乐评人,你觉得将来会否随著唱片行业的式微成为夕阳行业?

答:唱片业或许会式微,音乐制造业则不会,只是贩卖音乐的方式改变了。而不管在任何艺术领域,只要还有生意要做,市场品味的引导者和大小圈圈的意见领袖——评论家、记者、经纪人、媒体人、资深拥趸......,他们是永远都不会缺席的。

书的背面写著“献给父亲和母亲走过的年代”,你觉得父母对你今天从事的工作和整个人生,有多大的影响?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

答:父母的影响,当然是至为钜大。离开学校时,我曾以为自己会进入出版业,或许以翻译和编辑维生,打死也没想到会走上创业的道路,更没想到工作竟然老是跟音乐脱不了关系——我曾以为,个人兴趣一旦变成赖以维生的工作内容,将是最大的悲剧。这些年操练下来,悲剧倒还不至于,专心听音乐的时间愈来愈少,却是事实。总之,我可以说是莫名其妙地走上了当年父母亲走过的道路。

父母亲给了我们一对兄弟一个满载著书本和音乐的家,进进出出的朋友也不乏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创作者、最受景仰的文人、最富理想的文艺青年。我很早就不大会「怯场」,也比较能用平常心去看待所谓「艺文圈」或者「演艺圈」的种种,毕竟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多少也算「见过世面」吧。

父母亲几乎从不引导甚至暗示我们该读什么该听什么,他们对我们两兄弟的教育方式,精神上是更近乎「野放」的。父母亲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以大人对大人的口吻和孩子们说话,他们尽其所能提供我们「长见识」所需要的材料,然而又从未用自己的期待去强加在我们身上。也因为这样,我们兄弟俩必须学著为自己的选择负起完全的责任。这条路未必来得轻松,我却必须对父母选择这样的教养方式,郑重说声谢谢。

我和父母的关系还行,结婚后不住一块儿,但还是常常跟媳妇回去喫饭聊天儿,我们能聊的话题还不少。我很关注父亲的博客「亮轩笔记」,我认为他近年的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颇多精品,该有真正内行的编辑替他整理出版,他值得被更多青年读者认识。我和母亲偶尔会一块儿工作,我曾在她的电台节目担任单元来宾,也邀请过她来上自己的广播节目,聊得挺好。最近我们母子一齐在淡江大学主持了纪念李双泽的演唱会,活动相当成功,我们都很开心。


你是否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将来也从事和你相似的职业,多年后也可以继续写自己家客厅穿梭的记录历史事件的人群?

答:我还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下一代」呢。您好像比我的丈母娘还关心这个问题啊。


书里的许多文章,都仿佛时代画卷记录了台湾和世界的变迁,作为一位评论者,你希望社会未来会朝著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

答:这问题真真折杀人也。我只能学学曾子自问「为人谋而不忠乎」,希望自己揽下的事情千万别砸锅,别给人家添麻烦,能把自己搞定,便是功德无量。至于社会未来云云,该怎样就怎样吧,还轮得到我来「希望」么?


乐评人的生活,是否大部分都贡献给了唱片?例如旅行的时候要找宇宙塑料人,每次到境外带回最多的也是唱片,平时逛街去得最多的也是唱片店。

答:我真有这样的朋友,出国旅行只知道一头钻进唱片店里淘碟,什么风景都没心看,最后拉了一箱黑胶回来,骄其友朋、引以为乐。我自己从来不是这种人。年轻时初出国门,的确难免大惊小怪,大包小包买了一堆,回国看到账单方知肉痛。如今唱片买得少了,「收藏癖」的症状缓和多了,生命中除了唱片还有太多太多值得投入的事情,音乐可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却未必是佔用最多时间的部份,甚至未必是最重要的部份。


可以给我们推介一些平时你经常会去的唱片店、看演出的场所或者书店等和你生活有关的地点吗?(虽然去台北的机会甚少,但对于红楼等你书中提到的场所,也一直心生嚮往)。

答:买大陆书最常去诚品信义店的简体馆,买CD最常去诚品敦南店的音乐馆,买台湾书则常去师大路「政大书城」,因为折扣很漂亮。

我并不是时常看演出的人,去live house看表演,多半是为了工作。会去的不外乎河岸留言、海边的卡夫卡(平常是咖啡店,晚上间或有演出活动)、The Wall(这墙)、女巫店这几个地方。

事实上我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夜生活」的,收了工便回家,尽量早睡早起,晨起削水果煮咖啡生火做早餐,尽量不赖床——若是需要一份「台北文艺青年夜生活地图」,我是最糟糕的谘商对象。大家还是问问台湾众多博客主人,当有精彩万倍的答案。


做广播事业、做音乐网站和写书等众多工作,你觉得什么是自己最喜欢的?又有哪些工作是没尝试而很想做的?

答:做广播始终很自在,并不觉得累,也不大把它当成「工作」,没有那种严阵以待的压力,却总是很有成就感。

网站是「工作」,不可知的因素最多,牵扯的旁人也最多,所以压力最大,很难说时时刻刻都心悦诚服地「喜欢」,但总还是有许多好玩儿的事情可以做。

写作是一辈子的志向,心里知道还差得远,所以会战战兢兢地写下去。

没玩儿过而心嚮往之的事情倒是不少,像是一直想正正经经选几个帖来临,像是我能弹还可以的蓝调吉他却从没在人前跟别人合奏过,像是试著亲手为自己的文章画插图设计封面,像是某些长程旅行计画。

「没做过的工作」却不敢说,毕竟现下已经在做的工作都左支右绌了。

曾经幻想有朝一日可以担任专辑制作人,就像Jon Landau之于Bruce Springsteen那样,以毫无「音乐制作专业背景」的「素人」身份催生出Born To Run那样的钜制。也曾经幻想有朝一日还是会回到出版业,编出自己心目中真正「平衡而圆满」的书。但那都只是白日梦而已。


从书中的很多角度,都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良心”,或者说一种冷静的视角,从回忆中挖掘那些火热年代的片段,你觉得对于一位评论者而言,在写作时最重要的是什么?需要保持的底线是什么?

答:多谢抬举,「知识份子的良心」云云,实在愧不敢当,那该是萨伊德或苏珊宋妲才担待得起的词汇。

关于「写作时最重要的」,我也还在摸索,尚未悟道。关于「需要保持的底线」,倒是有几条个人原则,尽量不去违背:

一、避免不懂装懂。
二、少用最高级形容词。
三、文字以通顺为佳。

其他的原则或许还有,现在想到的就是这些。


接下来还有哪些可以透露的创作或合作计划吗?

答:希望个人的第二本书能够在2008年完工。我想这次尽量绕开「音乐」,做些不一样的内容,但实际该怎么办,还没有具体想法。

1995年曾经和一群同学合编《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选出1975至1993年的一百张经典华语专辑,影响颇大,绝版多年,始终有人呼籲重出。我们正在重新整理这个企划,希望在2008年能够完成该书的更新版本,将论述的时间延伸到二十一世纪。这是一桩大工程,家母也会参与制作。

「五四三音乐站 MUSIC543.com」将有大幅度的改版,希望能做出更有效率、更有弹性的社群介面,竭诚欢迎大陆的乐迷朋友们上来看看,给点儿建议。

其他还有很多计画,还得花时间慢慢琢磨。总地来说,2008该会是「大破大立」的一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