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勤奋与业绩——我所认识的郑千山(徐光璧)

(2007-12-28 15:13:55)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随笔


勤 奋 与 业绩

——我所认识的郑千山

◇   徐光璧


郑千山是一位资深的报人,是云南著名的中青年文化学者、作家和诗人。

我今年84岁了,和郑千山不是同龄人,但我们是难得的忘年之交。我认识郑千山完全出于偶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从西南军区复员来到昆明并于1951年考取中学教师,以后在昆明上大学……对云南的文教界我是有所认识的。十年前,我在《春城晚报》上看到用“郑千山”这个陌生名字不断地发表文章、诗歌,质量很高,时间一长,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很想知道此人是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吗?某天,我给晚报送稿件去,在编辑室里,我见到一个仪表堂堂的年轻人,向其打听郑千山时,对方笑笑对我说:“我就是!”我立即感到惊讶,我连说:“就是你?你竟这么年轻!”在闲谈中,千山说,他母亲和我是同乡,其外公同我在一所大学里共事,这一下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我在以后与他的接触中知道,他是湖南岳阳人,在昆明出生,他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父母是知识分子。他从小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独自思考问题。上世纪80年代,因社会上有重理轻文的倾向,在父母的一再坚持下,他没能读上自己所心仪的文科专业,被迫上了昆明医学院。在医学院,他并未放弃自己的追求,在辛苦、繁忙的学习之余,他博览群书并拿起了文学创作的笔,他发起组织文学社、创办社团刊物……五年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化名著,哲学的、宗教的、历史的、文学的……释迦牟尼、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契诃夫、萨特、鲁迅、郁达夫、萧红、茅盾、巴金等等走进了他的精神天空,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加上开拓的视野,再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不断积累,他具备了良好的中西文化功底,这为他将来在文化领域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他开始在校内外刊物和报纸上发表作品,他创作的诗歌成为了那个时代诗歌运动的一部分,他个人也成为了昆明大学校园文学社团的积极组织者和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他毕业分配到一家医院做了一位临床医生,但他的梦想依旧在持续。

1992年底,做了几年医生后,他终于效学先贤鲁迅、郭沫若等弃医从文,放下手术刀,拿起了笔杆——他考入《春城晚报》当上记者和副刊编辑,由于个人兴趣和职业原因,他写了很多有见解、立论新颖、抒展自己观感的文章,文笔精练纵横,信笔挥洒,触类旁通,几年下来,他的文章产生了影响力,他从一个医生转变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云南文坛又诞生了一位有实力的青年作家!

我为千山的努力与成功不断有新作面市而感到由衷地高兴与祝贺,15年编辑生涯,他写作出版了13部著作(其中一本20万字的人物传记已写成,尚未面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荣获了中国国家出版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云南社科成果奖三等奖、首届网络诗歌大赛最佳文学评论奖等等50余项奖励,可谓硕果累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书的出版,还只是千山的“副产品”,由此可见,千山惜时如金,头脑清醒,目光敏锐,精力充沛、遇事果断,工作效率高,前途未可限量!窃以为,郑千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坛奇才,生活为他创造了广阔的翱翔的天空——这些年,他还组织创办了云南省传统蒙学研究会,主办了中国第一家国学讲坛“云南国学讲坛”,主讲了“曾国藩与《曾国藩家书》”、“佛教与现代心理学”等文化讲座,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遗余力……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生活本身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肥沃土壤,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文化学者、知名作家,他热爱生活、拥抱生活,乐于助人,长期扎根于现实生活中,感情丰富,他写出来的作品,使人看了有现实感和亲切感。我因年迈,写东西不够细致,他多次为我改诗,往往点石成金,使我敬佩,如我在写《春城吟雪》两首诗中,他将我最后一句改成“翘首迎朝阳”,这不仅切合原诗内涵,也给人以启迪,在严寒过后,就是明媚春天——春暖花开给人以欣慰、振奋,产生新的希望。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日趋丰富,他信手拈来就是妙文,如他写的《关于高俅》一文,文学简练又幽默、讽刺,含义深刻,不知那些利令智昏、渎职犯罪或玩忽职守、不称职的干部看后,是否也会汗颜呢?……我再举一例,说明千山写的文章寓意深刻,他写的散文《一坛冬菜》,说的是一个从台湾来的老妪,40多年前,她在昆明市小西门吃过一种冬菜面条,感到特别好吃,如今游子回乡,老店仍在,那种冬菜面仍在,他希望买点带走,年轻的老板娘表示不卖,但当得知老妪要买冬菜带回台湾去时,立即送她一坛,不收分文。这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的骨肉感情,读来令人深思感动;再如千山为了写好一篇文章,知难而上,他写《琐记卢公馆》一文,说的是昆明翠湖东北边的那栋法国式的小洋房,现在也许门可罗雀,可在50多年前,这栋小洋房却是众人瞩目的地方,当时千山还未出生,如何再现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风貌,必须花大力气,查阅大量的史料或走访有关知情者的长辈。当年云南解放前夕,国民党两个军驻在昆明近郊国民党要员张群亲莅五华山,企图在云南负隅顽抗,而解放大军还在数百里外,在形势所逼,紧急关头,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将五星红旗插在五华山上,情景惊心动魄,千山硬是把这篇文章写好了,实非易事。

郑千山的人生价值是远大的,他勤奋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他走的路是成功的,他不懈的付出是艰辛的,他的收获是必然的,他努力追求事业的履迹,是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2007年12月26日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刊《云南老年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