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C部36-2
陶学士醉写《春光好》
陶谷,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邠县)人。本姓唐,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而改姓陶。历任慈、绛、澧三州刺史,自号鹿门先生。他是美食家、品茗大师、著名词人、诗人、还是个大色鬼。
一曰“美食家”。史载陶谷访问过“十国”,著有《清异录》,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相关内容和注解。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有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约三分之一的内容。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惟一较为齐全的食单。
所以他走一国必然要吃一国。有一次,陶谷奉后周朝廷派遣出使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在今浙江、江苏西南和福建东北部一带),吴越国的忠懿王设宴招待他。因为陶谷喜欢吃螃蟹,所以忠懿王命人在宴席上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螃蟹,从大到小,自蝤蛑(一种海螃蟹)至蟛蚏(一种小螃蟹),一共摆了十几种。陶谷见状,笑着说:“这可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后来,“一蟹不如一蟹”就成了成语,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四曰“品茶大师”。陶谷还是个品茶大师,史载他分了三个重阶段时期访问过“十国”,三个时期分别是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和刑部尚书。作为一名外交家,脸皮要厚,那是理所当然,但陶谷的厚却是一种另类。他因有美食爱好,所以走一国必然要吃一国,如果这个国家的食物不中口味,那他的外交谈判总会失败。,其中的《荈茗录》涉及到茶的内容有18条,分别讲了中国东南西北中各地区的代表性茶叶,包括茶的附属品,如茶膏、茶匠等等。
陶谷懂茶。他曾娶了他仇敌宋代的党太尉的妾辟寒为妾。一日大雪,陶谷命辟寒取雪水烹茶,问辟寒:“党家有此景否?”辟寒答曰:“彼粗人,安识此景?但能于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羹美酒耳。”
辟寒巧妙地讽刺了陶谷,但他心里却兴奋得很,“党如茶,乃否茶。彼非茶,乃明茶。”意为陶谷夸辟寒如茶叶,所以不了解自己。他自己并非茶叶,却很了解茶叶。
陶谷是在后周北宋之交,“文翰为一时之冠”。与赵匡胤同为一代明君周世宗的得力干才,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公元960年,身为武将的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周恭帝禅位大礼时,赵匡胤却忘了准备禅位诏书。在这个难堪的节骨眼上,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袖中抽出早准备好的诏书呈了上去,大典顺利进行。虽然,陶谷替赵匡胤轻松化解了禅位“危机”,但赵匡胤却认为陶谷不可重用,一直只让他做翰林学士承旨。后来陶谷想做更大的官时,赵匡胤就故意说:我怎么听说翰林们起草文书,都是把前人的旧作拿来,置换几个词句,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而已,这种事有何难?又有何贡献可言?!”成语“依样画葫芦”来历于此。
陶谷本想要官,不想官没讨来,却要来了“依样画葫芦”的讥笑,一肚子委屈、怨恨无处发泄,于是就在玉堂之壁书下一首诗:“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太祖益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
其实,陶谷确实很有才,如他的《妒花歌》,十分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娇妻的媚态: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
当然,赵匡胤不用他,还因为陶谷很“好色”。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派翰林学士陶谷从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出使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市),南唐派升州(今南京市)太守韩熙载招待陶谷,甚是尽礼。不知不觉过了两个月,陶谷仍未见到南唐后主李煜,时光已至深秋,陶谷来到驿舍一个亭子里游逛,在亭壁上题写十二个字:“西川犬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一说为“川中狗百姓眼虎扑儿公厨饭。”)不们都不解其意。韩熙载把这十二个字抄给南唐丞相宋齐丘(一作齐邱),宋齐丘一看,解释道:“这是一个字谜,‘西川犬’,是蜀犬,即‘独’(独)字;‘百姓眼’,是民目,即‘眠’字;‘马包儿’,是爪子,即‘孤’字;‘御厨饭’,是官食,即‘馆’字。这十二个字暗含‘独眠孤馆’啦。”
当时南唐国力弱小,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面前出言不逊。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派金陵名妓秦弱兰扮做驿吏之女以诱之。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见到温婉美丽的秦弱兰之后,不禁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她,甚至想娶秦弱兰为妻。陶谷为秦弱兰题词《风光好》,词云:
好姻缘,恶姻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不日,后主设宴招待陶谷,陶谷又摆出正人君子派头。后主令秦弱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谷所赠《春光好》。陶谷顿时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当天就灰溜溜地回了国。
然而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陶谷悻悻不乐的回到东京汴梁后,发现自己的作品《春光好》在开封的流行程度丝毫不亚于南京,几乎是街头巷尾人人传唱,回朝交旨时宫中的宦官宫女甚至柴荣本人也哼哼两声,原因是李煜派间谍抢在陶谷前面在汴梁城传唱。
柴荣本来很满意陶谷的出差成绩,打算给他升官,但是了解实情的丞相范质强烈反对,说陶谷这个人道貌岸然行为不端。再加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柴荣终究听到了一些闲言闲语,但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也不好严厉处分陶谷,只是从此把他冷落到一边了。
后来明人杂剧里有一出《陶学士醉写春光好》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故事不见于《宋史》,见于《南唐近事》和《玉壶清话》)铺衍而成的。
这个外交上的丑闻却非常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届人士所欣赏,明朝的才子唐伯虎据此典故画了一幅《陶谷赠词图》,图上还附有这样一首诗:
一宿因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
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