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嗟余听鼓
嗟余听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18
  • 关注人气:2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湮没无闻的民族英雄谢枋得(一)

(2009-09-22 17:26:25)
标签:

风流子

民族英雄

词律

礼兵

谢枋得

兴国

分类: 词牌名及其背后的故事

湮没无闻的民族英雄谢枋得(一)
                    迟来的荣耀
              --兼析词牌名《风流子》
   湮没无闻的民族英雄谢枋得(一) 公元1456年9月(景泰七年),在土木堡之战后被扶上皇帝宝座的明代宗朱祁钰,在太庙隆重地为南宋末年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忠臣义士文天祥、谢枋得进行赐予谥号的仪式,文天祥赐“忠烈”封号,谢枋得赐“文节”封号。
   虽然时隔了160多年,王朝更替了三代,但由最高统治者--皇帝赐予的光荣称号毕竟还是姗姗而来,如果他们泉下有知,也会高兴得跳起来的。这真是应了那句百姓说的“生前哀寂,死后哀荣”。当然,明朝皇帝为文天祥、谢枋得赐谥号,其目的是为了让全国人们知道做忠臣义士,就会流芳千古,鼓励大明百姓忠于他这个来路不正的皇帝。但客观上使文天祥、谢枋得这两座民族英雄的丰碑得以树立。
   现在我们提起文天祥,中国人都会竖起大拇子:“民族英雄,顶呱呱!”但与文天祥一同被明朝明代宗朱祁钰赐予谥号的谢枋得却知之者甚少,甚至湮没无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同时被授予荣誉的两人,在700多年后的今天有着天壤之别呢?
    我想,一是两人的死亡方式不一样。文天祥坐着囚车,风光无限地从容就义于元大都的菜市口。谢枋得却只是静静地躺在大都的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进行悲壮的绝食行动,自己把自己活活饿死。他们一个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一个冷冷清清,惨寂凄凉。二是两人的职务高低不同。文天祥是南宋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调配全国兵马。谢枋得仅仅是个江东提刑官兼信州知州,相当于江东地区司令员兼信州市市长。他们一个朝廷重臣,一个地方官员,不是一个级别的,当然死后的待遇也会不一样。要知道,中国是个官本位很严重的国家。没当官的人,即使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抑或富甲天下,是照样不能算成功人士的。三是两个人的业绩不一样。文天祥在南宋危难之际,毁家纾难,多次起兵勤王,屡败屡战。又有从元兵逃脱,再次起兵勤王的传奇经历,被南宋军民视为精神支柱。最后兵败崖山,跳海自杀未遂,二次被俘,最后英勇就义。谢枋得虽也义无反顾地赴国难,带兵抗元,但他没有文天祥的军事才能,交友不慎,把表面慷慨激昂、高谈阔论的吕师夔因为知己。谁知这个吕师夔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利用谢枋得对他的信任,在信州前线,临阵倒戈,投降了元朝。这件事,谢枋得一辈子都没能原谅自己。他们一个充满正义感,一个却充满负罪感。
    湮没无闻的民族英雄谢枋得(一) 下面就让我慢慢来说一说谢枋得这个人一生不平凡的际遇,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后世不怎么看重他了。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宜,小名钟,小字君和,号叠山,江西弋阳新政乡儒林里人。关于谢枋得为何号“叠山”,后人有两种说法,但都要从他谪居兴国军说起。
  一种说法是谢枋得被贬,谪居在兴国军的叠山,谢枋得就以此为号。另一种说法是谢枋得十分崇敬苏轼,早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居住,过着极其艰苦淡泊的生活,境况和谢枋得非常相似。对苏轼在兴国军写的“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非常推崇,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苏轼还有这种洒脱的风度,于是谢枋得取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模仿苏轼,也为自已的读书堂写了一块“叠山”二字的匾额,并从此自号“叠山”,而人们也因此尊称他为“叠山先生”。苏东坡诗中有“溪上青山三百叠”,故号叠山。而离兴国军不远的长江北岸则是黄州。
    谢枋得长相实在不敢恭维,史书上说他“长相奇异,其左目重瞳,脑壳隆起,大口长髯,而身高则不足五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书却读得很好。史书记载他读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天才。同时,还把他描叙成一个典型的士大夫,说他“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仁。”又说他“天资严厉,雅负奇气,风岸孤峭,不能与世轩轾”,是位才子外加“性情中人”。
    谢枋得的确是“性情中人”。1256年(宝祐四年),30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年进士,名列第一,文天祥则排名第五。但他在考进士的文章里,斥责宦官董宋臣和汉奸丁大全,攻击他们选拔的所谓人才多出自官宦之家,结果第一名的资格被取消,屈抑二甲第一名,这个名次最高只能授予司户参军一类的职务,大概相当于现在县里的科级干部。谢枋得对自己的才能相当自负,当即走人。就像如今许多地方的考生一样,没有考上理想的名牌大学,就复读一年再考,直到考上理想的大学为止。
    第二年,谢枋得参加兼经科考试。这次他学乖了,老老实实做文章,也不攻击任何人,很顺利被朝廷录取为进士,被授予福建建宁府教授(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本来建宁府距弋阳并不算远,中间只隔一座武夷山脉,但由于某种原因,谢枋得这次又没有赴任。
   1258年2月,蒙古人兵分三路,大举攻宋。次年9月,忽必烈督军围鄂州,而又分兵进攻江西的临江和瑞州,游骑袭扰隆兴(今南昌)。这时江西的难民不断涌向江东地区,信州弋阳首当其中。闲居在山村的谢枋得挺身而出,短期内迅速拉起了有2000民兵的队伍。他的妻子李氏是当时饶州安仁县东隅儒士李梅山的女儿,通诗词、会书法。在关键时刻,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壮举,毅然将家产妆奁资助军费。当年 11月,朝廷任命抗金宿将赵葵为江东西宣抚使,命他节制调遣饶、信、袁、临江、抚、吉、隆兴各州府的官军、民兵,便辟请谢枋得干办公事,并拔给一批军粮和十万贯楮币。谢枋得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共招募民兵10000多人。赵葵报请朝廷批准,封谢枋得为礼兵部架阁。

    1264 年9月,江南东路漕司(宋朝转运司的简称,又称漕台)要在宣城和建康举行乡试,谢谢枋得因曾获建宁府教授的资格,由考生变成了考官,任建康府主考官,并由出考题。这次他的“性情”又显露出来了,他琢磨了几天,考题竟然是“权奸误国,必忘赵氏。”在考生的对策试题中,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要求作答,这就是著名的“江东十问”。
     湮没无闻的民族英雄谢枋得(一) 考试结束后,江南东路转运使陆景思立即派人将试题原件上送一份给贾似道。当权的奸相贾似道如何能忍下这口鸟气?勃然大怒,立即指使亲信向皇帝弹劾他。10月15日理宗下诏削去枋得礼兵部架阁的官衔,发配到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去接受思想劳动改造。三年后,皇帝老儿想起了谢枋得这个人,就解除了对他的处分,仍旧让他到朝廷任职。但不知什么原因,谢枋得却没有到任。照旧住在老家,与几个朋友谈天说地,议论时政。可惜,这种平静的日子,很快就被蒙古军的铁蹄所打破。以忠义自任的谢枋得坐不住了,马上在家乡组织民众,开始了他艰难困苦的勤王之路,并写下了慷慨悲壮的《风流子》,即《骊山词》:
    三郎年少客,风流梦,绣岭记瑶环。想娇汗生春,海棠睡暖,笑波凝媚,荔子浆寒。奈春好,曲江人不见,偃月事无端。羯鼓三声,打开蜀道,霓裳一曲,舞破潼关。   马嵬西去路,恁牵愁不断,泪满青山。空有香囊遗恨,钿盒偷传。叹玉笛声沉,楼头月下,金钗信杳,天上人间。几度秋风渭水,落叶长安。
    《风流子》本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内家娇》。刘良《文选》注:“风流,言其风美之声流于天下。子者,男子之通称也。”南北朝之梁朝范静的妻子有诗云:“托意风流子,离情肯自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云:“唐朝首都长安城里有一个著名的平康坊,是妓女最集中的地方。京都的纨绔子弟,玩鹰遛狗之辈经常在这里聚会,更加使它出名的是每年新考中的进士,也成群结队,与妓女狎昵,每次都是通宵达旦地狂欢。文人雅士有的用粉红色的名贵笺纸吟诗联句,有的填词作赋,各领风骚。那场面,用宋丹丹的话来说叫‘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当时的人都认为平康坊是风流薮泽。”可见当时所谓“风流”的含义。《花间集》载孙光宪此调三首,似为联章体,其次首词意尤合调名。此调在唐时为单调小令,宋为慢词,二者迥异,嬗递之迹难考。小令体,《词律》卷二、《词谱》卷二皆列孙光宪所作(楼倚长衢欲暮),单调,三十四字,八句六仄韵。慢词体,周邦彦《清真集》、吴文英《梦窗词稿》入黄种商(大石调)。《词律》列张耒所作,《词谱》以周邦彦所作(枫林凋晚叶)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字,上片十二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另列别体七种,字句用韵略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