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嗟余听鼓
嗟余听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18
  • 关注人气:2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尼姑年芳二八  陈妙常空门偷情

(2007-12-18 10:23:41)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词牌名及其背后的故事
 

小尼姑年芳二八  陈妙常空门偷情

               ----词牌名《杨柳枝》的来历

    襄王梦里雨云期。两心知。子羔无意恋琼姬。漫心痴。    吾心恰似絮沾泥。不狂飞。任把杨枝作柳枝。枉挨尸。

    这首《杨柳枝》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美女尼姑陈妙常被师傅囚禁后写给情郎潘法成的。潘法成想方设法半夜翻墙与陈妙常幽会,最后在好友临江县令张孝祥的帮助下终成眷属。

    据唐白居易在写《杨柳枝》诗时的解释:“《杨柳枝》,是洛下新声,象‘听取新翻杨柳枝’就是很典型的。”薛能在诗的序言中说:“令部伎作杨柳枝健舞,又重新创作新的曲调。其诗云‘试踏吹声作唱声’是也。大概是乐府横吹曲子,有《折杨柳》名。这里则是借旧曲曲名,另创新声。后来就作为唐教坊曲。”故《杨柳枝》的词牌名取于此。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淮西人。相传他曾在建康留守席上,与抗金名将张浚谈北伐事,即席赋《六州歌头》词: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殊泗上,泫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茄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当时张浚的抗金北伐军在符离溃败,南宋统治集团又重新走向妥协投降的道路。张孝祥的这首词在急促的节拍中传达出奔迸的激情,并通过关塞苍茫、名王霄猎、壮士抚剑悲慨、中原遗老南望等一幕幕鲜明的场景,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张浚当时正招集山东、两淮忠义之士于建康,上书反对议和,所以当张孝祥即席赋出此词时,张浚有感于怀,为之罢席。

       http://www.todayinhistory.com.cn/up_files/image/2007-2-19/pic_6118.jpg 陈妙常空门偷情" />

                张孝祥 泾川帖

    张孝祥和张元干是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他常自比苏轼,有《念奴娇》词为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春色。玉鉴琼田千万倾,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陈妙常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家本来就是临江的官宦之家,只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空门多暇。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诗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十五六岁以后突然容光焕发,秀艳照人,穿着宽袍大袖的袈裟,就象仙女下凡,令人目眩神迷。

    陈妙常的空门偷情与南宋初年的大名士张孝祥颇有关系,也可以说是张孝祥成就了这段美妙姻缘。

    张孝祥是宋高宗二十四年中进士,随被御点为状元。当年奉派出任临江县令,一路溯江而上,到达临江县境的青石镇舍舟登陆,夜宿镇外山麓的女贞庵中,准备歇息两天,然后走马上任。

    唐宋的时候,佛教在中国盛行,寺庙庵刹遍及全国各地,大多备有洁净雅室,以供远道而来的香客住宿祈梦,和尚庙里可住女客,尼姑庵内也可供男客过夜。久而久之,通衢大道附近的寺庙庵刹,大都肩负着为旅客服务的任务,和今天风景名胜地区的观光饭店,没有多大区别。

    正是初秋季节,入夜月白风清,张孝祥步月花间,忽闻琴声铮铮琮琮,循声走去,转过假山丛树,不觉眼前一亮,月下见一妙龄女尼正在焚香弹琴,眉目如画,姿态秀逸,酷似瑶池仙子,心有所感,于是朗吟一词:

    误入蓬莱仙洞里,松荫禅房睹婵娟,花样年华最堪怜;瑶琴横几上,妙手拂心弦。    云锁洞房归去晚,月华冷气侵高堂,觉来犹自惜余香;有心归洛浦,无计到巫山。

    正在月下抚琴的尼姑陈妙常,薄暮时分曾经与张孝祥打过照面,只知他是名士型的人物。张孝祥也不便透露他就是新任县令的身份。无论如何,陈妙常心想,匆匆一面,岂可便以艳句撩人,当即口占一首《杨柳枝》词,边弹边唱:

    清净堂前不卷帘,景幽然;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    独坐黄昏谁是伴,一炉烟,闲来月下理琴弦,小神仙。

    张孝祥碰了一个软钉子,自然不便相强,他可是饱读诗书,深明礼义的。更何况此地又是自己即将上任的地方,怎么能放荡不羁而贻笑大方呢?于是急急抽身而退,第二天早晨就前往县城履新。然而当稍得暇逸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想起女贞庵中的妙龄女尼来。

    恰好昔日的同窗好友潘法成(字必正)游学来到临江县,故人相见,把臂言欢,剪烛西窗,促膝夜谈。忽然话题一转,谈到青石镇女贞庵中的妙龄女尼姑来。张孝祥大叹“人在官中,身不由己”的苦水,潘法成则听得心旌摇曳,决心完成老友无法了却的心愿,于是第二天就住进了女贞庵中。

    潘法成认为女儿家削发为尼,妙龄女郎长伴青灯古佛,总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再不然就是遭遇到巨大的打击或痛苦的折磨;否则好端端的何不穿红戴绿,涂脂抹粉,享受女性黛绿的年华,以及恋爱嫁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迎接充实而幸福的人生呢?于是,潘法成就问陈妙常:“人言,非经大难,不入空门,姑娘才貌才人,何事看破红尘。”

陈妙常答道:“人思病时,尘心自减;人想死时,道念自生。皈依佛门,乃获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经过大难呢?”

    这潘法成泡MM的手段要比张孝祥高明得多,先行若无其事地接近伊人,再行设身处地与伊人倾谈心曲,然后再以才情逐步敲开伊人的心扉。

    一日晨起,潘法成兴致勃勃地踱往东厢去找妙常女尼,说是夜来填了一阙《杨柳枝》,烦请斧正。陈妙常接过松花笺一看:

    旁观仙子过柔屋,惊人目。星冠珠履逍遥服,能装束。   弄玉仪容琼姬态,倾城国;淡装全无半点俗,前山玉。

    这词一半写佛地,一半形容人物,用辞典雅,字迹秀逸。陈妙常十分欣赏,从此也就对这潘公子多了一份好感。两人开始经常谈诗论文,奕棋品茗,彼此也就快速地熟捻了起来。

熟就不拘常理了,潘法成也就能够经常登堂入室,进入陈妙常的禅房。一次,潘必成借故又来陈妙常禅房探访,恰巧陈妙常诵经未归。他蹑足而入,左右巡看,贴壁的床榻边立着一个矮桌,上面堆着几本书。他的目光梭巡在书丛间,不外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大乘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等。忽然他发现夹在一部经书中一幅花笺的一阙艳词:

     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潘法成看后,大大地出乎意料之外,闭目冥想,一幅松风夜静、青灯明灭的深宵画面,展现在眼前:空帏孤衾,辗转反侧,青春的胴体,翻腾于无尽的苍茫里,那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妙龄艳尼陈妙常吗?还以为她的情感防线,是何等的坚实而难以突破呢?原来却是如此!于是展纸濡毫,也填词一阙:

    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    冠上星移北斗,案头经诵南华,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

    填完这首词后,潘法成把它放在陈妙常的案头。陈妙常看后,埋怨潘法成枉读四书五经,不该逾越礼法而填写淫词!潘法成便单刀直入地讽刺道:“出家人都‘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了,读书人难道就不许问问‘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吗?”陈妙常顿时羞红满面,低头忸怩道:“你怎么偷窥他人词稿!”但既然秘密被戳穿,陈妙常的心理防线马上崩溃,从此两人约会更加频繁。潘法成乘机蹈隙,于是一举攻占了爱的城堡,这位貌若天仙的美貌女尼,就成了潘法成的俘虏。不只是投怀送抱,而且夜夜缠绵于禅榻,在阵阵梵音寺钟声中,把修身养性的地方,成了谈情作爱的场所。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陈妙常与潘法成的隐情被师傅发现了。为阻隔他俩见面,这个老尼姑把陈妙常关起来,并将潘法成赶出女贞庵。为表明自己的心意,陈妙常填了一阙文章开头所写的《杨柳枝》,托人偷偷送给潘法成。但潘法成根本就没有机会再接近陈妙常。陈妙常却以为潘法成变心了,于是又填了一阙《杨柳枝》:

    昨宵肠断黄昏约。人寂寞。洞房独对灯花落。无归著。     纱窗几阵东风恶。罗衣薄。今宵何事青鸾邈。肌如削。

    潘法成心急如焚,终于在女贞庵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晚逾墙与陈妙常幽会。

    神女下巫山,云情雨意浓,几度春风过后,陈妙常已是珠胎暗结。一日,潘法成见陈妙常愁容满面,珠泪盈盈,并从袖中掬出一幅彩笺递了过来,是一阙《临江仙》:

    眉似云开初月,纤纤一搦腰肢,与君相识未多时,不知因甚裙带短些儿。    见茶饭不飨常似病,终朝如醉如痴,此情尤恐外人知,转将心腹事,报与粉郎知。

    潘法成看罢。不禁大吃一惊,当天便赶往临江县城,准备到药铺配一帖堕胎药,先解决目前的困境,以免当众丢人出丑。继而一想,即便解决了眼前的难题,终究不是一劳永逸之计,为了釜底抽薪,决定与老友张孝祥商议之后再作计较。潘法成见了张孝祥后,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务请老友设法成全。

    张孝祥哈哈大笑,说道:“此事不难办啊,你可以捏造一张状纸,到县衙里说你与陈妙常自幼指腹为婚,后因战乱离散,而今幸得重逢,诉请完婚,我来帮你处理。”潘法成欢天喜地地回到女贞庵,向陈妙常说明了一切,陈妙常经过一夜的思考,终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随着潘郎来到县衙,呈上了状纸:“女贞庵道观女尼姑陈妙常,我母亲陈谷英在世时,将我与与潘必正指腹为婚。现在有原来割裂的旧衣裳和字据为证。后来,因为战乱离散,双方都没有音信。承蒙上天眷顾,让我们偶然相遇,有如乐昌公主的破镜重圆。因为我已经遁入空门,所以不敢擅自还俗。现在,我找到了我的夫君,请县长大人允许我还俗。”

   谁知堂上县长突然厉声喝道:“卷帘抬头!”衙役们连忙卷起窗帘,陈妙常只得缓缓地抬起头来。只听县长又说:“你曾说:‘清净堂前不卷帘’,如今却为何事告到官里。”陈妙常一听堂上言出有因,刹那间吓得魂不附体,心想此刻落到旧日冤家之手,这可如何得了。于是胆战心惊地填了一阙《摊破浣溪沙》作为回话:

    寂寂云堂斗帐闲。炉香消尽爇沈烟。烘却布衾图睡暖,转生寒。    霏霏细雨穿窗湿,飒飒西风透枕珊。此际道心禁不得,故思凡。

     看了这首词,张孝祥也就不再为难他们,立即提笔判道:

    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浊之源,守不住炼药丹炉;动者静之机,熬不过凡情欲火。大都未撞着知音,多半属前生注定。抛弃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罗裳;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

    张孝祥通情达礼,法外施仁,即令陈妙常还俗,凑成一对美满姻缘。陈妙常满面含羞填了一阙《鹧鸪天》:

    相堂潭潭数十重。入门马上气如虹。俨然端坐黄堂上,忧国忧民俯仰中。    蒙下顾,谢姑容。仙禽从此脱樊笼。当初只说常清净,羞对先生满面红。

     后有人戏作一诗以记这事:

     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

     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

     潘法成与陈妙常婚后,张孝祥举潘贤良方正,除授苏州府吴江县尹。后官至礼部侍郎。陈妙常生一男一女。夫妻衣锦荣归,享天年而终。

         http://www.ode.cn/up_files/image/2006-10-29/13987141.jpg 陈妙常空门偷情" />

                             张孝祥 柴沟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