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红楼梦》作者:吴梅村
(2012-04-30 22:15:17)
标签:
转载 |
《红楼梦》作者新探
傅波
钟长山
按:本文以《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和“脂批”等原始资料为基本依托,辅之以考证,认为明末清初学界魁首吴梅村应是《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江南才子严绳孙应是《红楼梦》的增删者“曹雪芹”本文进而推定“脂砚斋”实名应是尤侗、“畸笏叟”实名应是秦松龄、“立松轩”的实名应是纳兰明珠的次子揆叙。《红楼梦》的创作、增删、评批均出自阅历丰富的大文学家之手。至于被胡适及后来的主流红学家们反复考证的,与敦诚、敦敏有诗文往来的,只活了40岁的穷困书生——北京曹雪芹只是与《红楼梦》增删者的曹雪芹同名同姓而已,与《红楼梦》并无任何关系,与曹寅家族也无任何关系,把“红学”当成“曹学”研究8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在成书时间判定上,本文认为曹雪芹故于壬午,应为康熙时期的壬午年(1702年),而非乾隆时期的壬午年(1762年),这一突破使很多红学方面的研究难题迎刃而解。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两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不断被提出,不断被考证,好象是已经解决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原因是《红楼梦》是一部因政治倾向明显而隐去作者真实姓名的小说,加之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创作过程的资料十分罕见,这给研究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当前普遍的说法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此说从胡适先生考证开始,始终占主导地位。
80多年来,主流红学家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研究那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突然被发现并走红的、与敦诚、敦敏有诗文往来的寒酸小诗人曹雪芹(此人与《红楼梦》增删者的曹雪芹是生活在不同年代同名同姓的两个人,我们称此人为北京曹雪芹),但是到目前为止,连一些基础性命题都不能自圆其说,老是在曹寅家族问题上绕来绕去。至于北京曹雪芹与《红楼梦》这部巨著的关系的研究方面,更无半点进展。现在应当是走出《红楼梦》作者研究历史误区的时候了,提出如下观点,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为《红楼梦》的整理者和增删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曹雪芹绝不是《红楼梦》的原创作者。这在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书中和序中都有明示。
“(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1)”这段话已明确指出曹雪芹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现存最早的甲戌本并没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其他有序文的抄本也否认了曹雪芹是这部书的作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菊月梦觉主人作抄本八十回序中说:“说梦者谁?或言彼,或云此”,认为作者并没有确定。戚蓼生序、舒元炜序都同样没有提到曹雪芹是作者(2)。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的刻本的序文中也只是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3)而已。可见《红楼梦》从开始流传时起,都不曾说曹雪芹为《红楼梦》的作者。
从批书人的批语、评语中也可以证明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甲戌抄本第一回:“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句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请注意这里是“雪芹旧有《风月宝鉴》”是“有”不是“著”,曹雪芹正是在《风月宝鉴》的稿本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
甲戌本十三回后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两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之”。“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本是《红楼梦》稿本原文所叙,现在所见各抄本中均被改为秦可卿因得了水亏火旺病而死,显然是曹雪芹所删改。此条也是“作者”与“芹溪”并列,可见“作者”与“芹溪”非一人也。
曹雪芹做了大量的增删《红楼梦》的工作,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狱神庙茜雪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卫若兰射圃”、“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等章节,至今不见于《红楼梦》各种版本,而只有提纲见于脂批的有关文字。曹雪芹在增删中揉进了康熙朝的政治事件和若干好友的经历(如纳兰明珠家和曹寅家的事,贾宝玉有纳兰性德和曹寅的影子)。所以使同时期的批书人看到了活脱脱的身边人物形象,才有“树倒猢狲散之句今犹在耳”。“三十年前事见于三十年后”、“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倒卷帘法,实写幼年往事”,“有是事,有是人”,“实在有的”,“真有其事”等批语,由于曹雪芹将自已身边的事融入《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去了,故批书人可以特指出某某事。裕瑞《枣窗闲笔》的记载就认为雪芹是一位增删者;“旧闻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及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4)。
从百二十回本同八十回本比较中,也可以看出《红楼梦》并不是曹雪芹所著。现在发现的各种脂批版本虽然都不超过八十回,但是脂砚确实看过八十回以后的文稿,并了解其中的情节。在他的批语中提供出许多后三十回的伏线。从这些伏线中,我们可以知道曹雪芹准备修改《红楼梦》原稿后三十回中故事情节的脉络。许多伏线所提示的情节与程甲本后四十回的内容完全不同。脂砚这些伏线的意见是提示曹雪芹进行再创作的思路,可惜雪芹早逝,该按伏线改写的没改写过来。这就说明脂砚与雪芹批改《红楼梦》时,已有一部原书稿,根据脂批认定,这部《红楼梦》原稿为一百一十回。
我们从《红楼梦》文本中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删改原著的痕迹。从庚辰本脂评《石头记》可以发现原著曾写凤姐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巧姐儿”,小的叫“大姐儿”。曹雪芹改写成凤姐只有一个女儿叫大姐,后来按刘姥姥的意见改名为“巧姐儿”。当时雪芹在增删中忘记照应前面,所以在庚辰本中第二十七回、二十九回的文字未改,直到戚本时代才被改掉,故出现巧姐年龄时大时小这一问题。程、高的整理、校正并没有完全抹去原著的痕迹。还有如第三回中贾母曾把自已的一个二等丫头鹦哥给了黛玉。在第七回中从雪雁口中知道鹦哥已更名为紫鹃。但是到后四十回中紫鹃之外又出现一个鹦哥,也是贾母二等丫头。这些都证明雪芹对《红楼梦》原著进行人物方面的删节合并,在前八十回中有的删掉了,有的没有彻底删掉,而后四十回雪芹没有做过增删,故保留了原著的面貌。同时也出现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不统一的状况。可见,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增删者,并非原创作者。
二、明末清初学界魁首吴梅村才是《红楼梦》原创作者
吴梅村临终时留有遗嘱:“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5)。一位明未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为何在临终前说这些话呢?可能是因为吴梅村是做过明清两朝官的人,自认有愧明朝,直到死一直悲痛至深。但“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做墓碑,这一超乎寻常的作法。难道只是因一仆事二主的忏悔所至吗?是否还存在着某种暗示呢?”
《红楼梦》是一部以言情为表象,暗寓明显政治倾向的小说,(6)从其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创作动机来看,作者应当是一位明朝遗老、官宦名人、文学大家。从《红楼梦》空空道人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与石头的对话中,可知“石头”就是《石头记》的作者,后《石头记》“因毫不干涉时世”,改为《情憎录》,都与梅村遗嘱“圆石”、“僧装”相合。
《红楼梦》第一回有一条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开篇偈语是全书第一创作主题。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首句“无材可去补苍天”七个字旁边,便添有一句批语:“书之本旨”。又在第二句“枉入红尘若许年”七个字旁边,也有一句批语:“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我们知道批书人与著书人关系十分密切,这两条批语不但道出了《红楼梦》创作主题,而且也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而吴梅村在自己墓前立一圆石做墓碑,并殓以僧服,正是承认自己是《石头记》中那块无法补天的顽石,是《情僧录》的情僧,是厌倦红尘的空空道人,是《石头记》的真正作者。其创作动机就是通过《红楼梦》这种文学形式,来书写“身前身后事”,把自己“枉入红尘若许年”而“无材可去补苍天”的激愤心情表达出来,为了避免文字狱,作者在《红楼梦》中所写的故事,表面上虽然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然而实质上所表现的是作者对满清封建官僚社会的深恶痛绝之情和对朱明王朝的“惭愧”之意。
我们再从甲戌本《脂硕斋重评石头记》叙《石头记》来历看,是否能找到与吴梅村有关的资料。
“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此处有眉批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7)。《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小说,这是人所共知的,其开篇转来转去究竟是为了表达个什么意思呢?是否将作者的真实姓名隐藏其中呢?
这段文字是表达两个层次的意思。从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而来”,“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孔梅溪题书名显然是一个层次。曹雪芹披阅、增删又是一个层次。两个层次之间用“后因”联接表示从时间概念上曹雪芹要晚于第一层次的人物。第二层次说明得很清楚,即曹雪芹披阅,增删。那么第一层次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红楼梦》完成的经过吗?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是作者为避文字狱的托名,它告诉我们《红楼梦》曾经几易其名,作者最初本意《红楼梦》应名为《石头记》,《石头记》本为石头所记,那么作者真是一块没有任何思想的石头吗?显然不是。这石头真让人费思量。我们知道在清初那个历史时期,文人既怕触及禁网,又想冲破文纲反映自己的意志,有些事情,既不能明说,又不能不说,既怕人知道,又怕不知道,所以巧妙地利用“不涉及朝廷”的形式,将真事隐去写出不仅涉及朝廷,实际上是反对朝廷的作品,这是可以理解的。《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将真事尚且隐去,作者的真名自然不敢暴露了,只能采取一些隐敝的办法来反映出来。我们试看一下序中提到的几位人名是否与作者有关系。我们采用递进取字法,首先取吴玉峰的第一字“吴”取孔梅溪第二字“梅”,这样就出现一个新名字“吴梅”,那么如果再取批语中棠村最后一字,即是名字的第三字“村”字,从而组成“吴梅村”这一人名(8)。这是巧合,还是巧妙的暗示?其实不用这样复杂地分析,只吴玉峰三个字就可联想到梅村。梅村祖籍有一名山称为“玉峰山”,按古之习惯称梅村为“吴玉峰”是可以的。我们感到批书人可能是吴梅村的至友亲朋,因惧怕文字狱,故甲戌以下各抄本都删去“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样一句容易暴露作者身份的话。批书人觉得至友亲朋作出这样旷古仅有的杰作而不留姓名,是天大的不公,又不可在序中另加“某棠村题曰某某某”,让朝廷猜出作者是谁,而触及文纲,祸及家族。故采取批语形式提示“其弟棠村序也”。棠村不应是雪芹之弟。“雪芹旧有《风月宝鉴》”,其序也应是“旧有”,棠村自然应是“旧有”时代的人,即作者同时代的人才说的通。而梅村与棠村正好同列,梅村写《风月宝鉴》,其弟棠村作序顺理成章。至于“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批语的用意是同棠村是梅村之弟一样,其真实用意是为了说明雪芹有《风月宝鉴》一书,而作者并不是雪芹自己,那么,此书的原创作者是谁?答案直指吴梅村(9)。
那么从吴梅村的著作中是否可以发现梅村创作《红楼梦》的蛛丝马迹呢?吴梅村所撰《秣陵春》传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许多与《红楼梦》相似之处,是梅村创作《红楼梦》的又一证据。一是两书书名相合。秣陵指南京,南京古称石头城,《秣陵春》就是《石头春》,同《红楼梦》另一个名称《石头记》极其相似;二是两书都以“真”、“假”做为人物姓氏。《红楼梦》中有“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秣陵春》中有“真大爷”、“贾姐姐”;三是两书都是以“镜子”和“玉”做为贯穿全书的道具。《秣陵春》中有旧主所赐的“宜光宝镜”《红楼梦》中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风月宝鉴”。“鉴”就是“镜子”,隐言“史鉴”,即故国兴亡的史鉴。《秣陵春》中展娘有“玉杯”,《红楼梦》中宝玉有“宝玉”,皆以“玉”为线索。《秣陵春》同《石头记》的种种相似之处,足以证明前者是后者的祖本。而《红楼梦》的增删者正是注意到了两书相联之处,更化名姓曹,使两书都以“曹”姓人物做起始。《秣陵春》以曹善才弹琵琶怀念旧主开头,又以曹善才弹琵琶迎送旧主亡灵为结束。而《红楼梦》则是以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红楼梦》为起始,悼红轩即悼念朱(红)明王朝。
在吴梅村的诗作中也有可以证明其为《红楼梦》作者的诗句。如《破砚》诗中写道:“一掷南唐恨,抛残剩石头。江山形半截,宝玉气全收(10)”。这“石头”同《石头记》的“石头”同梅村“顽石”墓碑是有关联的,石-豕-猪-朱-朱明王朝《石头记》就是《朱明王朝记》。这“宝玉”同《石头记》中的“宝玉”从思想上和政治内涵上是何其相似。很有可能此时梅村正在从事《红楼梦》创作,或是已完成了《红楼梦》的构思。
吴梅村具有著作《红楼梦》这样一部文学巨著的文学功底。《红楼梦》一书包罗万象,医人星算,琴棋书画,以至酒令雅迷,奇花异卉、珍肴美味,无一不通,无一不晓。郑方坤《梅村诗抄小传》称:梅村“少负绝人姿,过目成诵。凡经史百家,稗官小说,山经地志,释典道藏,以及酉阳之典,羽陵之蠹,珠囊玉笈之遗。赤文录字金匮石室之秘,自十五、六岁时,即原原本本,兼综共贯,作文章,如兔起鹘落,风发泉涌,千言倚马,莫能窥其涯矣。(11)”从郑方坤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吴梅村具有无一不通,无一不晓的才能。乙卯,庚辰本十七回有脂批“恰极,工极。绮靡秀媚,香奁正体。(12)”吴梅村正是善于“从香奁入手,故一谈儿女闺房之事,辄千娇百媚,娇艳动人”(13)的高手。如写《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羊车望幸阿谁知?青冢凄凉竞如此!我何花间佛素琴,一弹三叹为伤心。睹将别鹄离鸾引,写入悲风怨雨吟。”;《萧史青门曲》:“百两车来填紫陌,千金榼送出雕房。红窗小院调鹦鹉,翠馆繁筝叫凤凰。白首付玑阿母饰,绿鞲大袖骑奴装。灼灼夭桃共秾李,两家妹妹骄纨绮。九子鸾雏斗玉钗,钗工百万恣求取”;《圆圆曲》:“从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还有《题鸳湖闺咏四首》、《思陵公主挽诗》、《咏拙政园山茶花》、《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14)等用词华丽、婉约、哀怨、千姿百媚。以上可知梅村善写“儿女闺房之事”。这同《红楼梦》表层主题是相合的。梅村为明末清初诗坛泰斗,《红楼梦》中诗词意境非大家而不能为之。
《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均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如《清凉山赞佛诗》是根据清世祖顺治与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所作。《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清世祖与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极其相似。作者应当是将清世祖与董小婉的爱情传说当作《红楼梦》的生活原型了。我们知道,《红楼梦》中许多生活描写都是在皇宫内才有的。而吴梅村是有条件接触宫内生活的。梅村在清朝宫中做过东宫侍读、弘文院侍讲、国子监祭酒,任过《太祖太宗圣训》纂修官,非常了解宫中情况,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有人说《红楼梦》是描写江宁织造府曹寅家的生活,我们不这样认为。曹家再有钱有势也不会超过皇帝的生活,而贾府中有关生活的描写都是宫中的情况。如,书中所记的西洋用品,只有宫中才能使用到。“以曹寅的显赫,还不能从教士处得到金鸡那,说宝玉口中的依费哪,只宫中才有,宝玉是帝王化身,亦接近情理”(方豪《<红楼梦>故事的人物问题》)(15)。
另外,吴梅村还将明末清初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做为生活原型写进了《红楼梦》。如吴梅村写《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红楼梦》中就有妙玉的形象;吴梅村有《咏拙政园山茶花》,《红楼梦》中就有大观园;拙政园主人梅村的亲家海宁陈相国被革职抄家,没藉拙政园,《红楼梦》中就有荣国府被抄家的描述;吴梅村《琵琶行》序中提到“因言先帝在玉熙官中,梨园子弟奏水嬉、过锦诸戏”,《红楼梦》中就有诸多梨园弟子的描写;梅村诗中多首咏和尚、道士的诗篇,《红楼梦》中就有癞头和尚和空空道人及禅学思想;梅村有《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选金陵女为妃,《红楼梦》中就有选秀女制度形象描写等等。梅村涉取若干实有的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人物,汲取南北方若干景色,渲染环境,使一部《红楼梦》声情并茂,环境怡人。
吴梅村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邓之诚称梅村“喜用口语,亦是一蔽”(16),而一般人认为口语的运用正是《红楼梦》的一大成就。吴梅村熟于《两汉》、《三国》及《晋书》、《南北史》,故用典皆雅。如《吊卫允文》云:“非关卫瓘需开府,欲下高昂在护军”正指其监护高杰军,而暗切姓名。《杂感》:“取兵辽海哥舒翰,得归江南谢阿蛮”。以唐降将哥舒翰比吴三桂,以谢阿蛮比陈圆圆。此等用典梅村诗中比比皆是,这又与《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将真世隐去”相合。不仅如此,他曾写过《秣陵春》传奇和几部杂剧,而且也组织排过戏,有过写戏排剧的经验,《红楼梦》中关于戏子的描写也就不足奇了。吴梅村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画家,《红楼梦》中有关绘画和书法的情节的描写对梅村来说更是轻车熟路。
梅村一生坎坷,经受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因吊明之亡而获“诗祸史祸”,随时有入狱的危险,“牵累几至破家”。这一经历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对清产生了愤恨,而这种深恶痛绝之情,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通过闺友闺情而披露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所以他有写《红楼梦》这样一部明为“不涉及朝廷”而实为揭露清朝之失的长篇巨著的思想基础。
吴梅村被荐赴召路过淮阴云:“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17)”。此数语俯仰身世,悲痛最深。《红楼梦》中一个不能补天的顽石,流落人间不正是其诗句的真实写照吗?贾宝玉最后走出家之路也是作者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反应。
“明天子殉社稷之时,梅村亦思相刃以自裁,捐躯以见去,徒以双亲年老,濡忍不决。及入本朝,逼于征召而就职,然读其诗词乐府,故国旧君之思,流连言外。如‘古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声有余哀,情文兼至。临终时曾作词表达了心迹;‘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18)。明眼人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红楼梦》自始至终一直贯穿着“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思想,只是怕触文纲在本事之上加了数层障幕而已。
吴梅村有足够的时间创作《红楼梦》。如梅村为《红楼梦》原创作者这一论点成立,那么,《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当在顺治十四年至康熙十年“家居者十四年”期间。在这十四年间,虽然梅村为“奏销案”所连累,但也有足够时间写作《红楼梦》。我们猜想《红楼梦》完成的最初二十余年中,只流传在极小的圈子内,主要原因是其中有“碍语”,这些“碍语”牵涉到当时的政治禁忌,直到曹雪芹做了增删,润色剔去碍语之后,才得以流传。所以说《红楼梦》不只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是一部包涵着深刻的政治内容的文稿。
梅村有掌握南京、北京两地地方语言的条件。他又出生在太仓(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太仓市),既在南京做过官后,又在北京做过官,他对北京、南京两地环境、风土人情、地方语言的了解使他在《红楼梦》中的语言运用和情景渲染上均运用自如。而其在宫中了解到的满族故乡——东北的一些风土人情也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知道吴梅村是具有写作《红楼梦》的经历、文学功底和思想基础的。吴梅村应是《红楼梦》的原创作者(19)。
三、《红楼梦》增删者曹雪芹实名应为严绳孙
严绳孙(1623-1702),字穗友,号秋水、勾吴严四,无锡县人,岁能书径尺大字,及长,以诗词书画闻名。顺治六年(1649)参加了由学界泰斗吴梅村主盟的慎交社并与秦松龄等10人结云门社,号称“云门十学”。康熙十四年(1675)结识满族最有名望的词人、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成为忘年至友。康熙十八年(1679)朝廷调举博学鸿儒,严绳孙受荐而避试,但仍被选中,授翰林院检讨,参与《明史》编纂。以后曾任日讲起居注官、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等职。康熙二十四年(1685)辞官回家乡隐居,卒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
我们认定严绳孙就是《红楼梦》增删者曹雪芹主要依据有七条:
(一)严绳孙故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四十一年正好是康熙壬午年,与“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相合,此点甚为重要。
(二)严绳孙同性德、曹寅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和文友。他熟悉性德、曹寅两家的家庭生活情况,故可以把两家的人和事当做生活原型增写进《红楼梦》中去。
(三)严绳孙是吴梅村学生和朋友,可以得到梅村的《红楼梦》原稿。
(四)严绳孙曾在朝中任职,了解一些宫庭内幕。
(五)严绳孙以善诗闻名于世,在同辈中有“婉约深秀,独特神韵”的佳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其诗作的特点同《红楼梦》中的部分诗作的风格相合,故《红楼梦》批语中有“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
(六)寿鹏飞曾在《<红楼梦>本事辨证》一书中提到“《樗散轩丛谈》亦云雪芹为无锡人”,严绳孙正是无锡人。
(七)严绳孙有着文人的铮铮铁骨。当他被荐博学鸿儒时,拒不参加考试。他的诗词文集《秋水集》有明显地反清倾向。表现出其不愿同清廷同流的文人气节。这种气节正同《红楼梦》所反映出的反清倾向相合(20)。
我们分析,《红楼梦》经过初创之后,曾在梅村的学生和文友中抄传。无锡的严绳孙、尤侗、秦松龄都是梅村的学生和朋友。梅村当时是文坛盟主,严、尤、秦是其盟下会员。他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不愿意归顺大清,又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共同受到清王朝的沉重打击,共同的命运使他们有了共同创作意图。
严绳孙得到的《红楼梦》本子,是经过孔梅溪所题的《风月宝鉴》,而且还有梅村之弟棠村的序。康熙二十四年,严绳孙辞官回乡后,开始大幅度增删《红楼梦》。他“深知拟书底里”(脂砚批语),延续了吴梅村的“幻笔”写法,“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傀儡(有正本《石头记》五十四回立松轩批语)”,明处他把自己熟悉的明珠家、曹寅家的人和事写进了《红楼梦》,使《红楼梦》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读性。所以有人认为《红楼梦》是写明珠家事,也有人认为是写曹寅家事。暗处仍然是写宫庭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揭露清王朝对文人的残酷压迫和杀戮,延续了梅村的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创作主题。经过严绳孙的精心加工,使《红楼梦》的创作主题更加深化,同时又在政治内核的外面加了数道幕障,使人们对《红楼梦》人物原型愈加判断不清,贾宝玉有顺治帝的影子又有性德的形象;林黛玉有董小宛影子,又有卢氏的形象,贾政有摄政王多尔衮的影子,又有纳兰明珠的形象……以至乾隆看了《红楼梦》本子后都认为是写明珠家的事。只有这样增删,才能冲淡原稿中明显的“硬伤”,才能使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面世。这应当是《红楼梦》增删者曹雪芹的最大心愿,同时,也是他的最大功绩(21)。
严绳孙为何要用曹雪芹化名呢?因为奏销案后,江南官宦士绅皆一败涂地,生活难以维继,独曹寅家仍然荣华富贵。严绳孙可能出于嫁娲于曹家的企图,也可能同曹寅等人有所约定,起了同曹寅的号曹雪樵相似的名字曹雪芹,使人一看到曹雪芹就会联想到曹雪樵。这一名字,骗过了从乾隆朝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许多红学研究者,使他们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认为雪芹是曹寅之子或之孙,实际《红楼梦》的作者并不是曹家人,也不可能是曹家人。把“红学”变成“曹学”来研究是不正确的。《红楼梦》批语中有“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的表露,可知严绳孙和批书人感到写朋友的家事有自相杀戮之嫌。(22)
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脂砚应是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尤侗。尤侗生于1618年,故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甲申年),同脂砚故去时间相合。尤侗是吴梅村要好朋友,号西堂老人,其祖籍也是无锡。无锡著名的万卷楼为尤侗所重建。尤侗同严绳孙、秦松龄交往甚密,同曹寅是忘年之交。尤侗比秦松龄大19岁,比严绳孙大5岁,同批语中的作者、批者的年龄顺序相一致。尤侗生活在《红楼梦》的生活原型和作者中间,具备脂砚所具有的条件。其子尤珍(1647-1721)字谨庸,号谨坊,应当是《红楼梦》稿本保存者之一。而畸笏应是秦松龄,秦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宋代大文学家秦观的后代。吴梅村和曹寅都曾到其家秦园拜访。秦园是建于明代的著名的私家园林。自康熙二十三年到乾隆四十九年整100年间,两皇帝12次南巡,每次必游秦园,留下不少诗章,匾额和对联。可见秦家的家庭之显赫,园林之壮美。这园林应与大观园有些关联。秦松龄因奏销案被斥革十余年,后经纳兰性德荐举博学鸿儒,开科寻取一等。秦松龄生于崇祯十年(1637),卒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其生卒年代同畸笏批语年代相合,又同吴梅村、严绳孙、尤侗、曹寅、纳兰性德很熟,故能看出严绳孙所写《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是指某某事。因为严绳孙、尤侗都比他年龄大。秦松龄始批《红楼梦》时用畸笏化名,到“壬午”年,秦已65岁,故以畸笏叟自称。立松轩应是明珠次子揆叙。靖本有批:“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浩荡宏恩,亘古所无。母孀兄先[死]无依。变故屡遭,(生)不逢辰,令人心摧肠断。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堪悲立业英雄辈,遗脉熟知祖父恩(23)。”此段批语为立松轩所批。他家是“都中旺族”之首,又“母孀兄先(死)”无依,变故屡遭。在增删《红楼梦》这段时间内,京中旺族首推纳兰明珠,他权倾朝野。后被抄家。其长子纳兰性德又夭亡,故有“母孀兄先死”之批,后明珠三子又去世,这就是“变故屡遭”。明珠有三子,长、幼子去世,那么立松轩只能是次子纳兰揆叙。
四、《红楼梦》作者、增删者、评批者研究误区辨析
首先,要走出80多年来把“红学”当作“曹学”来研究的误区。《红楼梦》是在一个政治观点相同的大文学家圈子中诞生的,作者、增删者、评批者彼此非常了解,他们为避“文字狱”而隐名埋姓,但在书稿中又留下一些线索来点拨识者,以求共鸣。那么,把“红学”当作“曹学”来研究的误区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胡适先生等新红学专家们首倡并追求的。胡适先生等专家从《四松堂集》这本诗集中偶尔翻出与敦诚、敦敏有诗书往来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曹雪芹后,惊喜万分,千方百计论证这个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认定敦诚、敦敏、北京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就是《红楼梦》的创作年代,认定北京曹雪芹就是曹寅家族之人(24)。80多年来,这个命题耗费了新红学专家们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结果,一个个假设都成了无头悬案。北京曹雪芹是否为曹寅之后?为其子?其孙?到目前为止北京曹雪芹父亲叫什么名字都说不清楚,清史档案中曹寅家族中无曹雪芹之人,曹家保存下来的家谱中也无曹雪芹之人。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曹寅,号雪樵,那么,他的儿子或孙子能号雪芹吗?在封建社会与爷爷、父亲的号用一个字,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有可能吗?北京曹雪芹的年龄也是一个定不下来的问题,敦诚有两首挽北京曹雪芹的诗,第一句分别为“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依据这一线所考证,现在一般认定北京曹雪芹生卒年代为1715-1763年。也有人为了靠上“壬午”年,而定其卒于1762年的,也有定其卒于1764或其它年份的。80多年,新红学专家们为考证北京曹雪芹的身世发表了很多论著,他们一直在与《红楼梦》毫不相干的,自相矛盾的、以假设为基础的“曹学”中徘徊,一直在曹寅后代中苦苦寻找曹雪芹,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曹雪芹性格豪放不羁,嗜酒如命,生活穷困,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晚年卧床不起,《:左右因病无钱医治而夭亡。这样一位人物有精力,有财力去撰写鸿篇巨著吗?饭都吃不上拿什么购买笔、墨、纸、砚(当时纸相当昂贵)?这样的经历、阅历能写出《红楼梦》里的情节吗?现在知道的北京曹雪芹存世的诗仅有两句,无任何文采可考,与《红楼梦》更无半点关系。再简单一点说,这样一部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小说,作者敢冒杀头之险而署真名实姓吗?敢用身家性命去敲文字狱大门吗?既然敢属真名怎么会“披阅十载”《红楼梦》却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来呢?这样的一个人非说他是《红楼梦》的作者和增删者,很多人现在还在为这样一个不能成立的命题固执地考证、呼喊,这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悲哀。今天,应该是走出误区、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了,胡适先生及持其观点的新红学专家们的“红学说”、“曹学说”当休矣。
第二,要走出《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误区。《红楼梦》应成书于顺康年间。早在北京曹雪芹出世13年之前,就有人化名曹雪芹完成了《红楼梦》八十回的增删工作,但非常可惜的是“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如前如述,这个人应该是严绳孙,那么,有什么理由把增删《红楼梦》的年代由1762年(乾隆壬午年)提前到1702(康熙朝壬午年)呢?这样前推一个甲子的立论能站住脚吗?
有事实可证,《红楼梦》的增删者曹雪芹、批书者脂砚斋、畸笏叟、立松轩与曹寅、纳兰性德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关系非同一般。
《红楼梦》的批书者在评、批时多次提到“有是语。像极,毕肖”,“嫡真实事,非妄拟也”,“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非杜撰”,“是句甚对,余幼时所闻之语合符”证明批者了解《红楼梦》作者和增删者在文学创作中所利用的素材,对在书中所用的语言甚至都听说过,某些事都看见过。庚辰本有一条批语说:“‘树倒猢狲散’之语,全犹在耳。曲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恸杀!”(25)我们认为:“曲指三十五年”应指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奏销案”,这是清政府制造的假借抗税之名而以打击江南士大夫为目的的大案,共黜降13517人,吴梅村等江南名士惨遭迫害,文学魁首、诗坛泰斗、主持的文坛盟会全部被禁,江南文人倾家荡产,四散而逃,《红楼梦》中葫芦庙那场大火影射的应是“奏销案”。在多年后朋友在一起聚会时,有人提起此事,曹寅曾引用了一句俗语,就是“树倒猢狲散”。曹寅的文友施瑮在曹寅死后怀念他的一首诗中说:“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自注说:“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楝亭、西堂皆署中斋名”(26)庚辰本还有一条批语:“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壬午重阳日。”批者还在“西堂”“大海饮酒”,而且还清楚记得饮酒日期是“西堂产九台灵芝日”曹寅自号“西堂扫花行者”,这又证实此“西堂”当为曹寅署中的“西堂”。曹雪芹能在《红楼梦》中用上“树倒猢狲散”这一句话,应当也是听曹寅说过。
批书者不但熟知《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而且还与故事中的人和事有着实实在在的联系。庚辰本有脂砚批语:“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矣,不怨夫!”脂砚认识凤姐,且为其点戏执笔。甲戌本有畸笏批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畸笏不但同凤姐、贾家熟悉,而且还托“凤姐贾家后事两件”。说明两个批书人都熟悉贾家情况,且同书中人物有个人交往。《红楼梦》增删者、批书人与修改过程中《红楼梦》的生活原形也为同一时代人,“昨阻余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甲戌本)。
200多年来,红学研究争议不绝,但在一个问题上都相对一致,就是《红楼梦》中有性德和曹寅的“家事”。这里的“玉兄”或为性德,或为曹寅。我们认为增删者曹雪芹在编修《红楼梦》中增进更多的应是明珠家的事。所有这些都说明《红楼梦》的增删者、评批者与性德、曹寅不仅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而且关系密切,而成书年代应是康熙时期(27)。
性德生于1655年,故于1685年,曹寅生于1658年,故于1712年,我们认定的《红楼梦》增删者曹雪芹为严绳孙,生于1623年,故于1702年(壬午年),评批者脂砚斋为尤侗,生于1618年,故于1704年,畸笏叟为秦松龄,生于1637年,故于1714年。立松轩为纳兰揆叙,生于1674年,故于1717年。增删者、批注者与性德、曹寅不仅生活时代相合,而且关系非常密切。性德、曹寅年龄相仿,同入值宫禁,又都极富文采,与江南文人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性德,出身高贵血统,祖辈为叶赫贵族,母系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女。性德父明珠为康熙朝首辅大臣、权倾朝野,但性德不恋官场,不贪功名,执意做闲云野鹤,与严绳孙、秦松龄等文学大家把酒问诗。纳兰性德与严绳孙虽年龄相差32岁,却成为忘年莫逆之交。故此,我们认为“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中的“壬午”应当比当前红学研究中普遍认为的乾隆“壬午”(1762年)提前一个甲子,即为康熙朝“壬午”(1702年)。
此外,从版本源流上看,《红楼梦》原稿应创作于顺、康年间。目前所见到的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皆是乾隆抄本。那么,鉴于缺章回、缺页、缺回目、缺字,版本中互有传抄互有讹误等情况,完全能反映出底本年代久远。如果不是有几十年的时间差,各版本破损、混乱的情况不会这样严重。
还应当说明的是,乾隆二十一年对清至乾隆五十六年程甲本印刷发行的35年间,抄本流行,洛阳纸贵,各种抄本极不统一,加之原稿破损严重,缺章少回,错抄、漏抄、混抄之处常见。如庚辰本第七十五回批语页有这样的记录:“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此条记录明显是在抄录中将两条批语记做一条。“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对清”是一条批语,“缺中秋诗,俟雪芹”又是一条批语。因反复传抄和过录等原因,将两条批语抄成一条的。据郑庆山在《谈靖藏本<石头记>》中统计,靖本的十五条批语中,只有一条析为两条者,绝大多数则是两条并为一条,可证批语转录中两条合为一条之多。再则,《红楼梦》批语中全部是干支纪年,突然出现一条以皇帝年号纪年,令人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其它版本并没有“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请”的记录。这只能说明这是庚辰本的过录本的抄写对清时间,而不是曹雪芹在世时间。
其实,早在1920年代王梦阮、蔡元培、寿鹏飞等(28)诸位先生就认定《红楼梦》是写顺治、康熙朝事,而且认为作者是通过《红楼梦》反映当朝的大事件。
总之,我们认为,《红楼梦》作者研究一定要纠正新红学家们苦苦探寻了80多年的研究方向,突破把“红学”当作“曹学”来研究的框子,以新的视角去考证《红楼梦》作者,以真正读懂这部伟大历史文学巨著。
《红楼梦》增删者曹雪芹实名应为“严绳孙”(外一篇)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增删者,而不是作者,这是原著中的记载,也是笔者认为在红学研究中需要澄清的基本问题。但是,那位“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为《红楼梦》最后完成做了大量工作的曹雪芹是谁?批书的脂砚、畸笏和立松轩又是谁?近三百年来,众说纷纭。从胡适先生开始,。多年来主流红学家们一直在与《红楼梦》不相干的、并且自相矛盾的、以伪证为基础的“证据”中徘徊,一直在曹寅后代中苦苦地寻找曹雪芹。然而,在误差一个甲子的前提下怎么会找到真正的曹雪芹。本文通过对原著、批语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研究,认为故于康熙朝壬午年的无锡人、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严绳孙就是曹雪芹,而脂砚为尤侗、畸笏为秦松龄,立松轩为明珠次子)叙。现考证如下,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一、曹雪芹是曹寅同时代人
我们认为曹雪芹、批书者和曹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庚辰本有一条批语说:“‘树倒猢狲散’之语,全犹在耳,曲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恸杀!”还有一条批语:“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壬午重阳日。”“树倒猢狲散”是曹寅说过的话,“西堂”是曹寅署中斋名。这可以在曹寅的文友施瑮在曹寅死后怀念他的一首诗中得到证实。诗中说:“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自注说:“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楝亭、西堂皆署中斋名”(《隋村先生遗集》第16页《病中杂赋》)。施瑮的诗和注证实批书人是曹寅同时代人,而且亲耳听到曹寅说过“树倒猢狲散”的话,且印象很深。故在《红楼梦》中出现此语,批者就联想到曹寅曾说过此话。批者还在“西堂”同曹寅“大海饮酒”,而且还清楚记得饮酒日期是“西堂产九台灵芝日”。曹寅又自号“西堂扫花行者”这又证实此“西堂”当为曹寅署中的“西堂”。曹雪芹能在《红楼梦》中用上“树倒猢狲散”这一句话,应当也是听曹寅说过此话。因为批者在批《红楼梦》时多次提到“有是语。像极,毕肖”,“嫡真实事,非妄拟也”,“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非杜撰”,“是句甚对,余幼时所闻之语合符”,证明批者了解曹雪芹在文学创作中所利用的素材,对其在书中所用的语言甚至都听说过,某些事都看见过。说明曹雪芹同批书者、同曹寅是同一时代人。
批书者不但熟知《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而且还与故事中的人和事有着实实在在的联系。庚辰本有脂砚批语:“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矣,不怨夫!”脂砚认识凤姐,且为其点戏执笔。甲戌本有畸笏批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畸笏不但同凤姐、贾家熟悉,而且还托“凤姐贾家后事两件”。说明两个批书人都熟悉贾家情况,且同书中人物有个人交往,更证明批书人、写书人和曹寅都是同时代的人。
《红楼梦》增删者、批书人与修改过程中《红楼梦》的生活原形也为同一时代人,“昨阻余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甲戌本)。说明雪芹增删、编改《红楼梦》时,“玉兄”仍然健在。这也证明同时代人写同时代的事,同时代人批同时代的书。
二、曹雪芹卒于康熙壬午而非乾隆壬午
靖藏本和甲戌本有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寅故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批语中的“壬午”应是曹寅生活年代中的“壬午”,即康熙朝“壬午(1702)”,并非乾隆朝“壬午(1762)”,这是我们与主流红学家的根本分歧。曹雪芹曾同曹寅有过亲密的接触,才能将曹寅的话或曹家的事写进《红楼梦》。如果是乾隆壬午,曹雪芹和批书者不可能听到曹寅说过的话,批书者也不可能认定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有一些是曹寅家的事,曹雪芹也不可能信手拈来地把曹家的人和事,甚至当时说过的话写到《红楼梦》中去。
寿鹏飞著《<红楼梦>本事辨证》引《樗散轩丛谈》称:《红楼梦》“是康熙间某府西席某孝廉所作”。《樗散轩丛谈》作于乾隆年间,可知乾隆年间的作者并不认为《红楼梦》作于本朝,而是作于康熙朝。这也证实了“雪芹为泪尽而逝”之“壬午”应是康熙“壬午”。
此外,从版本源流上看,《红楼梦》原稿应创作于顺治、康熙年间。目前所见到的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皆是乾隆抄本。那么,鉴于缺章回、缺页、缺回目、缺字,版本中互有传抄等情况,完全能反映出底本年代久远。如果不是有60年的时间差,各版本破损、混乱的情况不会这样严重。
至于《红楼梦》作者或增删者还有主张“洪昇说”“曹寅说”及“曹钏怠薄安芴煊铀怠钡龋蜓灾灰惶跫纯煞穸ǎ炊疾环喜苎┣圩溆谌晌缒甑奶跫。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王梦阮、蔡元培、寿鹏飞等诸位先生就都认定《红楼梦》是写顺治、康熙朝事,而且认为作者是通过《红楼梦》反映当朝的大事件。
如果曹雪芹、批书人和曹寅都是生活在康熙时代的人,而且是非常熟悉各自的生活情况这一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曹雪芹究竟是谁呢?
《红楼梦》的前身是《风月宝鉴》。脂砚斋批语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在认定曹雪芹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曹雪芹“增删五次”的“旧有”的“风月宝鉴”来自何处。
三、曹雪芹“旧有”的《风月宝鉴》来源于吴梅村
甲戌本《红楼梦》中有“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吴玉峰是《红楼梦》的第一位作者,吴玉峰不仅题了书名,而且还撰写了《红楼梦》书稿。我们考证吴玉峰应当是吴梅村。吴梅村是明末清初最有名望的诗人、剧作家、画家,祖籍昆山后移居太仓,昆山有名山因产玉而得名“玉峰”山。梅村以家乡的山名为化名,既为逃避文字狱,又不能埋没其首创《红楼梦》之功。“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九字为甲戌本独有。因为“吴玉峰”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文坛巨匠吴梅村,为避文字狱,在其它本中被删掉了。
尽管《红楼梦》的作者、增删者、批书人采用种种隐敝办法,掩饰《红楼梦》作者的真实姓名,但还是在作者的一些作品中露出了蛛丝马迹。
吴梅村所撰《秣陵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许多与《红楼梦》相似之处,这也是梅村创作《红楼梦》的又一证据。一是两书书名相合。秣陵指南京,南京古称石头城,《秣陵春》就是《石头春》,同《红楼梦》另一个名称《石头记》极其相似;二是两书都以“真”“假”做为人物姓氏。《红楼梦》中有“甄宝玉”、“贾宝玉”《秣陵春》中有“真大爷”“贾姐姐”;三是两书都以“曹”姓人物怀念旧主做起始。《秣陵春》以曹善才弹琵琶怀念旧主开头,又以曹善才弹琵琶迎送旧主亡灵为结束。而《红楼梦》则是以曹雪芹在悼红轩为起始,又以曹雪芹悼红轩即悼念朱(红)明王朝为结尾;四是两书都是以“镜子”和“玉”做为贯穿全书的道具。《秣陵春》中有旧主所赐的“宜光宝镜”,《红楼梦》中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风月宝鉴”。“鉴”就是“镜子”,隐言“史鉴”即故国兴亡的史鉴。《秣陵春》中展娘有“玉杯”,《红楼梦》中宝玉有“宝玉”,皆以“玉”为线索。在吴梅村的诗作中也有可以证明其为《红楼梦》作者的诗句。如《破砚》诗中写道:“一掷南唐恨,抛残剩石头。江山形半截,宝玉气全改。”这“石头”同《石头记》的“石头”同梅村的“顽石”墓碑,从思想上和政治内涵上何其相似。很有可能此时梅村正在从事《红楼梦》的创作,或是已完成了《红楼梦》的构思。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总名,甲戌本有后出各本所没有的“凡例”,此凡例应为《红楼梦旨义》,梅村不但著了书,题了书名,而且还写了《红楼梦旨义》。有人说“旨义”是畸笏所撰,畸笏不同意用《红楼梦》这个书名,他“甲戌再评仍用石头记“。如果是畸笏所撰,应称《<石头记>旨义》。吴梅村创作了《红楼梦》,题了《红楼梦》书名,又撰写《<红楼梦>旨义》是合情合理的。其创作手法是“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梅村在“旨义”中重申,“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之语为正话反说。
梅村著作的《红楼梦》后经孔梅溪的批改,题名为《风月宝鉴》。雪芹所“旧有”的“风月宝鉴”正是梅村所著的《红楼梦》。从现有的资料看,梅村已完成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创作(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