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古镇,埋藏了一段几百年的思念

标签:
锦溪陈妃水冢宋孝宗姑苏志昆县志 |
分类: 旅游摄影 |
锦溪古镇知名度并不大,来此的游客不多,但是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锦溪镇历史悠久,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锦溪就有先民存在。到吴越春秋时期,锦溪成为集镇,地属会稽郡,三国到唐代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至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名锦溪,属苏州。宋绍兴元年(1131年),锦溪更名为陈墓,属昆山县。
相比英雄好汉的故事传说,还是世俗的风花雪月更有意思。锦溪镇曾经有八百多年一直被人叫陈墓!古镇前面的五保湖也一度被叫做陈墓荡,只因为在五保湖中有一个小岛——陈妃水冢。有“江南四代才子”之称的明代诗人文征明,确实写下有关陈妃水冢的诗句——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谁流尽,赢得寒溪尚姓陈。相传诗中的君王是宋孝宗赵昚(shèn)(1127—1194),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后人。赵昚本名赵伯琮,过继高宗时更名赵玮,立为皇太子时更名赵昚。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南宋皇帝。陈妃则是这位贤君身边的一位巾帼红颜,她曾仗剑陪夫君撑起半壁江山……。
传说,几百年前的一天,当落日在西湖的碧波间投下最后一抹殷红,赵眘正在湖边感慨:自己虽已拥有高宗传下的半壁江山,可这风雨飘摇的山河又怎么样才能中兴!?想起“靖康之变”他仰天长叹,希望能从冥冥暮色中寻得一点启迪。猛然间,一位翩翩侠女舞剑的身影远远的投入了他的眼帘。这位舞剑的侠女正是后来的陈妃,暮色中,赵昚看呆了,不禁被这弱女子的剑气风华所震撼:女子且以剑舞,我堂堂大宋之君又何以不能宏扬武功,在沙场上一雪奇耻大辱,重振大宋神威呢?!从此,这位给君王带来勇气的侠女便开始了仗剑伴君的生涯。历史上没有哪位宠妃像她一样能放弃宫中的安逸生活而奔赴抗敌前线,俊逸的桃红马、洒脱的戎装、锋利的三尺长剑,成为陈妃一生戎马的素描,陈妃伴着孝宗策马于抗金队伍中,几次危机突现时,她奋不顾身擎剑护主……孝宗皇帝也是对她宠爱有加,但是,终有一日,在路经锦溪的五保湖时她重疾缠身,最终再也没有起来。孝宗皇帝悲痛欲绝,陪他仗剑半生的红颜巾帼就此芳踪难觅,于是他为陈妃在五保湖心岛上修建一座水冢,让爱妃长眠于这秀美的湖中。锦溪水系蜿蜒宛如龙形,五保湖有如龙头,陈妃水冢的位置恰如龙口中所含龙珠;在锦溪岸边龙爪处修建牌坊,锁住龙神;陈妃墓对岸建一座莲池禅院,请弥勒佛和韦驮金刚菩萨保佑她的芳魂;孝宗还亲手植下龙柏、银杏、罗汉松三种风水学中的宝树陪伴她的芳魂。并把锦溪更名为“陈墓”。
关于陈妃,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是“陈妃”的身份一直没有确切的考释,首先,据清代《姑苏志》记载,陈妃为宋光宗之妃,而《昆县志》中则仍然认为陈妃是宋孝宗之妃。再查乾隆年间的《陈墓镇志》却记载: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可是翻开历史书一看,南迁临安发生于建炎元年(1127年),是宋高宗赵构所为,当时的宋孝宗赵昚只有两岁。高宗薨毙,孝宗即位之后只进行过数次北伐,之后同金议和,双方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更是从未南迁。所以记载陈妃水冢的《陈墓镇志》实与现实相悖。故而“陈妃”究竟是谁,至今不得而知。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了,但能执子之手,仗剑江湖,快意恩仇,得一人而终老,也是不枉一番潇洒人生。
作为古镇象征的陈妃水冢,也许是情动了苍天,八百多年,历经沧桑,从未被人打开过,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不管遇到怎样的洪涝水灾,陈妃水冢却从来没有被淹没,那遗世独立的小岛总能悬浮于湖面之上。
前一篇: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