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标签:
徽州渔梁坝汤显祖徽班进京许国石坊 |
分类: 旅游摄影 |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始建于秦朝,历史悠久,建制会稽郡,西汉又划归丹阳郡,西晋时归属新安郡,唐高祖四年新安郡改名歙州,一直延续下来,是中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处。汇集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派文化。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曾留下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被解读为对富庶的徽州的期盼与向往和对徽州风物的赞赏,说当你穷绝的时候,就到徽州去,这里可以实现你的所有梦想,现在这一句并被徽州旅游局作为旅游金句广泛流传。其实诗的全文是: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再联系一下汤显祖的诗序——吴序怜余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不果。不难看出这首诗的背景其实是当时汤显祖不得志,穷困潦倒,好友吴序劝他去徽州投奔他的老师许国,许国曾任太子太保,当时告老回乡,闲赋家中,但朝廷中好友众多,如能举荐入朝,必能青云直上,但被汤显祖拒绝,并写诗回应,隐晦地讽刺当时官场腐败,权钱交易的龌龊,表露了汤显祖对金银的痛绝, 痛恨为金钱而尔虞我诈,痛恨为金钱而丢失人格,表明心志,人们都痴心向往去那最美好的归宿之地,而我汤显祖却从未梦想过要到徽州去。
诗虽讽世,但也确实勾画出当年的徽州富庶,商贾云集,车马交错的胜景。徽商与晋商齐名,讲诚信,重道义,勤俭耐劳,经营项目以盐、棉、粮、茶和文房四宝为主,尤其盐和茶叶的利润极其丰厚,清朝乾隆年间,扬州一地的盐商资本就达到白银四千万两,而当时国库存银也不过才七千万两,徽商之盛可见一斑。徽商团结,互相提携,好儒重学,眷恋故土,很多徽商致富之后回报家乡,筹建学堂,兴办公益,兴修水利,开通航路,举办慈善等,义利兼顾。徽商注重文化传承,注重人才的培养,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商而兼士的“红顶商人”。
徽商的没落主要原因在于盐政紧苛,盐商们的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和鸦片战争之后的舶来品的大量倾入,传统的手工制作终于顶不住机器工业的压力而逐渐萎靡。
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也是起源于徽州毛豆腐,张一元茶庄的创始人张昌翼也是歙县人。谢裕大茶庄的创建者谢正安,更是将“黄山毛峰”打造成各界名流争相追逐的名品。胡开文和曹素功两家传统制墨名家,更是将徽墨名传遐迩。诸如此类,徽州流传下来的老字号举不胜数。
北京自金元开始,一直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清初,北京就已经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三大声腔相互争胜的舞台。在竞争过程中,各种声腔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慢慢形成了新的戏曲艺术。到了清朝中叶,花部地方戏剧蓬勃兴起。(花部地方戏又叫"乱弹",它包括雅部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乾隆年间,便形成了花部地方戏的四大徽班,它们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这四大著名的徽班班社兴起于安庆一带,活跃在当时的戏剧中心扬州,以演唱徽调昆曲为主。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清高宗(乾隆)的八旬“万寿”,各省官员竞相献礼,以示忠诚。浙江盐务大臣约集了久享盛名的安庆“三庆徽班”,由著名旦角演员高朗亭率领整齐的阵容进京祝寿演出,大获成功,赢得了“京都第一”的声誉。这就是“徽班进京”的开始。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相继入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至嘉庆初期,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于是二簧戏开始大放异彩,(二簧是弋阳腔同安徽的某种曲调结合起来的四平调,又和湖北簧州一带民歌结合。)后又经过安徽、湖北等众多艺人们的长期努力,使二簧戏出现了一个新面貌。到北京以后,又吸取了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今天的国粹——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