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土地带来的巨额利润,谁应得大头?
莲 峰 俗 子
毋庸讳言,目前多数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财源是土地。好多地方政府都有土地储备中心,储备中心低价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然后挂牌拍卖,从中得到利益,以支撑地方财政开支。付给农民一亩地两万块钱,可能拍卖到几十万到百万以上。开发商买得土地后盖楼房高价出售,利润颇丰。实际价值只有几千块钱一平米的房子可能卖到上万元。这样,地方政府有了钱,开发商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这里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1、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征地是强制性的价格,理由是:土地是国家的,必须由国家定价,农民没有讨价的余地。2、必须保证开发商赚钱,不赚钱谁来开发?3、地方政府很少强制执行开发商,但可以对不愿意出让土地的农民大动干戈。
切入正题。
简而言之,首先应该解土地是谁开发的,农民是如何得到土地的问题。
一、土地是农民的祖祖辈辈们用原始的工具靠长满厚茧的双手开辟出来的。原始时代,世界上根本没有耕地。人们认识到耕种带来的效益高于作物自然生长的效益后,最原始的农民开辟了大批土地。
请您到农村看看那一片片的农田、到丘陵山区看看那垒在梯田边的石头,那是农民和他们的祖先们开辟农田的见证。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土地是农民的希望,土地是农民的未来。
二、土地是农民子弟用生命保卫下来的财产。
战争中在牺牲的战士中绝大多数也是农民子弟。农民跟着党也就是为了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土地。打倒土豪分田地是团结农民的最有力的口号。
三、良田是农民用汗水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改造的。
不多说,请大家看看近代根治海河、淮河、黄河的历史纪录片。
这些盐碱地为什么会变为良田呢?!
华北地区上世纪一场特大洪水,土地被冲毁了。农民在大冬天光着膀子,重新修整了自己的土地,那时候叫‘农田基本建设’。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体力劳动。为什么那时候农民的工分低呢?他们创造了土地财富。如果把现在卖地的钱补贴给那时的农民,他们的工分价值一定很高。那时候的青年农民一顿饭吃七、八馒头很正常,饭量为什么那么大?除了副食品差以外再就是每天承受着超体力劳动。那时候的农民担200斤的担子走山路是平常事,现在恐怕人不多了,当时农民的体力是吃苦锻炼出来的。
结论:应该把土地出让也好、卖地也好带来的利润的多数给农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