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地民俗:村与村之间的‘玩嘴儿’ 莲峰俗子

(2011-03-11 11:30:28)
标签:

沙家浜

玩嘴儿

骂大街

民俗

分类: 往事回首

    

本地民俗:村与村之间的‘玩嘴儿’

 莲   峰  俗  

    在我们这,有的村有和外村民之间互相‘玩嘴儿’的风俗。两村‘玩嘴儿’究竟始于何时、起于何种原因,现在无从考证,总之历史比较悠久。‘玩嘴儿’,也算是老祖宗给后人留下来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玩嘴儿’来往的两村,双方的村民们只要一见面就互相叫骂,但是骂得必须得体,骂得必须巧妙,必须有分寸、有水平,一般不能伤害感情。多数人在‘玩嘴儿’的时候,也就是沾点口头上的便宜。男的喜欢给对方充姑父、老姑父,女的则喜欢给对方充姑姑或者老姑。当然,也常有年轻人把握不住、玩得过分的时候,骂爹骂娘、甚至动起手来。不过,处理这种矛盾一般不用惊动乡政府,也不用惊动派出所,过些日子他们就互相和解了。

    有的两村虽然‘玩嘴儿’一见面就互相叫骂,但是关系很厚道。骂归骂,到了吃饭的时候无论走进谁家都得管饭。以前集体生产时,生产队遇到缺少农具、籽种、红薯秧的时候,生产队长便把胳膊一抡,说:“让我到咱孩子们那里去看看!”大大咧咧地来到有‘玩嘴儿’交往的村,对方看见了就开始和他骂上了:“你个小兔羔子,还没有到大年初一就来给老子磕头啊?真孝顺啊!”队长当然也不示弱:“我是来看看孩子们日子过得咋样,老子放心不下孩子们!”骂完了,队长说:“给弄一车红薯秧,俺们队里的不够了。”对方赶紧派人拔秧、赶着排子车给送去。队长临走的时候会丢下一句话:“过两天我们村过会,可别忘了到俺家喝酒啊!”

    把互相叫骂当成‘玩儿’,细想起来还真有意思,我估计可能是以前农村的文化生活过度贫乏的原因。农民们在疲劳之余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娱乐活动,劳累了就互相善意地叫骂几句,开开心,逗逗乐子,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以前母亲在本市柴关村教书的时候,我随母亲在那里上小学。柴关村就和邻村的刘庄村互相‘玩嘴儿’。十一队村东有几块耕地和刘庄村相连,十一队的社员到那几块耕地耕作的时候,每次都要和刘庄村的社员叫骂。双方一边干活儿,一边绞尽脑汁搜编幽默的脏话向对方大声进攻。叫骂声声、哄笑阵阵,那场面比现在的甲A联赛还热闹。叫骂声中,社员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烦恼,兴致勃勃、其乐融融。那时候的村民叫社员。有首老歌的歌词为证:‘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向阳花’。柴关村有个很不错的武安平调剧团,文革时期曾到刘庄村演出了一次现代戏《沙家浜》。演完戏演员需要吃饭,刘庄村的玩笑开得有些过分,把临时食堂安排到了牲口棚里。饭菜做得还可以,就是环境气味不佳。演员们饭量可‘真大’,每个人都‘吃’了几大碗,把伙房都吃干了。中间我发现,原来柴关村的演员们都把第二碗以后的饭菜倒到了牲口的食槽里。那几头牲口可得了口福,只是苦了那些刘庄村的干部们和做饭的。饭菜本来做得很多,有他们自己的一份,现在他们的那一份都到了驴肚子里。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学校的文艺队也到那儿演了几个舞蹈,我是文艺队的小演员。 

    有的人开玩笑超过了斗嘴的范围,弄得人哭笑不得。以前渐凹村有个牙医叫小桂喜,修建209微波站时施工指挥部设在他家。那时我父亲任指挥长,我经常到那里去玩。当时小桂喜给我讲了一个他本人‘玩嘴儿’的故事。

    小桂喜经常到各村镶牙。有年开春,他来到显德汪的村边,渐凹村和本市功德汪村‘玩嘴儿’,有几个人看见他就骂开了。小桂喜经常出外,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好汉不吃眼前亏,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小桂喜也不回嘴,点头哈腰搭讪着向村里走去。走路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小桂喜径直往那个骂得最凶的中年人家里走去。他经常到这个村镶牙,谁住哪里他都知道。进门看见中年人的媳妇在家正做饭,小桂喜上前亲亲热热地叫了一声妗子。那媳妇一时也想不起这个大外甥是哪里的,但是也不敢怠慢。小桂喜说:“俺舅舅捎信说咱家南配房里的煤火炉不好烧,让我来给重新砌火炉呢。过两天天暖和了,做饭不能在北上房了。”一听说是来干活的,那媳妇赶紧帮助收拾。看了看案板上赶好的面条,小桂喜说:“这样吧,你先给我做点饭,我先把炉子拆了。”等那媳妇把一大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条端上来时,小桂喜已经把炉子拆了个乱七八糟。小桂喜赶紧把面条吃完,说:“俺舅舅也真是的,光叫我来砌炉子,连点土也不准备。”说完,从院子里找了扁担、箩筐、铁锨,对女人说:“我去挑点土。”约莫着在地里干活的男人们快回来,小桂喜一出大门就把家具扔到地上撒丫子跑了。那个在村边地头给小桂喜‘玩嘴儿的’中年人回到家,看到家里炉子被拆了个乱七八糟,就训斥媳妇说:“谁让你拆的?!”媳妇说:“不是你捎信让一个大外甥来给重新砌炉子的?”“我什么时候让大外甥来拆炉子了?咱那有什么大外甥?”忽然,他明白了,捶胸顿足地说:“上了那王八羔子小桂喜的当了!”故事真假,现在也无法考证。小桂喜给我讲这故事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那是四十年前的事,小桂喜早已作古。

    现在,以前有‘玩嘴儿’来往的村好多村民都成了儿女亲家,‘玩嘴儿’好像没有过去那么厉害了。还有个原因可能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耽误不起那工夫;再就是,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靠开骂来娱乐开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