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神灯1

标签:
河北省博物馆中山靖王刘胜墓浙江省博物馆朱雀国宝神灯 |
分类: 至尊国宝 |
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据考古资料,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成型的灯具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灯具则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据考古资料,早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已经开始将火用于生活之中,而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成型的灯具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灯具则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周礼》中亦有专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职。
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灯的历史是悠久的,战国时已很精美,到汉、魏时,灯的种类越来越多,有铜灯、铁灯、陶灯等。
下面就列举一些从新石器时代到唐代的国宝神灯!
1 刻花陶灯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
http://s4/middle/4e5f2e39x9d8f2d7b3913&690&690
夹炭黑陶。圆唇,敛口,大宽沿,腹斜直,平底。宽沿上刻满弦纹,点纹组成的图案,还有两排等距小圆孔。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算是灯的前身了
http://s4/middle/4e5f2e39x9d8f2d505983&690&690
3 战国支钉灯
http://s7/middle/4e5f2e39x9d8f2d5fbcd6&690&690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灯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却多了一个小小的尖锥,这个尖锥就叫支钉,这个小小的改变成了豆与灯的分界线。
支钉的出现正式拉开了灯具的历史,自此,灯具历史完成了从豆到灯的转变。
4 “东方第一神灯”--陶灯
http://s13/middle/4e5f2e39x9d8f2d3e26ec&690&690
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
5 红陶豆型陶灯
http://s6/middle/4e5f2e39x9d8f2d550a05&690&690
6 东周文物——陶灯
http://s4/middle/4e5f2e39x9d8f43b24f63&690&690
7 东汉人俑坐陶灯
http://s13/middle/4e5f2e39x9d8f4ba4e3cc&690&690
8 男俑烛台
本作品於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出土,为战国中期之照明用具,又名【蛇人灯】。灯为长袍男子形,一男俑立於兽纹方座上,头部发梳罩巾缚带,浓眉短须,扁脸高颧,两臂张开,手握双螭。右手一螭头上挺吻托灯柱,柱饰蟠螭纹和三角纹开有夔龙战猴,柱顶一灯盘。左手一螭向外卷曲头上挺,吻托一灯盘,其下有一大型灯盘,于内沿螭环一螭,头上挺吻顶上螭,全灯稳定。原作现藏於河北省博物馆。
9 东汉越窑黑釉熊形灯盏 浙江省博物馆
http://s6/middle/4e5f2e39x9d8f9753e095&690&690
上虞百官出土,灯作熊形,顶上的碗为盛油及捻的盏,两肩下斜,腿脚曲於腹前,坐状,怀抱一熊,正在吃食,腹部有一圆孔.自顶口沿至膝部有援攀的鼠形动物.
10 西汉朱雀灯
朱雀灯1968年於河北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外观优雅隽秀,设计精致,是汉代青铜器之代表作。本作品为西汉时期的照明用具。朱雀昂首翘尾,口衔灯盘,足踏盘龙,展翅欲飞。双翅和尾部阴刻纤细的羽毛纹。灯盘为环状凹槽,内分三格,每格各有烛座一个。盘龙身躯卷曲,龙首上扬。灯盘、朱雀和盘龙三部分系分铸,朱雀的嘴部和足部均留有接铸痕迹,本作品高30厘米,盘径19厘米。此灯造型优美,结构相当严谨。
11 西汉铜羊灯 故宫博物院藏
http://s14/middle/4e5f2e39x9d8ff2d28ffd&690&690
铜羊灯雕作立角羊形,身体浑圆,四肢直立,昂首凝目,憨态可掬。羊背设计成可活动的灯盘,羊体中空用以储存油脂。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汉代的灯主要以脂膏为燃料,一般是动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时将灯炷缚成束浸在脂里点燃照明,古人称其为“膏烛”。灯炷以剥去麻皮后的麻秸即麻枲(音喜)制成,将其置于灯盘中。
http://s15/middle/4e5f2e39x9d8fe96b6e4e&690&690
本作品为陕西省汉中出土之战国时期青铜器,形似卧羊,伸颈,两眼凝视前方,神态安详传神。颈下扩大为盂通体用纤细的银丝嵌错,流云纹。制作极为精致,反映了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工艺的高度水平。
13
西汉卧羊灯
http://s11/middle/4e5f2e39x9d8fdfbdcc2a&690&690
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可北省博物馆。此灯作卧羊式,羊昂首,双角向前卷曲,身躯浑圆,短尾巴。灯盘呈椭圆形,一端有一流,便于安置灯捻。羊尊的腹腔中空,可储灯油。此灯设计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