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献给母亲的礼物——读王小泗文集《零度生活》

(2013-09-02 09:31:27)
标签:

文学/原创

感恩生活

文化

分类: 我的评论

献给母亲的礼物

——读王小泗文集《零度生活》

“每当看到有报纸和杂志的样刊寄来,自己虽然不知字,母亲总是左翻右翻,并不断地问这问那。这也许就是儿子对母亲这么多年来的些许回报,不是金钱,不是物质,但在纸上留名的礼物,我想母亲应该是高兴的。”王小泗在《母亲的晚年》里这样写道。20多年了,这位母亲用她的“爱”给了这位高位截瘫的“幺儿”富有色彩的生命、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执着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对社会的感恩。他母亲的爱是无限饱满的,是天下最无私的,是充满强大意志的,有着乳汁的丰富营养,有着山泉的清澈,有着磅礴的力量。可以说,没有她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没有王小泗的今天乃至未来。因此,王小泗在他的文中在他的心中“时常”追问自己“我该用什么样的奇迹献给我伟大的母亲呢”(《床前的小路》)?用心品读完这本集子,我可以高兴地说,小泗兄,你做到了,你没有愧对你的母亲,这本集子是你献给你母亲最好的礼物。 

王小泗的文章情感是饱满的阅读他的文章,字字句句都楸着你的心,让你呼吸急促,让你血脉跳动加快,让你欲哭无泪。这种情感表现在它的“真”,发自内心切肤的体悟。这种情感可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表现在他对母亲的爱上,母亲对他的爱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使他将母亲的这种爱转化为自己对母亲、对朋友、对社会和对生活的爱。首先是他对他母亲无以回报的爱。他深知自己“高位截瘫”意味着什么,给家庭、给母亲带来的是什么?如他文中所言“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家庭如果有了这样的病例,就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一点也不过分”(《母亲的晚年》)。他“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那些不定时间,不随心情的喜怨,随时上班工作的疼痛和无法控制的大小便搅得母亲整夜不得安宁”,但他母亲“只要听到我这边有什么异动,这一夜,母亲就要起床下地……”(《母亲的晚年》)。他们娘俩“已共同走过了整整二十个年头的漫长岁月”,但他“身体健硕,身上没有一处褥疮”,他的母亲“却是真正的老了”(《母亲的晚年》)高位截瘫是世界性顽症,这样的病例一般只有四年的时间”(《母亲的晚年》),但他床前的“这条小路母亲已走过二十年的光阴”(《床前的小路》),他母亲用“爱”铸造了他二十个年头乃至今后更长的生命奇迹。在他母亲爱的感召下,他由“心情一落千丈,心灰意冷,成天一个死字填塞整个脑海”,到“灾难既然降临了,就要勇于面对,痛苦和惊恐之后一定要淡定和从容”(《母亲的晚年》),到“我大姨的小孙子谢宏光给了我台组装电脑”和外面沟通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到大千世界的无限神奇和精彩”,再到“我在博客中跃跃一试”,“有了初步的成功,我的信心空前高涨”,最后到“作家梦也在这一篇一篇的发表中偷偷地膨胀起来”(《与文字的不期而遇》)。在20多年驰骋床榻的漫长日子,他“无时无刻又不在母爱的行程里”就象阳光融动冰川,春风吹绿山岗,复苏大地,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不求回报,不求感恩,甚至不需要理解”,他为此由衷地发出“这便是我的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母亲的晚年》)的慨叹!王小泗由对母亲的爱,延伸到对舅舅、外婆等亲人的思念,这种爱逐渐延伸开来,在《二舅》、《外婆的老屋》等篇什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目睹王小泗从“自暴自弃”到“对自己的自省”到“对生活的觉悟”到“对母亲的感恩”的思想转折轨迹,我们清晰地发现,这是他母亲伟大的爱的使然,是他对母亲无限爱的使然。其次是他对朋友无限思念的爱。在自己的思想、意志、灵魂被母亲复活催生的日子里,王小泗不禁思念起曾经给过自己关爱、快乐,甚至曾经被自己伤害的朋友来,对关爱自己的朋友,他满怀感激,为今天的无以回报感到深深自责;对自己伤害过的朋友,他乞求朋友的原谅,原谅他那时的幼小无知和小聪明,并给予自己深深的忏悔。这一切的一切,他只有借助文字来述说表达,“于是起床,拧开灯,找来笔,铺开纸,写下这篇久违的怀念”(《久违的怀念》)。对《病榻日记选》中“明天就要走进青山了”的华明,他却“只能在屋里听着送葬队伍奏响的唢呐和念读祭文的长调为他默默祈祷”。还有对“在一处慈善工地剪彩”的王平,《久违的怀念》中的德志,《再过衡阳》中的二狗,《高中轶事》中的王德茂,《妹在江南一水间》中网上邂逅的美丽姑娘毛毛,《美姑行》中的兄弟鱼尔等等,他都挑灯奋笔,写下那些美丽的点点滴滴,含无限思念和至深的爱之情。这里,我要说王小泗的爱跳出了“亲情”的范围,延伸到“朋友”中来,是“爱”的初始升华。第三是他对社会的爱。命运给了他灾难,他在灾难中感受到社会的爱,他因此用激情回报社会。“就在我无路可走的时候,是家乡的博大胸怀接纳了我这位壮志未酬的不羁游子,使我在一次次亲情,友情,乡情,社情的感受下,将一颗将死的心渐渐融化”在《温情荡漾在寒暮》中,他深情写道,“二十年来,除了父母,哥嫂的关怀外,我的父老乡亲和当地政府的各级领导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村民组长王永锋成了我的小使,村支书王德模给我挑过水,镇民政所刘孝忠所长成了我无话不谈的哥们……”,送来笔记本的县委书记,还有这正住着享受的廉租房……他们都“给了我雪中送炭的帮助,使我在生活的边缘看见了继续生存的希望”。为乡亲设计房屋图纸,给留守孩子补习功课,引来上海朋友捐资助学,参与民间文学组织编辑工作……成了他力所能及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的日常性社会工作。他身处小小病榻,心中却装着一个偌大的社会,这是他的爱由爱及母亲、亲人,爱及朋友,爱及社会的一次次逐渐博大起来的历程。因此,他的爱是博大的,如同他伟大母亲的爱。第四是他对生活的爱。毋庸置疑,最初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生命存在的勇气,是朋友和社会的爱给了他生活的希望,是希望点燃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和炙热的爱。这种爱,饱含在他对童年、故乡、历史、自然不厌其烦的真情抒写里。回忆童年生活的《苦乐童年》、《高中轶事》,怀念家乡风物的《灵泉》、《土门湖》、《堰家沟》、《乐石记》,写家乡美丽自然风景的《桐子花开》、《杨柳又青青》、《我爱你·家乡的竹》、《九龙山雪恋》,缅怀家乡历史的《再话青山观》、《千年青山耀昌明》、《寻乐书岩》等等,都让他铭刻于心,激起每位游子“故地重游”的渴望。《故乡的记忆》、《故乡苍溪》、《记忆中的东青镇》、《故乡的秋天》等又从大处着眼,大手笔地气势磅礴地抒写了故乡的浩瀚历史、自然风物和民风民情,让人油然而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些曾都是他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形影不离地融于他的日常生活中,而今他只能在脑海在文字里重现,他感到故乡原来是如此之美,令人留恋。这更激发起他对生活的爱,他全身心地遨游在文字的海洋中。如他在《温情荡漾在寒暮》中所写的“上帝在关了我的一扇门后,又开启了另一扇窗”,他开始有了明晰的追求和憧憬,生活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迄今为止,他已在《中国诗歌》、《中华诗词》、《星星》、《江西日报》、《辽沈晚报》等多家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曾被评选为《中华诗词报》2009年度十大古体诗人,荣获2011年度雅剑全国诗歌竞赛铜奖、19届柔刚诗歌提名奖、2012年星星诗刊优秀奖、2012年首届张坚感动诗歌奖。出版诗集《诗人帮》、《意志的胜利》,著有长篇小说《天地玄奇录》、《浮生若寂》、《趁我们正青春》,其中两部在文学网站上架。这样的成绩,对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来说,都望尘莫及,深感汗颜,是我愧对了生活。

王小泗的文章笔法是细腻的。篇篇读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在于他曾经用眼睛细致的观察,用心真切的体悟,发自肺腑的感慨。在《床前的小路》里,他巧妙地以“床前的小路”为线索,写出了母亲二十余载围绕他这位“高位截瘫”的幺儿,不离不弃、含辛茹苦,在这条小路上洒下的点点滴滴的爱的雨露,付出的点点滴滴的辛酸和泪水,在这条小路上他渐渐地健康成长了,而他的母亲却渐渐地老去。这条从他床前长长绵延出去的小路,从一次次走向他的母亲的身前渐渐缩短的小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母亲伟大而无私的至爱,让我们感受到母亲伟大的人格力量,激发起我们对他这位母亲的崇敬,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怀念,油然发出“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这条从床边到门口的小路”,“用水泥铺成的地面光滑如镜,质地坚硬,就是落一个称砣在上面都不会留下一丝痕迹,母亲每天在坚硬的混凝土地板上来来回回”,对床前小路的水泥地板的质量,作为工程师的他是坚信的,但有一天在他母亲端着一盆热水给他清洁却突然摔倒的一个寒冷的早晨,他“才惊异地发现,脚下坚硬如铁的那条混凝土地面,已经起沙,有的地方起夹脱落,露出小片小片的凹处,而其他地方却相安无事”,顿时,他“泪眼朦胧中”,“一条长不过几米,宽不过两个脚的位置的小路清晰地从我的床沿延展到了门口”,这条小路上二十多年来“摇晃着母亲消瘦的身影”,移动着“母亲越来越蹒跚,越来越沉重的脚步”。如此细腻的描写,怎能不拨动人的心弦,催人泪下,令人顿生“时光无情啊”的感慨!这篇文章的技巧是精湛的,构思是巧妙、缜密的,文字是朴实的,情感是真实的此文如此,书中其他篇什皆如此,无不催人泪下。

王小泗的文章有着思想的厚重感。文以载道,这是从古到今为文的一贯主张。这里的“道”既有情之重,又有思之重,还有恨之痛。一是情之重。他笔下的亲情,朋友之友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都源于他亲历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厚的土壤,其所抒发的情感皆由人、由事、由物、由景生情,情是发乎内心的真实,不是“无病呻吟”的虚情伪情,乃真情真意,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看着她迟缓的脚步,听着她每晚不间断的咳嗽,我的心一股股地疼痛”,“许多次的迷惘中,我不停地叩问上帝,为什么不早早地召唤我去那个叫什么天国的地方啊,给母亲以超脱。孩子啊,你认为这样就可以超脱你母亲了吗?要你不死,那是因为你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冥冥中上帝这样回答道” (《母亲的晚年》),这是一种复杂的矛盾的自我较量,显示出人性中情的重量。“后来,我再也没有让母亲把我从床上移到过外面,因为母亲的身体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重劳苦中,迅速苍老,而我凭借着那种无形的爱的力量,却与母亲相反地一天天健康起来”,这是付诸行动回报的真实的力量。二是思之重。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也是一篇文章的价值所在。没有了思想,哪怕形式的外表再华丽,也不能打动一个人的心灵。有所悟,才有所读。没有思想的文章,如同行尸走肉,如同“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王小泗写母亲的文章,让我们醒悟“行孝要趁早”;写朋友的文章,让我们懂得要“珍惜友谊”;写生命的文章,让我们懂得要“热爱生命”;写山水的文章,让我们懂得要“善待自然”;写历史的文章,让我们懂得要“珍视今天”。“一切都在时间中化为乌有,有的只是平淡和那份心中的释然”《王平》,“心灵的真诚,性格的坦率,朴实,美在自然”《妹在江南一水间》,“在这个我出生的时候,那个我就已经死亡”《醉幻》,“流水无情,皆有态,落花无声,皆有言”《女儿花》……诸如此类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在其文中俯拾是,可圈可点,引人深思。三是恨之痛。在这本文集里,王小泗面对母亲的爱,朋友的无私奉献,社会对他的帮助,他无以回报,因此他恨自己身体的残疾,恨自己的命运,恨自己的累赘。“许多次的迷惘中,我不停地叩问上帝,为什么不早早地召唤我去那个叫什么天国的地方啊,给母亲以超脱”(《母亲的晚年》),这是一种怎样的自责、自恨、痛啊!王小泗对腐败、欺骗等人间的丑恶行径是深恶痛绝的,在《庆功会》、《呵呵,原来是哥们》等篇什里,他作了深刻地批判和揭露,这是他作为一个文人应该具有的良知的体现。当然,王小泗在诸多文章中,引经据典,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给他的情感进行烘托,给他的观点做佐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文章的重量和深度。

最后我要说的是,当王小泗将这本沉甸甸的精美礼物双手捧给他88岁高龄并不识字的花甲母亲时,他母亲反复摩挲着这本书籍,一定能感受到文字间扑鼻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他一定触摸到了他儿子那颗感恩的心,她一定能感受到她儿子逐渐成熟起来的思想、顽强起来的毅力、坚定起来的对生命的热爱、温暖起来的对生活热情的拥抱,他母亲一定会露出二十年来最称心的笑容,为她二十多年的付出,也为他可以为之自豪的儿子!在此,我祈愿他母亲身体康泰,福寿无疆!也祈愿王小泗兄在母爱的阳光里永远乐观笑对生活、善待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