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述拗救法

(2012-04-17 07:30:00)
标签:

学习

格律诗

分类: 诗词知识

简述拗救法

 

    古人把律诗中平仄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律句,平仄不符合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如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那就要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拗救,仍算合律。

    拗救,除了格调张显高古之外,就是给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更多的自由。像“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优美精练的诗句,只有用拗救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

    一、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又叫孤平拗救。在律诗、绝句中,仄平脚(就是一句诗的最后两字是仄平)的句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换句话说,就是五言第二字或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它前面的字如果是仄声字,这样它就成了孤立的一个平声字,就算“犯孤平”。“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

    如果诗句犯了孤平,就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就没问题了,这就称作本句自救。
如刘禹锡的五言《纥那曲》中的“竹枝无限情”(仄平平仄平),第一字拗,第三字救;贾岛的七言《三月晦日送春》中的“明月有光人有情”(平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拗,第五字救。

    二、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又分两种,大拗必救和小拗可救可不救。

    大拗必救,指的是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换句话说,在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的句型里,如果第四字用了仄声,应在对句第三字该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字来补偿;

    在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型里,如果第六字用了仄声,应在对句第五字该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字来补偿。

    如果五言只是第三字、七言只是第五字用了仄声字,这叫小拗,也称半拗,可救可不救,此文不再累述。

    五言举例说明: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李商隐《乐游原》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出句第三、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七言举例说明:

    许浑《凌敲台送韦秀才》中“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出句第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出句第五、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此处多说几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句的“八、十”二字,属古入声字为仄声,而此处按律应为两个平声字,这样该句就成了拗句,必须在对句第五字的位置用个平声字,即在下句第五字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一个“烟”平声字予以拗救。“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也是这样。只有用拗救才能写成,才能使“六七”巧对“三四”。因为“六、七”二字属古入声字,都是仄声,而此处按律应为两个平声字,于是在对句第五字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一平声字“三”,这样就算合律。

    三、特拗拗救

    这种特殊句式的拗救很常见,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即“特拗”,也可看作是本句自救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句式多用于尾联的出句。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的句型里,第三字与第四字的平仄,可以互换位置,成为“平平仄平仄”。这样互换后,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否则会出现孤平。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型里,第五字与第六字的平仄,可以互换位置,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互换后,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会出现孤平。

    举例:

    张说《蜀道后期》中的“秋风不相待”(平平仄平仄);司空曙《寒塘》中的“乡心正无限”(平平仄平仄),这两句五言,都是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而成的特殊句式。

    杜甫《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仄仄平平仄平仄);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平仄平平仄平仄),这两句七言,都是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而成的特殊句式。

    这种特殊句式,在唐诗中很常见,几乎与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宋代诗人在尾联的上句使用这种特定句式,更感到妙趣横生:

 

    迎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再回首“再回”二字平仄位置交换)——张咏《新市驿别郭同年》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与风雨“与风”二字平仄位置交换)——郑文宝《柳枝词》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一株雪“一株”二字平仄位置交换)——苏轼《东栏梨花》

 

    如果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这三种拗救法,我会这样说(以七言为例):

 

    一、本句自救法: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为不犯孤平,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就在第五字改用平

                     声。
    二、对句相救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中,如果第六字或者第五、六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下一

                     句)第五字改用平声。

    三、特拗拗救法: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如果是用于一首诗尾联的出句,第五、六字的平仄可以

                     互换。

 

 

     《七绝·望菊》

         本人习作

东篱把酒又重阳,
一梦黄花别日长。
魂断当年古城下,
今秋依旧更凄凉。

 

——魂断当年古城下,今秋依旧更凄凉。“古城下”三字,此处安律应是“平仄仄”,而现在则是“仄平仄”。此句当属特拗拗救。


                             天外人参照王力先生《诗词格律概要》和王永义老师《格律诗写作技巧》编写  2012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三月的呼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