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国大陆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中,把“结束(shu)”读做“结束[su(四声)]
” 的人越来越多了,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甚至央视4套的“今日关注”节目中受邀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很多都是“
结束(su)”声频仍 。但未闻央视1套的播音主持人有过结su声。
那么两种读法究竟哪种正确?还是“束”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法呢?我认真查阅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上面清楚地注明“束”读做shu
(四声),没有第二种读法。而且至今尚无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或有关部门变更读法的决定或通知,也未闻相关业界对此有约定俗成的认可。
其实,结束也好,结束(su)也罢,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都算不上一件事,因为错读并不影响听众对该词真正词意的正确理解,所以对这等无可无不可的事是无须咬文嚼字的,也不必究考原因,更不必担心听众对错读者的文化水平产生丝毫的怀疑,因为连小学生都知道怎么读。但野草园非要把这件事搬出来说道说道,也并非哗众取宠吹毛求疵,只是有些迷惑不解之处,想要寻个答案。
据说,错读的起因源自港澳地区的歌星影星主持人等名流,他们主要是因地方方言口音原因才读结束(su)的,我们也不排除大陆有些人的错读也是这个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口齿问题和发音习惯等。如果都属上述原因,再提此事的必要性也就没有了,可事实不是这样,大部分的错读并非如此。我在认真聆听那些错读人说话时,发现他们只是在“结束”这个词上将“束”读成su,
在其他地方都读得非常正确,还有对与“束”同音同声的其他字的读法也都正确, 如树、数、术、述、竖等等, 没听到过有把果树读成果su的,把技术读成技su的,把拘束读成拘su的,把一束鲜花说成一su鲜花的。这就足以证明错读非是上述原因。
这样简单的一个字,使用的频率又相当高,知道它正确的发音,也无口音和生理障碍而不能正确发音,恐怕从上小学的那天起就能正确地读它了,而且多年来一直在正确的读,为什么突然改正归邪了呢?
在这经久不衰愈演愈烈的结su声中,专家学者记者播音主持人等公众人物,不仅忘记了所肩负的净化语言文字环境,特别是防止给中小学生造成污染的社会责任,反而随声附和、推波助澜,充分发挥了垂范、传播作用。
包括“束”字在内,所有读shu的字都能发出正确的读音,为什么单单在“结束”时就不会好好说话了呢?
我百思仅得一解:东施效颦,趋俗附贵。
所解未必正确,也许另有他由,请诸位网友宽谅我浅薄孤陋,不吝赐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