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电业内流传一个佳话:5月12日14时55分,离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成都广播交通台女主播孙静就在仍摇晃不止的工作间,开始了长达50小时不间断的震情直播。她和同行们的及时播报,在第一时间内抚慰了惶恐的人心。
5月24日,温总理站在映秀镇的废墟上,面对众多中外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处理这次突发事件及国内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这意味着,信息公开将成为政府处理突发和公共事件的常规化手段。经历了汶川震痛的人们,不难体会这句话沉甸甸的份量。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前所未有的信息透明度,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可以说,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公开,直接减少了这场灾难的杀伤力,进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应变能力。
可以说,这次政府的信息公开,也是汶川地震灾难带来的启示。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信息公开并没有让天塌下来,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没有理由不去发挥信息公开机制的积极作用。
汶川地震是国家之不幸。话又说回来,若能将抗震救灾的一些有效做法---比如信息公开,应用于政府和社会日常运作,则为国家之幸。要知道,这是带着血和泪的经验,也是这场灾难给我们的沉甸甸的“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