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没到北京了,变化真大!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可是,也有许多与首都不协调的地方,让人总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在北京就两天,只能谈一点肤浅的印象。
一到北京,心情就不爽。我们是早上7:35到北京站的,那时候北京下着蒙蒙细雨,出站就想打的,但看到在雨中绵延一里路的候车长队,我们又折身去地铁站坐地铁,真的领会了北京的交通,觉得不好印象就是北京公共交通的挤和堵, 特别是在上下班的时候, 那三环路上公交站上站满着人, 真是让人看了都觉得害怕。
北京现在的市政建设发展很快,公交、地铁、出租车各展所长,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多车多啊:当我们跟沙丁鱼似地挤在公交或者地铁里的时候,当我们有急事打车但因为堵车而寸步难行的时候,心情怎么能好得起来?所以说,一个“挤”字,一个“堵”字,实乃困扰北京交通的两大顽症!
北京的黑车多。出去办事,如果你站在马路边多呆一会儿,就可能有一辆车在你身边缓缓停下,就可能听到十分热情的招呼声:先生,您需要用车吗?.....接下来,如果你坐上了,就可能需要付高于一般出租车3-4倍的价格,甚至更多。
的哥的业务不够精。一个外地人到北京办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能大多寄希望于出租车司机身上,我也不例外,可连续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许多北京的的哥师傅需要提高认路的水平和能力,大会组委会帮我们定了酒店,在北三环,紧靠有名的昆仑饭店,可我拿着组委会发过来的酒店地址,连续坐上3辆的出租车,都被告知不懂怎么走,被拒载,我纳闷了。
有些国家机关的服务态度差矣。抽空去某机关咨询问题,发现人家就是爱理不理。现在各行各业都提倡微笑服务、热情服务。可我在有些国家机关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对你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事,说”或者“说事”,就象警察似的,没有表情,让人觉得“冷”...
北京吃的东西不便宜,而且不好吃。别对名店、传统小吃寄予过高期望,尝过即可,个人认为不尝也不是多大损失。
北京挺脏乱的,工地多,都在搞奥运工程呢。地铁1、2号线给人的视觉感相当的难受,进入北京地铁1、2线,就像到了一个老胡同,给人感觉:陈旧,脏。我们从北京站上,到东直们转,或从西直门上,到复兴门转,不管是车厢也好,地铁站也好,破旧啊,还是赶紧修修吧,奥运会还这样,掉价。
逛圆明园那个痛啊,参观了下博物馆,还买了本书看,越看越生气,我xx八国联军××××,(省去若干字,免得落下个污染和谐互联网的罪名),以前学生时看,还不怎么恨,现在老了,反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一句话:咱中国人,一定要活得血性点。善良是种美德,过分善良就是慢性自杀;
北京的天空变灰了,以前还有点蓝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现在都没了,只有那马达的轰鸣声,以及那一阵阵的轻烟,冉冉而升,然后又在高空飘散开来,笼罩咱北京城;前几天都是沙尘暴,听北京同仁讲,那个惨啊,汽车上面是厚厚的一层黄土,回家后一看,鼻子和嘴里都是黄沙,家里不管有多密封,都有一层或薄或厚的黄土。靠,这个日子怎么过啊?这两天还好,因为下着小雨。
北京人在北京的展转中犹如酷夏的狗一般口干舌躁,外地人在北京却虔诚以待如沐极光般庄严--北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仿佛拉斯维加斯赌局中激荡人心的大轮盘,在未知的神秘中转个不停。当时间趋于急速,生命在嘈杂中渐渐短去,人们在混沌之中似乎来不及思考明天,来不及患得患失,来不及凭海临风,更来不及放眼去寻找那似乎久违的绿色--即便它给人以希望。
这城市是充满希望的,这城市同时又是令人绝望的。“奏出时代的最强音”的口号在耳边轰然作响,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在悄声叹息。城市在许多文人墨客的妙笔之下美化为一种理念一种思维,却永无“悠然见南山”的别致。喧嚣和尘土又一次伴随着人群的拥挤醒来,肆虐地吞噬着无从选择的人们。人们无视且无助地象一尾尾鱼一般静静地穿行着,仿佛只有手鼓和萧、竹笛和羌才能将他们从混沌之中拯救出来。传说天公开物时世界曾是一片混沌,经过数以万年文明的开垦,它竟不可理喻地轮回了。 但愿北京的天空变得蓝起来!
感受很多,人老了,就喜欢唠叨,喜欢思考,喜欢总结,在此给大伙儿提个醒:
北京啊北京,奥运马上就来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