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读的几个昭通作家的几个小说

(2010-12-24 15:08:17)
标签:

杨昭

昭通

夏天敏

北京文学

杀狗的过程

杂谈

分类: 随笔

    1、夏天敏中篇小说《漫过花园洋房的浓烟》(《北京文学》2010第12期):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我总觉得夏天敏老师以前的那些中短篇小说,基本上都在围绕一个主题来写的,即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困境,或者可以说是写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从维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这一层面上讲,人和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都需要的起码的物质基础才能维持生命,并使之继续下去。而且,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出现危机或者陷入困境的时候,人的动物性就显现得更加明显,弱肉强食的动物本性也就越加明显。居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在没有解决人维持生命必须的物质基础的情况下,就谈不上精神生活的问题。而夏天敏老师以前的那些作品,基本上原生态地呈现了贫困山区农民生活的物质匮乏,从而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稀奇古怪、离奇荒唐的事情,而这些怪事的发生,无非只是为了生活。作为这种生活的当事人,他们首先的解决温饱问题,把自己的基本生活过好,他们还来不及思考精神生活的问题,毕竟,生活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基本上不存在基本生活问题的人看来,他们那些行为是那么荒唐、肮脏、低劣,有些可能跟动物没啥区别,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在这种生活面前,我们去大谈特谈他们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觉得有些欠妥,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生活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要不,你可以设身处地地想想,当你连基本生活都处于危机状态的时候,你理性也不一定能够战胜你的生命本能。人,也是动物,因此,它也具有动物性的一面,为了生存,维持生命的延续,也可以不择手段。

    中篇小说《漫过花园洋房的浓烟》这个小说,在《北京文学》第12期以头条的形式推出,封面还发了作家的漫画像,这是很难得的,可见这篇小说及作家本人在《北京文学》心目的重量非同一般。

    读完《漫过花园洋房的浓烟》这个小说,不可避免地,它将有意无意地和我曾经读过的夏天敏先生的小说形成比较性的对照。显然,这篇小说所呈现给我的东西,不再跟生活的基本问题有关,里面没有了物质的贫乏生活的苦难,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可以说都衣食无忧的状态。仅从这一点来看,这小说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说和夏天敏先生以前的小说有了明显的区别,或者说是一个分水岭。记得去年春天在绥江参加一个会议,就听夏天敏先生谈过他的这个小说,我就一直想知道他这个小说和他以前的那些小说相比较,不知究竟有何明显的区别,但一直没有见到这个小说的踪影。这一晃,就是将近两年时间,终于在《北京文学》上看到了这个小说,一口气读完,感觉确实是很不一样的。

    我觉得,这个小说进入了精神的层面,因为小说中的人物,生活也不再是个问题,衣食无忧。所以,我这样认为,夏天敏先生的《漫过花园洋房的浓烟》这个中篇小说,不再关注人物的生活困境,因为他们的生活不存在问题了,他宿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困境。刘经纶这个农村老头子,含辛茹苦养了个很争气儿子刘武生,在城里混的人模狗样了,有钱了,功成名就了,便把老头子接到城里生活来享福,给老头子买了一栋带花园洋房别墅让他单独住,还专门给他请了个保姆,负责他的起居生活。这种日子,可是天堂般的好了,简直让人羡慕得不行,继而会产生严重的妒忌了。然而,这样的生活老头子并不喜欢,他在城里没有地种,没有邻居拉家常,闻不到乡野的气息,听不到乡野的声音,吃不到乡野的味道。结果,经过几次逃跑和斗争,儿子终于忍痛割爱,让老头子把别墅的花园改成了土地,老头子在花园里种蔬菜和庄家。然后,引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要用农家肥,就会污染城里人的空起;为了积肥,他在别墅的好几处都放上尿桶,花钱请保姆和小工往他的桶里排泄——后来,他这块土地还成了城里一家学校的学生体验和观察生活的基地,老头子也成了辅导员,学生们向他敬礼的时候,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这块,也成了报纸上宣传的行为艺术。看上去,这一系列事件的的发生都是荒诞不经的,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同时也让人同情和思考。刘老头子内心的困境,正是城市生活的精神困境。

 

    2、杨昭中篇小说《杀狗的过程》(《大家》2010年第5期):杨昭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真正懂小说这门艺术的人。我好几次听他谈读书,听他谈小说创作,听他谈文学这东西,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前天,与昆明作家半夏老师谈起杨昭老师,她说扬招老师是真正的沉默高手,说他获得高黎贡文学奖是实至名归的。半夏老师是中国作协会员,她作品也是进入高黎贡文学奖终评阶段的八个作家之一,可见在这些民间的高手中,杨昭老师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不得不让人折服。

    目前,杨昭老师的小说主要以两种语言形式在写,一种是昭通方言,比如那个了不起的中篇小说《日蚀》,还有《杀狗的过程》;另一类是普通话,比如《一幅照片》《我是你哥哥》等。那个写大学生的中篇小说《第七日是圣安安息日》好像居于这两者之间。无论那种用那种语言写,杨昭老师的小说语言无疑是读他的小说的人不可能无动于衷的,也是无法绕过去的。他的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同时也很犀利、尖锐,但细品起来,感觉甚至是恶毒的。这种语言功夫,确实很了不起。

    《杀狗的过程》,其实就是讲的一个杀人的过程。你见过谁杀狗还会问问狗的意见吗?当然,你也知道,一只狗跳得再凶,吼得再厉害,不管他有多凶猛,只要有人打定主义要杀它,那它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想让它怎么死就怎么死。在有些时候,人的命运其实跟狗差不多,特别是作为个体的生命,在强大的集团力量面前,更是不堪一击。杨老师笔下的那个杀狗和杀人的过程,我说不下去了。

 

    3、刘平勇中篇小说《今夕是何年》(《滇池》2010年第5期):读刘平勇先生这个小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悲剧。按照鲁迅先生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会米人看。或者,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人生毁灭给人看。那个叫杨冬天的退休领导,把本可以幸福的晚年生活毁灭了,他也成了杀人凶手。这个小说,读来倍觉沉重。

   

    2、杨昭中篇小说《我是你哥哥》(《滇池》2010年第6):在杨昭的普通话语言的小说中,我目前读到的恐怕还是《我是你哥哥》这个最好,其他的也很好。这个小说写的是一个北大毕业生被分到偏远的一个师专教书然后死去的故事。这个小说,应该说重点在于探索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关于灵魂领域的东西。故事有点悬。认识生活在幻想中的话,这种幻想有没有积极一面?有没有价值?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扬招老师的这小说也有这种感觉:那个农村出来的北大毕业生李萌,失意地回到家乡的师专教书,但在的他幻象中,有一个真正的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孪生哥哥,在北京的国家安全局工作,也是厅级干不了,这个哥哥无疑春风得意的了。这个哥哥,其实只是李萌幻象中,或者说灵魂身处的另一个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