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在中小学时必背的古诗文180篇(博主系列新书)

(2013-02-24 21:54:09)
标签:

初中生

高中生

小学生

古诗文

必背

分类: 读书与观影

    中国人在中小学阶段到底需要背诵多少篇古诗文呢?答案如下:按新课标或者叫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大纲,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一共是76首(本来是60首,2012年时增加了16首),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是64篇(本来是50篇,2012年增加了14篇),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是40篇。 所以一共是180篇。详见新编的三本书吧!

http://s16/mw690/4e5c4d9bgd678ccaefb1f&690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http://s13/mw690/4e5c4d9bgd678cd292b5c&690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4篇》(原《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http://s10/mw690/4e5c4d9bgd678e42fa169&690


《小学生必背古诗76首》(原《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中小学生必背的古诗文系列三本书分别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6篇》《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64篇》和《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40篇》。这三本书陆续从去年7月开始到今年元月出齐。在接到出版社的这个任务的时候很有点儿开心,能够重温国学的这些经典佳文,对于我来说是二次学习。在编辑期间,我重读体会到了小时候学习这些经典名篇时感受不到的很多东西。总之,把二次学习的笔记感受分享给学生,希望能够帮助中小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我们国家的经典文化是很开心的一件事。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部先后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当然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依据。2012年,新课标又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20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6篇,初中14篇。这样小学生必背的古诗就由原来的70首增加为76首,而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就由原来的50篇增加到了64篇,而高中仍保持为40篇。这累计180篇的古诗文是作为中国人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篇目,更可谓篇篇精品,字字珠玑,耐人回味。

中国古代文学遗产,蔚为大观,品类繁多,诗词曲赋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作佳篇所包涵的思想意蕴与艺术魅力,更是不知醉倒了多少吟诵者,成为一代文学之绝唱。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让我们的孩子们从中小学时代就能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对中国古典语言文字的运用与驾驭能力,这三本书对新课标所推荐的这180篇古诗文进行了逐一的解析。

这三本书所选的每篇古诗文在体例上都分为“原文”与“名师伴你读”两大板块,而在“名师伴你读”板块中则又详细设列了“作者出处” 、“参考译文”、“阅读理解”、“注释解析”和“学习要点”四部分,这样详尽的解析在同类书籍中绝无仅有。

作者出处或是点明古诗文的作者或是说明古诗文出自何种文献,这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和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俗语说“文如其人”,从一个侧面点明了文章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对于增进文章的理解当然也就至关重要。关于古诗的作者出处也是中小学生语文测试的重点,往往是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的。

“参考译文”旨在帮助学生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更全面而更透彻地理解古诗文的原意,文白对照地学习是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阅读理解”旨在逐句或逐段地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古诗文的段落结构、成诗背景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加深学生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生活化理解,段落分析与中心思想的提炼是中小学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时的重点。

“注释解析”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较为生僻或有特殊意义的汉字词的发音与意思,这些生字生词常常会成为中小学学生语文考试中遇到的考点,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学习要点”则超越字词层面,画龙点睛、简明扼要地点出该诗歌用到的创作和修辞方法抑或诗词主旨乃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往往是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不容易理解的难点。

这三本书所选编的古诗文的时间跨度上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下至近一百七十年前的清末。她们一般篇幅短小、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十分适合我们的学生诵读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写作能力和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诗歌的诞生是源自于人类抒发释放自己感情的需要,感情滔滔奔流,遂淌出许多天然、精彩、简约而朗朗上口的文字。上古的先民们在劳动中铿锵有力地喊出了那第一声有着诗词韵律的劳动号子,而这一声声的号子,便是人类生存意志与自我激励的情感流露,便是人类诗歌的缘起……古诗创作的素材来自诗人对生活周围景物的悉心观察,古诗创作的灵感则来自于诗人情感的些许微澜。古诗是诗人情感与理智长期积累存续的产物,古诗是人类文化长河中不落的月亮。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时期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民间号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64篇》选入了《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大名篇。《关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所以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而古之写相思则未有过之《蒹葭》者。《蒹葭》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正是《诗经》重要的写作特色之一,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细细去体会。《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40篇》选入了《氓》。楚辞是《诗经》以后的新诗体,形式自由,内容奔放而往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因而楚辞又被称为“骚体”。从此,风骚并峙,成为古典诗歌的两座顶峰,昭示后人。《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40篇》截取了《离骚》的片段。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了叙事诗发展到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可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本书首篇所选的《江南》,就是汉乐府中一首代表作。

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辞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歌辞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6篇》选入的《敕勒歌》最为著名。北朝民歌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北朝民歌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抒情盛宴则是在唐朝,仅《全唐诗》就收入了2600多位诗人的5万余首佳作。唐诗的俊爽、豪雄、诡奇、淡静和润雅是唐代精神不朽的风骨。在唐朝这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论诗人可谓是名家辈出,灿若群星;论作品,则是百花齐放,争奇斗丽。

唐诗的发展通常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618-713)的诗歌可谓是“清新俊爽”,初唐“四杰”在诗歌革新方面各显实绩。《小学生必背古诗76篇》就选录了四杰之一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鹅》和初唐时期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峤的诗作《风》。《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64篇》选入了作为 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盛唐(714-766)的诗歌则凸现了“大气明丽”的特色。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高峰期。盛唐的诗人大多怀有经世济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反抗权贵、抨击腐恶的精神。在诗歌创作中,这种精神激发出浪漫主义的火焰,而燃烧为这种火焰的诗歌体裁则是边塞诗和政治抒情诗。高适、岑参、王瀚、王之涣、王昌龄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小学生必背古诗76篇》中就分别选录了王瀚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各一首以及王昌龄的《出塞》。《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64篇》选入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田园山水派也是盛唐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的王维、孟浩然则是田园山水派的代表人物,《小学生必背古诗76篇》则分别选录了他们的五首诗歌。《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64篇》选入了作为田园山水派诗人王维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使至塞上》。《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40篇》收入了王维的《山居秋暝》。

李白、杜甫是盛唐最伟大、最杰出的诗人。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豪放俊逸,语言清新自然,被后人称为“诗仙”。 杜甫,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小学生必背古诗76篇》分别选录了李白的七首诗歌和杜甫的四首诗歌。《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64篇》则分别选入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和杜甫的《望岳》《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40篇》则分别选入了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和杜甫的《兵车行》《蜀相》《登高》《登岳阳楼》和《客至》。

中唐(767-835)的诗歌特色是“沉厚诡奇”。中唐后期诗坛又趋活跃,这期间重要诗人主要分为白派和韩派。白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辅,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大写乐府诗和讽喻诗,广泛反映社会问题,敢于代人民提出血泪控诉,语言通俗,易于接受。韩派诗人则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辅。他们在艺术上刻意创新,求前人未开拓的意境,语言上也力求用生僻字、炼奇字、造拗句、压险韵,乃至以散文句法入诗。当然他们也不乏清新自然、浑厚博大的作品。白韩两派之外,柳宗元善写山水诗歌,刘禹锡的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简练沉着,寓意深远。《小学生必背古诗76篇》对孟郊、贾岛、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绅的诗歌都作了收入。《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64篇》对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贺的诗歌都作了收入。《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40篇》对刘禹锡、白居易、李贺的诗歌都作了收入。

晚唐(836-906的诗歌特色是“朦胧幽隐”。晚唐前期杰出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人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无题诗隐晦曲折,含蓄深婉,备受后人推崇。杜牧的七绝尤有逸韵远神,这让晚唐时代的诸家诗人让渠独步,可谓独树一帜。晚唐后期诗人依旧不少,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罗隐、于濆、陆龟蒙等都集成了白派的新乐府传统这三本书对“小李杜”和罗隐的诗歌都作了收入。

古诗这种艺术形式在唐朝之后逐步走向衰弱,尽管宋元明清时代仍不乏佳作问世,本书就收入了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李清照、范成大、杨万里、于谦、郑燮等人的作品,但是更为鲜活的文学体裁形式诸如词、曲、小说等都相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重新引领了新的文学风骚。所以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通俗说法。

词,起源于隋朝,但隋朝的词却没有流传下来。词全名曲子词,本来是和音乐密不可分的。但曲子的唱法不能保存,于书面只留下了文词,所以也就简单的叫做词。词的曲调既不是上古时代的雅乐,也不是汉魏的清乐,而是隋代的燕乐。如果把诗比作大雅之声,那么词就是中国古代的通俗歌曲。词兴于唐,盛于宋,衍于元明,复盛于清。五代的词呈花间香泽之态,北宋的词有豪放婉约之声,南宋的词则有醇雅软媚之形。词与古、近体诗并行发展,互补互济,各擅胜场。隋唐时期的燕乐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交融而成的新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了三百二十多个盛唐乐曲。其中,《菩萨蛮》、《浣溪沙》、《浪淘沙》、《虞美人》等近百个乐曲嗣后成为常用的词调。温庭筠、李煜、柳永、秦观、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名家都以谙于音律,知音识曲而著称。就连不受曲子约束的苏轼、辛弃疾词也大多可入乐而歌。

现存最早的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所以李白被后人尊为百代文人词曲之祖。但是李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依旧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真正的第一位大词人是晚唐时期的温庭筠,因为其诗名已被词誉所掩盖。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鼻祖。花间派又被称为西蜀词派。赵承祚编撰了《花间集》,共收入了18位作家的500首词。总体而言,花间派是宫体娼风的混合物,但依然不乏南疆边塞风土和低回怀古的作品。花间词派成就最高的人是韦庄。《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40篇》收入了温庭筠的词作《菩萨蛮》一首。

南唐词派主要以李璟和李煜父子为代表。因为南唐国势衰微,所以南唐词派较之于西蜀词派多了一层心理的阴影而更加凄冷。李煜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李煜被后人周济评价粗服乱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甚是不平。而唐圭璋先生则认为这是王国维先生的误解。因为粗服乱头下还有不言国色四个字,而这正是对后主李煜纯用白描之佳作的高度赞许。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40篇》收入了李煜最著名的词作《虞美人》。

宋词达到了中国音乐文学的最高形态。宋词与汉赋、唐诗并称,独擅一代之胜。宋代词曲盛行,从北宋的东京汴梁到南宋的余杭临安,花阵酒池,四处可闻丝竹弦乐之声,这种繁华自与盛唐不同,另成一种时代的气质。宋代词人中不少是思想家或者著名学者,学养普遍高于前代,他们在创作中讲究技法,把诗、文、赋中的表现手法移植到了词作中,出现了“柳永体”、“东坡体”、“稼轩体”、“白石体”、“易安体”等各领风骚的风格词派。词在宋代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得到了极大的开拓,最终完成了与汉赋、唐诗相抗衡的崭新的文体革命。与其他诗歌形式相比,宋词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真实本性的恢复。词到了宋代被称作“诗余”,宋人作诗需要正襟危坐、道貌岸然,“为社稷做传,为青史留名”。而作为“诗余”的词作恰恰放下了这些沉重的桎梏,词人们随意挥洒,任由心灵自由的歌唱。譬如,我们读欧阳修的诗文仿佛在听一个道学家讲述自己的人生体悟,而词中的欧阳修却如翩翩公子,调笑青楼,恣意而为,简直判若两人。正是宋词的这种自由、真实、个性化与世俗化倾向的彰显成就了宋词的辉煌,宋词是对宋诗未完成使命的一次救赎。

文学史上一般将宋词分为三大流派: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千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以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醇雅派。《全宋词》、《全宋词补辑》收入了1500余位词人的2万多首词以及530余篇残篇。《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40篇》收入了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王安石的《桂枝香》、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秦观的《鹊桥仙》、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并序和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公元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元杂剧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王实甫也是元杂剧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40篇》收入了其剧作《长亭送别》的一个小片段。

散曲是金元之际兴起的诗歌体裁,由于这种体裁在元代蓬勃发展,作家们驾驭着它在诗坛飞翔,于是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明、清两代,散曲成就稍逊于元,但影响依然巨大,得到人们的喜爱。在封建时代后期的诗歌领域,散曲与诗、词呈现出鼎足三分之势。散曲的音乐建制由宫和调合成。金元之际,宫指的是律位,即现代音乐术语所称的“调高”。调则是由一定旋律、节奏组成乐曲的代称,即今天所说的“曲牌”、“词牌”。每一首散曲都有自己的宫和调,说明了这种文学体裁和音乐具有共生的关系。散曲分为北曲和南曲两大类别,北曲发展先于南曲,曲调源流主要来自民间。散曲之散是与戏曲相对而言的。戏曲使用的曲,连着科白和情节,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散曲则是可以独立生存的个体,是作家以曲的体裁抒情作诗。散曲在艺术表现方面比诗词更多采取“赋”的方式来铺陈叙述,因而散曲也比诗词更具有韵文和散文结合的趋向。散曲的格调也就比诗词更尖新直露、生动活泼。关于散曲的篇制主要有小令、带过曲和套数几种。

元曲是对格律精严的古代诗歌体制的一次大胆反叛。在诗歌史上从未有过一种诗歌体裁像它一样如此走近市民大众,在勾栏瓦舍里,在街肆馆驿中,处处流溢着清深婉丽、豪放谐谑的曲调,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唱曲的时代。元初的散曲被称为平白之音,元中的散曲被称为金石之声,元末的散曲则被誉为是雅正之曲。元曲的著名作家有白朴、关汉卿、卢挚、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张可久、贯云石等。

上面我们大致说完了“诗”,下面我们就再简略谈谈“文”。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先秦散文是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40篇》收入了庄子的《逍遥游》、荀子的《劝学》等篇。  


 

《高中生必背的古诗文的40篇》除了先秦诸子的散文之外,还收入了汉魏晋时期、唐宋时期的一些著名文赋,分别是: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韩愈的《师说》、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前赤壁赋》等,这些散文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散文历史的变迁,无论是说理还是景物描写都值得我们的学生细细品读,反复玩味,直至背诵成章。   

    现代的中小学生缺乏古人从小就受到的严格的诗词写作训练,往往难于写出经典的词句来。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必完全为了文学的形式而限制了内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形式上去探究古诗词的精髓与特长,让学生从小就做好最基础的语言训练。我国教育部“新课标”之所以推荐这些篇目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反复吟读和学习这些优中选精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得到启蒙和收益,相信我们的学生们在经历了这些优秀作品的熏陶之后,一定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将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小学生必背古诗76篇》收入的古诗目录
汉乐府 二首
1.江南
2.长歌行
北朝民歌 一首
3.敕勒歌
唐代 骆宾王 一首
4.咏鹅
唐代 李峤 一首
5.风
唐代 贺知章 二首
6.咏柳
7.回乡偶书
唐代 王之涣 二首
8.凉州词
9.登鹳雀楼
唐代 孟浩然 一首
10.春晓
唐代 王翰 一首
11.凉州词
唐代 王昌龄 二首
12.出塞
13.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 王维 三首
14.鹿柴
15.送元二使安西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李白 七首
17.静夜思
18.古朗月行
19.望庐山瀑布
20.赠汪伦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2.早发白帝城
23.望天门山
唐代 高适 一首
24.别董大
唐代 杜甫四首
25.绝句
26.春夜喜雨
27.绝句
28.江畔独步寻花
唐代 韦应物 一首
29.滁州西涧
唐代 孟郊 一首
30.游子吟
唐代 柳宗元 一首
31.江雪
唐代 贾岛 一首
32.寻隐者不遇
唐代 张继 一首
33.枫桥夜泊
唐代 张志和 一首
34.渔歌子
唐代 卢纶 一首
35.塞下曲
唐代 韩愈 一首
3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 刘禹锡 二首
37.望洞庭
38.浪淘沙
唐代 自居易 三首
39.赋得古原草送别
40.池上
41.忆江南
唐代 李绅 二首
42.悯农(一)
43.悯农(二)
唐代 杜牧 三首
44.山行
45.清明
46.江南春
唐代 李商隐 一首
47.乐游原
唐代 罗隐 一首
48.蜂
唐代 胡令能 一首
49.小儿垂钓
北宋 范仲淹 一首
50.江上渔者
北宋 王安石 三首
51.元日
52.泊船瓜州
53.书湖阴先生壁
北宋 苏轼 四首
5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55.饮湖上初晴后雨
56.惠崇《春江晓景》
57.题西林壁
北宋 李清照 一首
58.夏日绝句
南宋 陆游 二首
59.示儿
6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范成大 二首
61.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62.四时田园杂兴(选二)
南宋 杨万里 二首
63.小池
6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 曾几 一首
65.三衢道中
南宋 朱熹 二首
66.春日
67.观书有感
南宋 林升 一首
68.题临安邸
南宋 叶绍翁 一首
69.游园不值
南宋 翁卷 一首
70.乡村四月
元代 王冕 一首
71.墨梅
明代 于谦 一首
72.石灰吟
清代 郑燮 一首
73.竹石
清代 袁枚 一首
74.所见
清代 龚自珍 一首
75.己亥杂诗
清代 高鼎 一首
76.村居

 初中、高中部分暂略。

示例:

唐代 骆宾王一首

[作者出处]

骆宾王 (约619—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4、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名师伴你读

[参考译文]

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歌唱、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阅读理解]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首句连用三个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注释解析]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学习要点]

1、白描写法的运用。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2、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等。

3、色彩的对比。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把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得丰富和全面。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