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亲密社交习惯的“差异解读”

标签:
中国人亲密行为调查问卷差异解读绿箭雷明杂谈 |
分类: 我的杂文 |
《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是一份由箭牌集团投资并组织的、跨城市、跨年龄段、跨性别、跨文化层次的大型调查问卷,内容丰富全面,我近期会把一些感触颇深刻的数据一一撰文,贴在自己的博客里。
虽然调查刚刚结束,但我经过对《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的一些数据的初步解读,摘录了一部分,内容如下:
在北京、上海、广东、成都和重庆5个地区的对比中,北京人对于初次见面的态度最为谨慎,仅有43.33%的北京人会把第一次见面的人当作朋友,人际活性远低于重庆(53.66%)。而在不同年龄段的对比中,35-45岁的中国人的人际活性最大(63.31%),这与这一年龄段的相对成熟的人际技巧与迫切的社交动机高度正相关。(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3题)
在各种亲密关系的对比中,广东人最重视伙伴关系,其伙伴关系在亲密关系的比例中高达14.22%,比其它地域的中国人普遍高出5成左右,这与广东人笃信“抱团打天下”的社交理念正相关。(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1题)
上海人的社交主动性最低,只有36.91%的上海人会主动开启一次陌生的交流,相比之下,他们更依赖比较正式的介绍(27.23%)。社交主动性最高的莫过于成都人,他们和陌生人之间比较“自来熟”,40.91%的成都人会和陌生人主动攀谈,认为必须借助正式介绍的只有18.18%。在性别对比上,中国女性依然更矜持一些,36.09%的女性愿意主动攀谈,而男性则高达50.88%。(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6题)
对于35岁以下的中国人来说,日益流行的社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交模式,他们中的1/5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承认“互动游戏的流行减少了与朋友见面的频率”。(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4题)
成都人的社交更有人情味儿,他们社交的情感动机远远高于所有其它城市,33.64%的成都人更注重彼此“情感上的依赖、倾诉与分享”,这一数据比所有城市均高出5成以上。成都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的特异性几乎可以被视为本测试失真,但考虑到一年以前他们经历了什么,我坚信这是大灾大难以后的地域特殊性。男性的社交动机比女性更现实一些,31.01%的男性希望从社交中获得帮助和现实的收益,女性则更注重社交带来的主观收益,比如倾诉或愉悦。至于年龄段,则是35-45岁的时候,社交最功利化。(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7题)
对于沟通越自信的人,越注意口气的清新等等亲密细节。在各个年龄段的对比中,35-45岁的人最重视口气清新(50.24%),35岁以下的年龄段则更重视沟通技巧,这与言语沟通的练习机会与熟练程度相关。45岁以上,身体的亲密在亲密行为中比例下降,对言语沟通反而重新重视起来(65.22%)。(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10题)
中国男性和中国女性在最佳亲密时间上各有偏好,男性更喜欢早上的亢奋与激越(28.47%),女性则衷情下午的闲暇和放松(26.26%),不过晚上是首选的最佳亲密时间,幸好在这一点上男女一致(男45.90%,女50.63%)。(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8题)
中国人的最佳亲密距离是“一张咖啡桌的距离”,其次是“促膝谈话的距离”,而35-45岁的中国人在最佳亲密距离的选择顺序则与其他年龄段相反,他们喜欢更近一点。不过在这两个人际距离上,口气无疑都相当重要。(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11题)
“口气清新”是所有35岁以下的中国人都很重视的亲密社交细节,远远比衣着、化妆、刮胡子更重要,这一结论是普适结论,包括跨地区、跨性别或跨年龄段的数据都得出一致答案。“口气清新”是亲密社交中最重要的自信来源,“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口气清新”是普适结论,这一数据来源也包括35岁以上的人群。(来自《中国人亲密社交理念和行为调查问卷》第12、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