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不妨送他一张卡

标签:
六一节礼物银行卡心理理财杂谈 |
分类: 我的杂文 |
“雷老师,六一节快到了,我想送给女儿一件有新意的礼物,您说我送什么好呢?”一位9岁女孩的妈妈在电视台某栏目的节目录制现场,私下拉住我问道。
面对这样具体的问题,我还真是费了点脑筋。要说今天的孩子,不管是变形金刚还是滑板、MP3,想要什么都不难!哪像我小时候那会儿,拿着一沓子火柴皮就蹲胡同口玩儿半天,如果老爸、老妈给买张印着《水浒》108将的“洋画”,能让我把鼻涕泡都乐出来。
“送她一张卡吧!”琢磨了一下,我一边哀悼着自己那清贫的童年一边回答:“到银行办一张现金卡,存放她的零花钱,并且让她自己管理。”
“哦?”女孩的妈妈有些诧异:“这有什么好处吗?”
“首先,卡里的钱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欲望是无限的。当孩子用自己现金卡里的钱去满足自己的一个个小愿望时,金额有限的银行卡就可以约束孩子那无限的、丰富多变的小欲望,这在无形中会加速孩子自我约束力的形成。不过……前提是她要对那张卡的使用拥有绝对的发言权。”我解释道:“因为银行卡里的钱是有限的,而孩子又拥有支配权,那么就迫使孩子在面对自己各种各样的小愿望时,不得不练习权衡——我是买这个变形金刚呢?还是攒攒钱,买那辆山地变速自行车?”
女孩的妈妈点点头,随即又问:“这个『首先』听上去不错,有没有『其次』?”
“当然有啊!”我一本正经地继续:“实现自己的小愿望,会带来满足感;而花掉自己银行卡里的钱,孩子就要体会丧失。以前孩子有了什么愿望,都会向爸爸妈妈提要求,只体会到满足而体会不到丧失,所以他们缺乏成本意识。这张小小的银行卡,恰恰让愿望的满足伴随着金钱的丧失,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成本意识。当他们意识到,每一个愿望得到满足的背后都意味着成本时,他们也就慢慢有了分寸。”
“你不是心理医生么?怎么你说的倒像是教孩子理财?”女孩的妈妈打趣我。
“咱不会理财,咱哪有理财专家那身本事。”我赶紧实话实说:“不过我隐约觉得,所谓的理财,实质就是学会计算每个欲望的成本和代价,并且在今天的欲望和明天的欲望之间做出权衡。比如我们投资时势必要放弃一部分消费,不过是为了投资获得收益时,更痛快的消费,或者更痛快的投资,呵呵!但您确实提醒了我,什么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如果一张银行卡能够让孩子理解了大小多少,有了成本收益的意识,那也许真的是对孩子理财能力的一种锻炼呢!”
“如果她用完了自己卡里的钱,又来缠我怎么办?”女孩的妈妈仍旧有些担心。
我很肯定的回答:“那么,请让她品尝被拒绝!既然她对自己的银行卡有了绝对的支配权,那她就得面对草率支配之后的后果。您应当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她是可以被拒绝的。现在的孩子大都不习惯这个,偏偏当他们走上社会以后,又都不得不面对,最终谁也逃不掉。”
录完节目回到家,我偶然想起和这位母亲的这一段对话,忽然觉得也许应该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写下来。对欲望的自我约束、在欲望之间的权衡、成本意识、被拒绝,这些也许是今天的孩子们最缺乏的东西。
父母不妨把这些都装在一张小小的银行卡里,在这个六一节,送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