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字里行间的“替代满足”!

(2009-03-15 13:10:37)
标签:

穿越

回到未来

替代满足

心理学

社会

杂谈

分类: 我的杂文

   穿越小说,字里行间的“替代满足”

                                      雷 

                               (已刊登,勿转载!)

 

“替代满足”本来是个心理学概念,通常是指人在难以摆脱的挫折和失落中寻求某种神经快感或积极联想,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自我补偿。比如失恋的人无法遏制地大吃特吃冰淇淋,用甜甜腻腻的、来自“口欲”的神经快感来填补被爱人离弃的痛楚,就属于替代满足的一种多发表现。至于来自积极联想的替代满足则更是脍炙人口,自从鲁迅先生让阿Q唠叨完那句著名的“儿子打老子,打爷爷!”以后,替代满足这个干巴巴的学术概念就拥有了一个浪漫的称谓,叫“精神胜利法”!

替代满足也好,精神胜利法也罢!其实谁都难免有过当“老子”和“爷爷”的经历,因为现实生活往往就像王胡的拳头一样,既强壮有力还蛮不讲理,咱挨了欺负以后总得在丰富的想象力里找个犄角旮旯扁它一顿才能平衡,不管是不是模拟的。规律是,人在想象空间里谋求另一个世界的动机水平,和这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消极体验呈正比例关系。而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小说体裁,叫“穿越”的,怎么看都象这样一个心灵的犄角旮旯,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美国大片《回到未来》三部曲。

《回到未来》的主人公马丁本来是个家庭生活极端不幸的孩子,父亲乔治懦弱无能,全家人都生活在父亲那个无良上司贝夫的阴影下。马丁阴错阳差地回到1955年,不但成功帮助老爸获得了老妈的爱情,还让懦弱的父亲振奋起来痛扁了小混混贝夫,最终扭转乾坤,拥有了1985年的幸福家庭。影片在科幻背景下透彻地诠释了普通小人物们改写人生轨迹的憧憬,居然大获成功,而马丁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在美国观众逃避现实的主观愿望中,在今天、昨天和明天之间疲于奔命。美国观众并不傻,才不在乎马丁的经历有多少现实可行性,他们只要看着一个金发小个子替自己做了自己想做而做不到的,也就满足了。

经济发展了,社会压力大了,中国的穿越小说也火起来了。

在竞争中失意的人喜欢,因为它可以让人获得虚构的竞争优势体验。虽然会背《唐诗选集》在今天还不足以高中毕业,但穿越到唐朝可就成了大才子,如果能赶在李白之前印刷几本儿诗集,那高力士还指不定给谁脱靴子呢!反正那会儿没人懂得保护知识产权。

遭遇了挫折的人喜欢,因为它可以让人获得积极的自我暗示。哪怕被办公室主任骂个狗血淋头也不要紧,到了晚上就能在小说中和刘关张对酒当歌,弄不好一觉醒来,发现三分天下的主意居然是自己出的,也说不定!

不甘心在等待中萎靡的人喜欢,因为它可以在真正的机会来临之前,释放掉大部分跃跃欲试的冲动。我就亲眼见过一位会计师,他写了一份特别详尽的投资计划书,里面不但仔细考证了春秋列国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和冶炼技术,还分析论证了各国的商业制度,甚至具体到办什么手续花多少铜钱!他最后的结论很严肃,如果有机会穿越,首选投资移民秦国,吕不韦在历史上就没戏唱了;其次技术移民楚国,中国的冷兵器发展历程必然改写。

其实不管是写的人还是看的人,都不过在字里行间那热热闹闹的时空转换里创造着替代满足的快感。有人说沉溺于穿越小说属于社会适应不良,但我倒觉得偶尔把它当个乐子没什么不好,因为绝对理性的人生是黑白的,对于或多或少体会着缺憾的我们来说:

 

只要有梦,就有天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