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情感招聘教师职称评定资格认定无生上课建议测评表图文 |
分类: 想说就说-教育感慨 |
教师招聘(职称评定、资格认定)
及
“无生上课”
感慨
1.评分细则不规范、不完整、不科学,不能体现新课改。评委应以总体印象附分,再分解到各项中。
2.未带过新教材的评委仍以“老眼光”进行评判,进行新课改的老师总体得分低,“无生上课”不利于新课改的体现,还不如原来学校自行的招聘。因此“考生”上课时只能略有体现新课改,不要全部按新课改的思路去上。
3.评委常常不考虑学生是否能不能懂,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判断”老师的课。
4.组长负责制成空话,评委各打各的分,组长无权干预。
5.上课可能毫无生命力的教师得分高,因为有更多的时间讲。
6.答辩题和教案的分值过高。中央台的声乐大赛,综合素质只占5%,重点看唱歌的水平,而招聘教师的上课却只占70%,显然不合理。
7.专家培训是走过场。
8.评委的确定应科学,要有参加了新课改教学的教师。
9.本人喜欢以校长眼光和专业水平结合看待招聘,往往在极个别参考教师的评判上与其他评委产生较大的分歧。对于可能没有能力控制课堂的老师,打的分低。
10.理论水平尚可的一些“考生”,却讲不好,表达不清。“茶壶里装饺子”。
11.无生无教具的课,黑板画体现优势,板书不能过少。如果可以带教具、模型和挂图,则可根据设计需要考虑是否画黑板画。有的课堂大赛可以使用多媒体,那就根据需要可不考虑。
12.无生上课,少数参考教师声音太小,无激情。应当“无生当有生”。声音大的“考生”要考虑有起伏,不能一味地“大声”。
13.上课仍然要重点突出,主体知识要讲透。
14.不同地区招聘以及不同学科、不同时间、不同评委,答辩题都有可能差距较大。可能是学科问题,可能是新课改,也可能是教育问题。多数情况下都要根据所上的课提出问题。
15.多次“参战”、“久经沙场”的老师,确实有提高。
16.
17.
18.有的应届大学生不敢正视评委,则会更加不自信。特别是当进行到师生互动环节时,讲台下无学生,只有评委,而此时的评委毫无表情,则“考生”更加“紧张”。
19.应届大学生要听听在职教师的课,最好经历过教学过程,并请在职教师指点(无生上课)。
20.无论是20分钟还是25分钟的上课,每位参考教师都应用足时间。
21.各科自有一些各自的特点,某些学科可能更加重视。如音乐的器乐、美术的绘画、体育的肢体运动、信息技术的操作、外语的口语等。
22.5个评委的设计比较科学,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很好。
23.临时通知专家评委有道理。“考生”难以确定谁是评委。
24.安排纪检和统计员很好,必要。体现公平、公正。
25.招聘教师应看潜质。
26.无生上课测评表部分栏目内容仅作参考,甚至不用。(如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的干脆作为答辩得分栏。
编写教学设计(红字为重点部分,其他内容可根据需要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评表之一(供参考)
测评指示 |
评价标准 |
测试方法 |
测评得分 |
||||
优 |
良 |
一般 |
差 |
||||
序号 |
项目 |
完全达到 |
基本达到 |
部分达到 |
少量达到或未达到 |
||
1 |
实现教学目的的能力 |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具体适度。符合大纲(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实际,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渗透思想教育,注意人格培养。 |
查教案听课 |
|
|||
2 |
掌握教材内容的能力 |
教学内容正确,能把握教学的重难点,重视能力培养。教材处理得当,层次分明,安排合理。 |
听课 |
|
|||
3 |
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态自然、亲切,教学次序良好,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注意教学民主,教书育人。注意课堂反馈,有应变能力。 |
听课 |
|
|||
4 |
教学基本素养 |
课堂语言规范、准确、生动,条理清晰,使用普通话。非教学语言表达得当。板书工整、规范,设计合理,无错别字。讲解深入浅出、层次清晰,教学环节紧凑。 |
听课 |
|
|||
5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具的能力 |
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运用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
听课 |
|
|||
6 |
教学效果 |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绪高,思维活跃。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
听课 |
|
|||
总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