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日志 |
2008年3月5日深夜,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被人发现死在宿舍里多日。当时的场景让人震惊和心酸:李开学坐在电脑椅上,头歪在一边,面前的电脑仍在运转中,鼠标悬在桌缘……。这位耗费五年、两次延期却仍未毕业的大龄博士生,以这样一种悲凉的姿态,寂然告别人世,永远沉睡在黑暗中。
李开学的身后不仅留下以泪洗面的妻子、就读高中的孩子和年迈的双亲,还留下了沉重的社会思考,并再次敲响了中年知识分子猝死的警钟。近年来,象李开学一样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并不罕见。国内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已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中国社科院一份《人才蓝皮书》报告也指出:目前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下降,“过劳死”现象日益严重,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
“健康863心理网”著名心理学专家筱丹指出,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表面上看,“猝死”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的背后通常有着某种必然。“猝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猝死者几乎无一例外是被心、脑血管类疾病夺去生命,而这些疾病的产生多是源于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心理负荷。
作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通常担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工作强度大,精神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背后,也有着遭遇挫折的痛苦。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升级,他们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极易产生焦虑和不安。多数人采取废寝忘食的工作方式来缓解压力,周而复始的巨大体力消耗和心理负荷,致使他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一些人往往因忙于工作,忽略身体发出的危机信号,任由亚健康状态继续发展,最终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导致不幸的发生。
以李开学为例,在中国,读博往往被视为一个机会成本非常高的行为,可以籍此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读博之路又是艰难的,课题研究压力、毕业论文压力、求职就业压力和家庭经济压力……,迫使他们不断透支健康,全身心投入到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役中。李开学正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导致生命力的枯竭。
要避免李开学式的悲剧再次发生,知识分子就应该在学术研究之余,再花时间研究一项新的课题—“健康”。筱老师就此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合理控制工作和学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其次,通过各种方式给心理减压,保持心情舒畅。要学会自我调适和与人倾诉,通过自助和他助来缓解心理压力。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切忌滥用镇静剂和安眠药,应该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和治疗。同时可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网站寻求帮助,如国内规模最大的私密心理交流平台-“健康863心理网”就开通了网络心理关怀专业服务。